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買房邏輯或將迎來這些變化

一場疫情,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影響著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同時這場疫情也像一場“突擊大考”,考驗著城市、社區,考驗著人們的居住環境。

疫情過後,買房邏輯或將迎來這些變化

隨著人們居家時間的不斷延長,平時可能不被留意的住房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顯得愈發重要,在疫情結束後,或將給買房邏輯帶來以下的幾點變化:

一、重新考量城市

這次疫情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重新定義了城市的競爭力。

當然,如果本就決定在一城終老,或者在家鄉發展,這一點可以不列入考慮中。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會綜合行業發展、職業規劃、婚戀因素等選擇一個新的城市作為自己未來紮根發展的定居之地。

如今看來,如果還沒有決定,應當選擇治理比較好的城市。雖然疫情來勢洶洶,對於各地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但顯然有部分城市還是雷厲風行,及時作出反應,出臺措施,而有部分城市則顯得手忙腳亂,防控水平不高,在此不一一贅言。單論醫療配套,中國社科院在2018年發佈了全國大城市的醫療排名,分為了“國家醫療中心”、”國家重要醫療中心“、“潛在的國家重要醫療中心”三個梯隊,可以作為參考。

疫情過後,買房邏輯或將迎來這些變化

二、關注戶型產品的細節

在房價高企的如今,能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尚且不易,很多人已經無法對房子精挑細選了,更關注的也是學區、交通、商業配套,戶型、樓層等方面。

容積率、樓間距、梯戶比這些細節參數,在平時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然而在這次“突擊大考”面前,這些細節參數則顯得十分重要——

社區容積率高,整個社區的人口密度就大,感染機率、傳染機率就有增大的可能。一梯/兩梯幾十戶的樓盤,也不僅僅是等電梯不便這樣一個問題,而是公共空間使用頻率高,密閉電梯的空間負荷量大、多年後電梯安全是個問號,如果遇到傳染病高發的特殊情況,感染率不用想也會比1梯2戶和2梯2戶的板樓要大得多。

疫情過後,買房邏輯或將迎來這些變化

戶型方面,南北通透顯得更加重要。

屋內如果空氣不流通,加之溫暖、光照差,很適於細菌和病毒生長繁殖,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而開窗通風可以破壞致病因子的生長環境。而且,屋內密閉、不通風,空氣得不到更新,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就會因缺氧引起頭痛、頭昏、心慌、疲乏等不適症狀,削弱人體抵抗力。

三、重視周邊配套等級

這次的疫情,讓全國人民都“被迫”體驗了宅男宅女的生活,購物的範圍也縮小成了附近的超市。

以武漢為例,封城起,不少社區底商的小超市逐漸關閉,僅中百倉儲、武商量販、永旺超市等大型超市一直在營業。

官方文件中一再強調超市正常營業、不能漲價,但是嚴格執行的只有那些大型超市,門前的小超市基本沒有任何約束,且因為交通運輸不暢,很多商品處於斷貨缺貨狀態。因此買房時還是看周邊有無大型的超市,不僅日常生活能夠更加便利,幸福感較高,在特殊時期,至少大超市還有員工堅持上班、糧油蔬菜能保障供應。

四、社區規模和好物業很重要

在這次疫情中,社區規模大小和物業水平表現得非常明顯。

大社區的人多,所以居委會、社區服務APP、互動微信群都非常完備,社區內的疫情宣傳和防護人員都分工明確,執行到位。那些需要特別關照、需要送菜送藥的居民都能得到社區幫助。

好的物業對於疫情反應最迅速。例如通過在電梯放置紙巾減少對電梯按鍵的觸摸,進行到位的消毒工作,嚴格把控人口的進出,檢測體溫,幫業主購買生活所需等。

而差的物業也在這次充分暴露了問題,有些小社區業主流動性大,連個微信群都沒有,面對疫情,物業貼出一張休假同志,隨即大門口車輛禁行的欄杆敞開,保安也不見蹤影,業主們頓時慌了,連消毒防護工作都要靠自己。

經過此次“戰疫”,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買房時候還是儘量選擇大社區和品牌物業,特別是年較大的弱勢群體,當需要幫襯的時候,大社區和品牌物業的鄰里服務或許比兒女接到電話後趕到跟前更及時方便。

五、買房要量力而行

在買房和進行其他消費時,也要量力而行,留有一定的現金在手上,以備不時之需。這次疫情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一旦遭遇“黑天鵝事件”,面臨關店或者失業等情況,最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