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話廉】千年安陽,賡續的是勇毅剛正與奮鬥擔當

位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河南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這裡,曾因甲骨文的發現蜚聲海內外,因《周易》的發源而備受矚目,新中國成立後,也因號稱“天河”的紅旗渠於此誕生而聞名遐邇。走進這座城市,安陽人會自豪地告訴你,太行山“天河”、殷墟甲骨、文王羑里城,流淌著安陽人熔鑄於血脈的自強與奮鬥精神,賡續著安陽綿延千年的勇毅剛正文化脈絡。

[紅旗渠]折射出安陽人的自強與奮鬥、勇毅與擔當

從空中俯瞰巍巍太行,一條天河,宛如藍色飄帶纏繞山腰,飄蕩在雲崖之間,這就是“紅旗渠”。

【名城話廉】千年安陽,賡續的是勇毅剛正與奮鬥擔當

安陽林州市(原林縣),瀕臨太行東麓,山多地少,十年九旱,許多村莊挑一擔水要到五里之外。20世紀六十年代,靠天吃飯的林州人,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歷時10年,出動人力30餘萬,用近乎原始的鐵釺鐵錘,挖砌土石方2225萬立方米,開鑿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終使林州變成“北國江南”。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紅旗渠工程之浩大,難以想象。據說如果把這些挖下來的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當年周恩來總理盛讚它是新中國兩大奇蹟之一。

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正值共和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極端困難時期,糧食不夠吃,物質跟不上,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等不靠,克難攻堅。住石崖,挖野菜,撈水草,造工具,燒水泥,制炸藥……大家還編順口溜“藍天白雲做絮被,大土綠草做絨氈,高山為我站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以苦為樂。

條件雖異常艱苦,但幹部群眾一起勞動,親如一家。當年修渠時,要給群眾定指標,領導幹部先試驗,修渠幹部一天能修5米,群眾的標準就是4米,鑿洞幹部一天能推進1米,群眾就定0.8米。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紅旗渠建設勞模李天德回憶,在紅旗渠工地上,看不出誰是幹部誰是民工。修渠總指揮長、副縣長馬有金是掄大錘的好手,他掄開12磅大錘,一口氣能打一百多下。由於長期風吹日曬,他臉膛黝黑,人稱“黑老馬”,“副縣長”的職務倒很少被提起。紅旗渠修了十年,他在工地上整整幹了九年,患了嚴重的風溼病,腿都直不起來還跪在地上打釺,直到最後被抬下工地。

修渠之時,林縣縣委對責任的監督極為嚴格。據記載,修渠之初,林縣縣委就制定了《關於紅旗渠總乾渠上段壘砌石施工須知》《紅旗渠支渠施工須知》等數項制度,嚴格規定了片石、塊石、料石、拱石等石料的大小、形狀、重量,為質量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為了切實保證修渠質量,林縣縣委還要求每位修渠人將名字刻於立在渠邊的責任碑上,終身負責。得益於此,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依然完好地發揮著效用。

紅旗渠一渠清水流到今,既是一條生命渠,也是一條廉潔渠。紅旗渠修建10年時間,在總投資6865萬元的工程實施中,林縣黨員幹部遵規守紀、嚴格要求、不搞特殊,沒有一次請客送禮,沒有一處揮霍浪費,沒有一例貪汙受賄。所有賬單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這更是一個奇蹟。

如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已名揚天下。

[盤庚遷殷、文王演易]塑造了安陽不畏艱辛、勇毅剛正的千年文脈

在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中國文字博物館巍然屹立。這裡,館藏著120年前發現的震驚天下的甲骨。其上文字記述的3000多年前盤庚遷殷的故事,同樣足以震驚世人。

【名城話廉】千年安陽,賡續的是勇毅剛正與奮鬥擔當

盤庚是商朝第十九位君主,是商王祖丁之子。盤庚繼位之時,國都奄(今山東曲阜)洪水氾濫,天災不斷,民生艱難。而且當時王室鬥爭複雜,外族興風作浪,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經過多方探訪,盤庚發現殷(今河南安陽市)位置優越,環境適宜,適宜定都。為了實現遷都,盤庚一邊用鐵腕規制高官權貴,一邊循循善誘地做平民百姓的思想工作,最終在公元前1300年,率領民眾,餐風沐雨,長途跋涉,渡過黃河,歷經千難萬險到達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殷地。由此,商王朝結束了動盪歲月,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輝煌燦爛的新時期,較短時間就造就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局面,也造就了一代帝王的勇毅與擔當。

從安陽市區沿中華路向南不到20公里,就會看到一座古建築群--羑里城。這裡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故事的發生地,也蘊含著兩千多年前安陽人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文化基因。

