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男,經濟學碩士。1930年8月30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商,主要投資品種有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

2016年9月22日,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沃倫·巴菲特排第9名。2016年10月,在《福布斯》雜誌發佈的年度“美國400富豪榜”中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身價超800億美金,全美排名第三的富豪,“股神”巴菲特雖然已經88歲的高齡,但仍被認為是全球最會投資的人之一。

幼年時期就向鄰居賣報紙賺錢,11歲開始炒股,15歲投資房地產的巴菲特,除了在商業上的成功,他樸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2018年2月28日,《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發佈,87歲的沃倫·巴菲特保持第二位,財富增長31%,成為越過1000億美元大關的第二人。2019年3月5日,福布斯發佈第33期年度全球億萬富豪榜,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家淨值降至825億美元,排名第3位。

他是股市中唯一被稱為神的人;

他是創下32年投資0虧損紀錄的人;

他是11歲第一次購買股票,白手起家締造一個千億規模投資帝國的人;

他也是迷到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被其譽為唯一一個真正懂得美國資本市場奧妙的人,他就是沃倫·巴菲特!

充滿風險、瞬息萬變的股市投資,在巴菲特看來,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背後是百鍊鋼化繞指柔的技巧。

招式一: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當很多投資者認為“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因為他覺得: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多的要高,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股神”尚且認為自己由於自身精力和知識的侷限,很難對很多的投資對象有專業深入的研究,更何況是普通投資者呢?

招式二:生意不熟不做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不做。2000年初,網絡股高潮的時候,巴菲特卻沒有購買。那時大家一致認為他已經落後了,但是現在回頭一看,網絡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瘋狂的投機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策。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存款利率太低,應該想辦法投資,覺得不投資就難過。其實巴菲特告誡我們“有些投資熱潮,不參與可能比參與更好。”他強調一個投資目標,就是先求保本。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穩定增值的條件。

招式三:長期投資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相反的例子,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只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一次,支出1.5%的費用,一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複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以這麼說:不少成功者往往是因為長抱不動,而不少失敗者往往是因為經不起不斷買進和賣出的誘惑。

招式四:逆向操作

中國有一種愛拚才會贏的文化,巴菲特提到,如果想要在股市賺錢,你必須在別人非常貪心的時候非常害怕,在別人害怕的時候貪心。所以投資的時候,第一,你要常常跟自己的天性對抗,因為天性常常會帶領你到一個錯誤的投資決策。第二,你要常常去體察周圍的環境。當你感受到環境愈來愈貪婪時,就要勇於說“no”;反之,你要勇於說“yes”。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一種新時代的減壓哲學,何仿讓減壓投資創造我們未來中長期的財富及幸福人生。

如果一個好的品牌是一隻好的股票的話,你從“股神”的秘訣裡可看出了品牌經營的秘密所在?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偉大的人,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國人。

我們要講金融奇才,肯定要從他講起。

巴非特的父親是一個股票經紀人,巴非特從小就有機會在父親的辦公室裡玩。

巴非特8歲的時候曾勸14歲的姐姐買一家名叫"城市服務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擔心自己的全部積蓄化為烏有,每天責怪巴非特不該讓她上當。後來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趕緊賣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圓手續費後,他自己賺了5美圓。但是這家公司的股票緊接著已漲到200美圓一股。從這件事,巴非特得出兩個教訓:

1、 投資什麼不能都聽別人指揮;2、 為客戶投資可以,但不應該在投資的當時向客戶每事必報。

後來,巴非特讀了格萊姆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深受啟發,於是決定拜他為師。

格萊姆的投資方法以企業本身的價值為基準,只要股價低於企業的真正價值就行了。格氏認為市場遲早會認識到企業真正的價值而抬高股價。

巴非特跟著格萊姆學習了三年,畢業後又跟著他幹了兩年。巴非特25歲那年,格萊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裡,那時他個人資產14萬美圓。

回家後他組織親友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但他對他的親友說:就象外科醫生在動手術時不能和病人談話一樣,他不想多費口舌解釋,他與他的投資者約定,在投資者收回資本及相當於6%的年利後,其餘的利潤,投資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從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裡,巴非特使投資年收益率達到30%。

巴非特投資的靈感來自閱讀大量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金融新聞和專業雜誌。他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和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對企業進行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

股價過高時,他不投。1969年,美國股市過熱,巴非特找不到適當的投資機會,於是決定賣掉累積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錢退還給投資者。一下子,他的親友中有50個人成了百萬富翁。

1973年美國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場,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萬美圓買了9%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48600萬美圓。

1974年,他以4500萬元買下了一家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14億美圓。

1983年,他以6000萬元買下了價值8500萬元的一家傢俱公司。

1986年,他以5億美圓購買了18.7%的美國廣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價值8億美圓。

1989年,他以10億美圓購下可口可樂公司6.3%的股票,到這年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18億美圓。

巴非特認為大多數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股價一般都太貴,但少數優秀的企業股票偶爾也會很便宜。巴非特把企業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一般商品型企業,一種是特殊商品型企業。一般商品指消費者總是能買得到的商品,如馬鈴薯,鐵礦石,咖啡之類,如果商品的價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會生產出來,商品一多,價格就下跌,商品的高價格會無限止地吸引競爭者製造商品,只道無利可圖為止。特殊商品指獨此一家生產這種產品,他人沒有能力競爭。一個大城市的日報(報紙作為一種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歡的就是這類特殊商品的企業。

巴非特認為一個優秀的投資對象,必須有如下七個特徵:

1、 企業有特殊商品性質,產品成本上漲後能提高售價而不至於失去客戶2、 企業經理人員對本行的熱愛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3、 企業的業務不宜過於複雜,太難管理,以至於限制了管理人員選擇的範圍。

4、 利潤不應是帳面數字,應是現金利潤。

5、 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高。

6、 企業股價低,債務低。

7、 決不卷人有毛病的企業。優良的企業也有便宜的時候,那時你投資下去要比購買有問題的企業再加整頓容易的多。各位小夥伴讀了今天的文章您是不是深有體會呢 。

記得關注。 評論 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