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山川網:伴隨著昨天《2019年江西省各市GDP排名:宜春 上饒 鷹潭 萍鄉 景德鎮多市排名變化》的安排推送,今年度的2019年全國各省分地市GDP數據系列可謂是姍姍來遲。

截至目前,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的分地市(直轄市為分區縣)2019年GDP數據,已經發布的地區數量寥寥。一些口徑搶先發布的一些初步數據,事實上也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認,暫時也還不能安排推送。

而一些朋友比較關心的2019年全國城市GDP排名數據,按照慣例起碼要等到前百名的城市數據全部公佈,才有安排彙總的意義。而現階段,受疫情的綜合影響,前二三十名的城市的相關數據都還尚未公佈完整,所以我們當下能做的也只有等待。接下來安排推送的順序,也基本跟隨各地統計局官方的數據公佈節奏來走。

今天,我們來分享2019年重慶市各區縣GDP數據情況。


2019年重慶市整體經濟發展情況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根據此前重慶市統計局官方網站公佈的《2019年重慶市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

2019年全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05.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51.42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496.84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7.51億元,增長6.4%。人均GDP達到75828元,增長5.4%。

2019年全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2%,較上年提升5.7個百分點。

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6%,製造業增長6.5%,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2%。九大支柱產業中,材料產業和電子產業實現兩位數的較快增長,增速分別為14.7%、14.3%;汽車產業下降4.1%,降幅較上年收窄13.2個百分點。

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6%和11.6%,分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6.4和5.4個百分點,增加值佔全市規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19.2%和25.0%,比上年分別提高1.2和2.1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8%和42.1%。

新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增長5.2倍,智能手錶增長1.5倍,3D打印機設備增長67.7%,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增長62.3%,液晶顯示屏增長36.4%,電子元件增長20.6%,平板電腦增長14.9%。

2019年全年,重慶市全市對外貿易形勢穩定,實現進出口總值5792.78億元,同比增長11.0%。其中,出口3712.92億元,增長9.4%;進口2079.86億元,增長13.8%。利用外資形勢平穩。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03.1億美元,增長0.4%。

2019年全年,重慶市全市常住人口3124.32萬人,比上年增加22.53萬人。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086.99萬人,比上年增加55.4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1037.33萬人,減少32.8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6.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2019年重慶市各區縣GDP排名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關於下述“2019年重慶市各區縣GDP排名(初版)”表格的相關數據,這裡我需要做一些相關解釋。

其一,是關於重慶全市2019年及2018年的GDP總量及增速數據。2019年重慶全市完成GDP總量23605.77億元,實際增速為6.3%,這是最新官方發佈的準確數據;而2018年重慶市GDP數據20363.19億元,實際增速6.0%,事實上為四經普修訂前數據。

表格中沿用該數據的最大原因是當年度重慶各區縣的修訂後數據並未公佈,所以為了統一起見我們均使用了四經普修訂前數據,這樣重慶全市總量與各區縣總量才能得以對應。

而根據此前重慶市2019年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的相關信息顯示:重慶市經過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後的2018年GDP最終核實數為21589億元,比初步核算數20363億元增加了1226億元。關於這點,大家要心中有數。

其二,下述表格中的2019年及2018年重慶下轄各區縣GDP名義增速,事實上並非準確意義上的名義增速。原因在於,2018年各區縣GDP為修訂前數據,2019年各區縣GDP為修訂後數據,所以使用上述兩種不同口徑的數據進行名義增速計算,是存在問題的。

但由於在2019年度,重慶市下轄的38個區縣中,有多達27個區縣的排名情況與2018年度出現了變化,部分區縣的排名變化情況甚至動輒達到三四位之多。所以為了方便的大家的對比理解,必須要有一個GDP增速數據作為參考,所以我們才在下述表格中明確標註了“初版”,就是為了提醒大家下述數據計算方式存在的問題。所以這份表格僅能作為現階段的參考,並不精準。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38個區縣中,多達27個區縣排名出現變化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在昨天的《2019年江西省各市GDP排名》推文中,我曾提到2019年之於中國的區域經濟,是絕對意義的大變之年。江西省11個下轄地級市GDP排名中,有多達5個地級市排名在2019年出現了變化,數量差不多已經接近總數的一半。

而今年我們推送的重慶市,其下轄的38個區縣中,在2019年GDP排名出現變化的區縣數量,更是多達27個,數量佔比超過了七成。部分排名沒有發生變化的區縣,甚至也存在一定的巧合性,前後區縣的排名變量正好遮掩了中間區縣的排名變化。

為什麼會在2019年度,出現如此多的變化呢?核心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全國四經普的GDP數據重新修訂,這對於全國各省、各市、各區縣的經濟數據都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其二就是2018~2019年是中國區域經濟的轉折之年,有為數不少的地區經濟情況,出現了顯著的分水嶺效應。

作為中國整體面積最大的直轄市,重慶市也擁有數量極多的區縣級行政區劃。截至最新,重慶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這也就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重慶下轄共計38個區縣的由來。

根據2019年度重慶市各區縣的經濟表現,我們可以將38個區縣進一步劃分為四個陣營——

第一陣營:年度GDP總量>1000億元

渝北區、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涪陵區、江津區

第二陣營:年度GDP總量600-1000億元

沙坪壩區、永川區、萬州區、合川區、巴南區、南岸區、長壽區、綦江區、璧山區、榮昌區、大足區、銅梁區、北碚區

第三陣營:年度GDP總量300-600億元

開州區、梁平區、潼南區、雲陽縣、墊江縣、忠縣、南川區、豐都縣、奉節縣

第四陣營:年度GDP總量<300億元

秀山縣、大渡口區、黔江區、彭水縣、武隆區、酉陽縣、巫山縣、石柱縣、巫溪縣、城口縣

關於各區縣2019年度GDP市內排名變化情況,在表格中我已經用箭頭做了標識,箭頭的數量即表示排名位次的變化個數情況。而關於各區縣的更多發展現狀思索,我們繼續往下看。


