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緊方向盤,印度初創企業能否駛向盈利快車道?


握緊方向盤,印度初創企業能否駛向盈利快車道?

編者按:本文選自 KrASIA,原文標題 Profitability and unit economics to be Indian startup's mantra in 2020,作者 Moulishree Srivastava 。

雖說2019年起,單位經濟效益就成為了大家關注探討的焦點,但直到下半年,日本軟銀集團投資的 WeWork 和 Uber 大跌跟頭,軟銀美夢驚醒後,全球各地的創業生態系統才開始真正認真看待單位經濟效益的問題。

WeWork 和 Uber 這兩家背靠軟銀的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期間表現不佳,估值一落千丈,在全球範圍內都產生了影響,印度自然›也無法倖免於難。

2019 年上半年對於印度科技創業公司而言是段歡欣鼓舞的好時光,全球各地的投資者都把資金投向了這個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印度出現了多家估值高達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然而,2019 年下半年,在印度經濟增長放緩、WeWork 和 Uber 在 IPO 期間暴露出估值虛高的問題之後,“轉變投資策略”成為了風投圈的高頻詞。

2019 年 10 月,軟銀斥資 95 億美元救助 WeWork 之後,同為軟銀投資、估值約 100 億美元的印度經濟型連鎖酒店初創公司 Oyo 開始削減成本,展開重組。Swiggy 、Zomato 、Paytm 等創業公司開始意識到,該放棄燒錢的做法了。

這一轉變為新的一年奠定了基調。KrASIA 注意到了一些已經開始影響 2020年印度創業生態的突出趨勢,一起來看看。

關注單位經濟效益

隨著投資者對企業燒錢追求增長行為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印度各領域各大創業公司紛紛開始集中精力改善單位經濟效益。

美國風投基金 SOSV 普通合夥人 William Bao Bean 認為,今年市場在花錢方面會變得更加理性。“那些之前大把撒錢的公司現在已經沒有錢可燒了,” Bean 近來接受 KrASIA 採訪時透露,“大家會將注意力集中於淨收益、降低損耗,然後是單位經濟效益。”他認為,過去幾年風投大手筆投入資金所造成的市場失衡不會消失,但會有所減少。

KrASIA 採訪到的投資者和分析師們表示,變化莫測的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如 WeWork 出人意料的表現)和印度宏觀經濟形勢(如印度政策變化和經濟發展的放緩),可能也會為投資圈帶來一些理性。

“如今資金已經不再有那麼強的護城河作用了,這可能會幫助優秀的公司更好地顯現出來,” 以印度為重點投資區域的風險基金 Nexus Venture Partners 的負責人 Pratik Poddar 認為,“未來大家會關注那些仔細考慮單位經濟效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公司。同時競爭將會變少,因為同一領域會有幾十家公司得不到投資。”

印度投資公司 Unicorn Ventures 的執行合夥人 Anil Joshi 則表示,投資者在密切關注單位經濟效益和企業正在進行的燒錢行為。但是他也指出,有能力賺錢同時又願意花錢促進增長的公司未來依然能夠找到願意投資的VC 。

退出時機

印度的創業生態系統值得誇耀的投資退出案例不多,但過去幾年有些公司依然給了投資者一些希望。

總部位於新加坡和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紀源資本(GGV Capital)管理合夥人 Hans Tung 指出,沃爾瑪斥資 160 億美元收購了 Flipkart ,IndiaMart 在孟買證券交易所 IPO 上市,Oyo 近來則展開了股份回購,這些案例已經改變了大家的看法,讓大家明白投資人不一定只能通過 IPO 上市退出。他認為:“中國經濟大幅增長之後,印度是擁有這種退出和增長潛力的最佳市場。因此,投資者願意給印度更多時間。”

Unicorn Ventures 的 Joshi 表示,印度創業生態系統中,投資退出有可能通過收購實現。較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對印度創業公司表現出興趣後,早期投資者會通過賣老股退出。據報道,本月早些時候,Inventus Capital 通過賣老股出售了總部位於古魯葛拉姆的保險平臺 PolicyBazaar 價值 2500 萬美元的股份。教育科技企業 Byju’s 可能也會經歷約 1-2 億美元的二級市場交易,以便早期投資者快速退出。

此外,近來還發生了幾起規模較大的行業整合:外賣巨頭 Zomato 最近吞併了競爭對手 UberEats ,Naspers 集團旗下的支付公司 PayU 獲得了印度本土數字借貸創業公司 PaySense 的控股權。

然而 Nexus 的 Poddar 表示,印度的收購機會很有限,“我們沒有多少大公司能從公開市場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

