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倉股權爭奪戰



九龍倉股權爭奪戰

  船王包玉剛與李嘉誠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角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土豪,男一號包玉剛,世界船王,香港最牛叉的土豪之一,1978年穩坐世界十大船王第一把交椅,第一個進入英資匯豐銀行的華人董事,76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男二號怡和洋行(及旗下置地公司),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男三號李嘉誠,略。

  1918年出生的包玉剛,算起來還是宋代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孫。他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包玉剛由一條舊船起家,20年間成為擁有200艘巨輪,2000萬噸位的世界超級船王,之後進軍地產、金融等行業。僅其航運財富即達115億港元。吉普遜船隻經紀公司,1977年給世界十大船王排序,包玉剛排行第一,登上世界第一船王的寶座

  但花無千日紅。70年代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及伊朗內亂,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西方老爺們開始在本土鑿油田,歐洲北海油田、美洲得克薩斯油田紛紛出油,日本70年代初開始囤油,70年代末盆滿缽滿,開始大幅削減石油進口,航運業遭到巨大沖擊,爵爺商海沉浮幾十年,老司機了,一看苗頭不對,立馬開始抽身,70年代末,航運業蕭條初期,爵爺毅然大幅低價出售手中的油輪,在船災的巨浪襲來之前閃電搶灘,準備登陸。

 


  

九龍倉股權爭奪戰

  九龍碼頭貨倉公司五號碼頭

1980年代,美國的雙赤字推動了香港地區的資產價值重估;今天美國的雙赤字必將推動中國內地的資產價值重估--基於重估價值的財務併購時代即將來臨

  1970年代後半期,香港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年均GDP增長率保持在10%水平。而財富大部分都沉澱在了香港的房地產上。內部和外部的富餘資本推動了香港房地產市場繁榮,而每年50公頃的土地供應量更強化了土地作為財富吸鐵石的作用。

  與房市的繁榮相反,1970年代末的香港股市異常低迷,不少股票的市值低於其賬面淨資產值。在此背景下引發了一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併購大戰,而這場戰爭的核心就是九龍倉公司的股票。

  經過數十年發展,九龍倉不再是最初的碼頭倉庫,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有著百年經營史的綜合性地產公司,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資產還包括大廈、酒店、有軌電車、天 星小輪等。九龍倉以建樓出租為主要盈利模式,但由於資金回籠較慢,租金的增長速度又慢於地價的上漲,因此公司的盈利表現一般,股價一直較低--1978年初僅13港元一股,甚至低於其每股淨資產的賬面值18港元。但實際上,公司經營的碼頭、倉庫等業務佔據了尖沙咀、九龍、新界和港島等核心地段的大量土地,這些土地若按當時官價(每平米6000-7000港元)計算,每股平均價值高達50港元--重估價值相當於當時市價的4倍左右。當時的說法是誰擁有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尼瑪價值連城啊。

  首先策馬拖刀殺出來的是李嘉誠。

  巨大的重估空間吸引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注意,而九龍倉相對分散的股權又為收購創造了良好的資本環境。1978年,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以分散戶頭的形式從散戶手中大量買入九龍倉股票,到9月份已掌握了九龍倉18%的股權,與第一大股東怡和的持股數已相當接近。

  此時洞悉了李嘉誠野心的怡和財團向英資靠山匯豐銀行求助,8月匯豐介入九龍倉爭奪戰,9月股價被推升至40—50港元水平。為了避免與匯豐的正面衝突,李嘉誠悄然約見了九龍倉爭奪戰的另一方——船王包玉剛,雙方達成一項協議,李嘉誠將手中的九龍倉股票悉數賣給包玉剛,而包則將手中持有的和記黃埔股票全部賣給李嘉誠。1978年9月5日,包玉剛公佈他以及其家族已買入了20%左右的九龍倉股份。

  但戰事並未結束。12月7日,怡和財團的另一家子公司置地公司宣佈購入怡和

  證券所持的九龍倉股份,這一買入行動使置地公司持有的九龍倉股份上升至20%,數量與包玉剛十分接近。此後,在置地公司和包玉剛之間展開了一場兩年之久的九龍倉控股權爭奪戰。到1980年6月19日,市場上盛傳置地公司將與九龍倉換股,消息使九龍倉股價逆市而上,當日最高報價78.3元。第二天,置地公司公佈換股方案,提以100元的代價來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份,這個條件是頗為誘人的。

  消息公佈當晚,包玉剛旗下的隆豐公司發佈公告稱已擁有九龍倉30%的股份,並宣稱置地公司的建議增購內容繁複,條件沒有吸引力,呼籲各小股東切勿接受置地公司的條件。3天之後,包玉剛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以個人及家族名義,出價每股105元現金要約收購2000萬股九龍倉股份,額滿即止。6月25日下午兩點半,包玉剛的2000萬增購目標完成。包氏以49%股權穩坐第一大股東,而在25日的股權轉讓過程中,置地公司也將其手中持有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份轉賣給包氏企業,套現10億多港元。

  歷時兩年的九龍倉爭奪戰終於落幕。在這場股權爭奪中,包玉剛贏得了九龍倉的控制權,怡和及其旗下的置地公司通過股權轉讓獲取了溢價收益,而李嘉誠也在倒手過程中獲得了近6000萬港元的收益。

  雖然船王包玉剛在九龍倉爭奪戰中最終勝出,但由於怡和方的精密策劃,包玉剛最終卻虧損6.1億港元,贏了面子輸了金錢。但?船王的遠見卓識,兩年後便充分顯現出來。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之後實現了減船登陸,從而避免了空前的船災。香港另兩位船王董浩雲與趙從衍,因遲緩,陷入瀕臨破產的滅頂之災。 饒有趣味的是,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一年後,與其“死對頭”香港置地就成為了合作伙伴。這兩家公司又邀請李嘉誠的長實加盟,三家合資成立了一家地產發展公司,項目是九龍倉尖沙咀地塊的新港中心物業,被傳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話。

  90年代初,包玉剛辭世,二吳光正全面接管家族業務。作為新一代華商,吳光正驅動九龍倉向多元化產業的縱深進發,其中地產業務更是蒸蒸日上,成為整個集團的產業核心,與日後崛起的新鴻基、新世界、和黃地產並稱為香港四大地產公司。坐落於銅鑼灣的“時代廣場”,是吳光正時期九龍倉的標誌性產物,在榮獲“全港十大觀光景點”之後,更升格為九龍倉旗下的核心品牌。不久,九龍倉利用“時代廣場”的影響力全面登陸中國內地,成功地在幾大核心城市落地,包括北京首都時代廣場、大上海時代廣場、重慶時代廣場、武漢時代廣場、大連時代廣場以及成都的天府時代廣場,擴張勢頭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