據史書記載,周文王姓姬名昌,曾位列商紂王時期的“三公”之一。姬昌品德高尚,能夠“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商紂王因忌憚周的日益強盛,把他囚禁在羑里,並以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不向命運低頭,他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白天背土修築羑里城,夜晚則鑽研易理。長達七年時間裡,他系統總結了夏商兩代八卦的精華,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被後世稱為《易經》的哲學典籍。同時,他身處逆境卻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融入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周易·大象傳》中《乾》卦和《坤》卦的卜辭,激勵人們應當堅強與包容,學會奮鬥與擔當。

[從西門豹到暴式昭]自強奮鬥的城市精神孕育了清官廉吏的剛正堅毅

漫步安陽城鄉,街談巷議裡、遺址古蹟中,西門豹、岳飛、韓琦、崔銑、馬丕瑤、暴式昭等歷史名人的故事,不時被提及。他們不僅清正廉潔,身上大多也鐫刻著安陽人堅毅剛正、奮鬥不息的印記。

就拿清末“小官”暴式昭來說吧。暴式昭,字方子,後人也稱其為暴方子,安陽滑縣人。清光緒十一年,暴方子因剛直不阿得罪上司,被貶為江蘇吳縣屬下甪頭司的一名巡檢,負責當地行政及治安事務。然而,不論官職有多低,他始終剛直清廉,體恤生民。當時西山有三家典當行,每年都以保護費的名義向巡檢納錢,他把這筆錢捐給孤寡老人院“繼善堂”,自己毫釐不取。時人稱讚他:為官九品,為人一品。1890年末,因剛直好諫、為民請命,暴方子被再次撤職。為官清廉的暴式昭無以養家,十幾天就斷了糧,又適值隆冬,野菜都沒多少可挖。山裡百姓聽說後,紛紛送米送柴,船載筏運,絡繹不絕。畫家秦散之被暴式昭的事蹟感動,揮毫畫下《林屋山民送米圖》,引得胡適、馮友蘭、朱自清、沈從文等40多位知名人士題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

[新時代美好畫卷]見證著安陽人對自強與奮鬥的堅持和弘揚

從悠久歷史中走來,如今的安陽,城市面貌的變化,雖然翻天覆地,但安陽人自強和奮鬥不息的文化DNA卻從未中斷。

走在安陽縣銅冶鎮的“龍洞溝橋”上,聽著被稱為“當代愚公”楊皂的故事,能真切體會到,自強和奮鬥精神已經深深熔鑄在安陽人血液中。

楊皂是原安陽礦務局工人,1906年出生在原安陽縣銅冶鄉南西爐村。這個村子處於太行山東麓,岡巒起伏,溝壑縱橫,群眾出行跌河落澗時有發生。1965年楊皂退休後,決心義務修橋鋪路,為群眾解決交通不便之苦。在地勢險峻、地形複雜又沒有機械的條件下,一個人兩隻手想要修橋鋪路,談何容易,但他沒有退縮,而是一錘一鍁開山鑿石、壘橋砌路,一干就是23年。期間,共修石拱橋6座,打吃水井1眼,砌護路石壩120米,被群眾稱為“八大工程”;鋪路4條總長532米,建護路護林石岸總長120米,砌涵洞50米,被群眾稱為“八小工程”。1982年11月,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楊皂“當代愚公”光榮稱號,這是對他幾十年如一日修橋鋪路、造福鄉里最好的褒獎,也是對安陽人自強和奮鬥精神的肯定。

把視線放在新近幾年,一個普通的安陽人,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向世人展現了他的剛強和堅毅,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自強和奮鬥精神在安陽的傳承不息。

1979年出生的許帥,原本在安陽市民政局上班,但他卻主動向組織申請調到條件苦、風險高的救助站。圍繞給流浪者創造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他把救助站的床頭改為無稜角床頭、把所有暖氣片改成地暖;為確保救助對象得到妥善照料,他探索開展“醫養結合”模式,在救助站裡設立醫療安置區,並實現DNA血樣對比尋親,幫助流浪乞討人員重返家園……來到救助站,他全身心投入,一系列創舉使安陽市的救助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引起各級民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長時間工作和不規律生活,2014年11月,許帥被確診為胃癌四期,醫生診斷他的生命只剩下6個月。即使如此,他仍上午在醫院治療,下午就“溜”回去工作,後來病情嚴重,他甚至插著導流管堅持上班。彌留之際,他立下遺囑,捐獻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社會。

這個在工作崗位上燃盡生命的安陽人,身上這股不向困難低頭、不向命運屈服的剛毅,令人肅然起敬。2016年10月,許帥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18年6月,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進入新時代,作為紅旗渠精神的策源地,590多萬安陽人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繼承和發揚自強奮鬥的文化基因,力爭書畫一幅新時代的美好畫卷。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24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韋中月 王志軒 孟憲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