Joshi 則指出,印度市值最高的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是這方面的佼佼者。該公司在去年收購了幾家印度科技公司,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他相信,許多大公司可能很快就會效仿信實工業,開始展開收購。

“信實工業收購這些公司後,對這些公司和他們的產品進行了整合,成功從中獲利,”Joshi 說,“信實工業的做法為許多印度公司提供了思考的案例,鼓勵這些公司去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通過收購增加公司用戶和產品,以及新的收入渠道。”

印度炙手可熱的領域

KrASIA 採訪的大多數投資者主要看好兩大領域,分別是教育科技領域和金融科技領域。據報道,2020 年剛過兩週,教育科技公司 Byju’s 就獲得了 Tiger Global 1 億美元的投資。

“就算經濟不景氣,印度家庭也會勒緊褲腰帶,儘可能花錢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紀源資本的 Hans Tung 說,“因此,我們非常看好這一領域。”

Joshi 表示,相較一般的 K-12 教育,專注於垂直教育市場的企業更有意思。這種教育科技公司會針對醫療培訓、技能培養、公務員準備等方面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投資者認為,借貸和財富管理是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有所作為的領域。

“在 Jan Dhan(注:印度政府鼓勵公眾開設銀行賬戶的一項計劃)的推動下,小鎮居民也能用上智能手機,錄入銀行系統,”Joshi 解釋道,“這樣一來金融公司就可以挖掘以前他們無法接觸到的用戶。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理財、投資和其他金融服務產品。”

投資者還預計,今年 B2B 電子商務將蓬勃發展,B2C 公司的發展則要仰仗三四線城市——當地人口中的“巴拉特”(Bharat)。據行業專家稱,交通、醫療技術和內容等領域也會引起風投公司的興趣。

B2B — 今年的主題

沉寂多年後,B2B 技術公司在 2019 年成為了主流趨勢。業內專家預計,今年將會出現更多 B2B 業務,尤其是在印度經濟增速相比以往放緩的情況下。

“我們將會在企業層面看到一些 B2B 解決方案出現,”Joshi 說,“ B2B 將會成為今年的主題,因為經濟放緩意味著需要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來降低企業成本。”

紀源資本的 Hans Tung 認為,大多數 B2B 公司今年將獲得投資,它們可以在一些特定的 B2C 行業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教育和借貸行業。

Hans Tung 表示:“在中國投資過的風投很容易對印度市場保持警惕。這是因為中國風投通過 B2C 電子商務賺到了錢,而印度人均 GDP 太低了,印度 B2C 市場需要比中國更多的時間來發展。但是,B2B 市場會出現更快的發展。”

變化的創業格局

相較 2018 年,2019 年印度創業公司通過更少的交易獲得了更多的投資。這一趨勢今年很可能會進一步凸顯,也就是說,投資者投資的金額將會進一步增加。

Joshi 表示,印度創業的質量提高了,同時可用的資金也變多了,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動了投資金額的增加。

Joshi 說:“就拿種子輪融資來說吧,以前融資金額常常在 10-20 萬美元,現在變成了 50-100 萬美元。”他還補充道,現在 pre-A 輪融資有點像是種子輪融資,而 A 輪融資和 B 輪融資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他指出:“形勢已然發生了變化,因為創始人擁有也能夠證明自己擁有正確的價值主張,而且願意等到數據表現合適時再去融資,這也正是投資金額越來越高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二次創業的成功企業家,他們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需要更多的資金。Joshi 表示:“現在有些成功的企業家再回來重新從頭創業。他們更有經驗,因為他們曾親眼目睹創業公司的整個生命週期,經歷過從建立、擴張公司再到自己退出公司的整個流程。”例如 PayU 前董事總經理 Jitendra Gupta 、FreeCharge 創始人 Kunal Shah 、Myntra 創始人 Mukesh Bansal 和 Flipkart 聯合創始人 Sachin Bansal 。

“印度正在經歷美國十年前經歷的光景,” Joshi 說,“我們將會看到成功的企業家不同的價值主張,他們知道如何從頭開始創建一家公司。”

與此同時,許多早期投資者也在尋找有經驗的創始人,而非新手創業者。

SOSV 的 Bean 表示,他更喜歡投資三十歲出頭到四十多歲的企業家。“我們一般不會投資特別年輕的人,”他說,“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建立一家公司需要經驗。失敗過的人一般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專家們認為,隨著科技創業公司開始調整路線,著力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尚未盛放的印度創業生態系統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雖然投資者不會像過去那樣投入資金,” Joshi 說,“但值得投資的公司也不難吸引投資者。”


編 | 杜俊@36氪出海

圖 | 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