重慶市各區縣的發展現狀

2019重慶各區縣GDP排名:渝北江北表現亮眼,超七成區縣排名有變

如何來解讀現階段重慶市各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這裡存在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其一,重慶雖然作為直轄市,但是設立時間較晚,又身居內陸,與其他的三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的地理區位、產業結構、城市定位的差別整體均較大。

其二,重慶市的總面積較大,下轄區縣行政區劃數量眾多。和一般一級行政區下轄二級行政區十個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重慶市下轄近四十個區縣的二級行政區劃總量,很難找到與之對標的同級別地區。

正是由於這樣的背景,所以過去較長時間內,國內基本習慣使用同為直轄市的天津市與重慶市進行對標。最主要原因顯然也並非行政區劃,而僅僅是行政級別和經濟總量上的相似。

而伴隨著四經普之後,天津市實際GDP總量被大幅下修之後,天津市2019年GDP數據量已經更正為14104.28億元,這一經濟體量規模,已經比重慶低了近一萬億,兩者之間的可對比性大幅降低。

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市完成GDP總量為23628.6億元,與同年度重慶市GDP總量23605.77億元極為接近,成為現階段最適合與重慶市經濟規模進行對比的城市。

不過,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平方公里,下轄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番禺、花都、從化、增城11個市轄區。在二級行政區劃數量上,廣州市尚不到重慶市的三分之一。

由於廣州市2019年分行政區的GDP數據尚未公佈,我們就以2018年數據來看,當年度廣州11個市轄區中除從化區外,其餘10個市轄區GDP總量均在1000億元以上。

其中,排名靠前的天河區GDP總量處於4000億元+區間,黃埔區、越秀區GDP總量處於3000億元+區間,番禺區、白雲區、海珠區GDP總量也均位於2000億元左右。

從對比廣州市分區經濟數據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重慶市現階段各區縣經濟發展存在的三個問題:頭部區縣經濟實力不強,腰部區縣經濟羸弱,尾部區縣經濟碎片化。

先來說頭部區縣,截至2019年末,重慶市38個區縣之中,僅有6個行政區年度經濟總量超過1000億元,且排名第一的渝北區距離2000億元的門檻尚且有一定的差距。

事實上,關於市轄區的經濟體量佈局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標省內各地級市的經濟體量佈局。起碼要有一到兩個實力足夠強大,產業足夠突出,人才足夠聚集,這樣才能形成區域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引領整個重慶市未來經濟的發展。所以在未來幾年,重慶市有必要進一步匯聚資源,首先儘早打造出最少一個3000億元+的中心行政區,提升區域經濟硬實力。

接著再說腰部區縣,之於重慶市而言,所謂的腰部區縣主要是指年度經濟總量徘徊在幾百億元上下的眾多行政區。對於這些行政區而言,同樣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的經濟發展潛力和人口流動情況,樹立主次發展關係。

對於能夠在未來較早經濟總量達到1000億元的獨立行政區合格門檻的,重點扶持。而對於本身經濟體量小,產業情況弱,人口流出明顯的行政區,則應該考慮裁撤合併入相鄰的經濟發展較快的行政區,進一步降低因行政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經濟發展落後。

最後是關於尾部區縣,截至目前經濟總量仍未超過300億元的區縣,數量正好在排在上面表格中最末位的10個區縣。其2019年合計GDP總量僅為1877.1億元,十區縣經濟總量與排名第一的渝北區持平。

這樣的局面,顯然就並非人力因素,多是對應區域自身客觀發展經濟的要素先天不足,所以才會經過過去的幾十年發展後,經濟體量仍處於低位徘徊的情況。從長期來看,這些區域的發展方向也不會是經濟,同樣行政區劃也有進一步改善的巨大空間。

從遠期展望來看,我個人建議的重慶市區域經濟的佈局大致如下——

二級行政區總量首期優化目標是降至30個左右,進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經濟弱,面積小,人口淨流出的行政區是裁撤優化重點。

頭部三分之一區縣為主城區,合計GDP總量能到達到同期一線城市標準(比如當下標準為2萬億左右,而目前重慶經濟前十區縣合計為1.2萬億左右),真正坐實西南國家中心城市的位置。

腰部三分之一區縣為近郊區,合計GDP總量能達到同期二線城市標準(比如當下標準為1萬億左右,而目前重慶經濟11~20位區縣合計為0.67萬億左右)。

尾部三分之一區縣為都市圈成員區縣,累計GDP總量大致也要能夠接近同期二線城市的標準。

這樣一來,頭部、腰部、尾部區縣的經濟結構才更為合理,頭部區域經濟達到發達城市水平,腰部區域經濟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尾部區域經濟也能夠達到宜居生活水平。

依照重慶市8.24萬平方公里的總面積和超過3100萬的常住人口,其合理的經濟總規模在我看來起碼要達到通常理解的3個一般地級市的水平(人口分佈約為1500萬+1000萬+600萬~)。

而這種“1+1+1”經濟體量,最佳的顯然是1個一線城市+1個新一線城市+1個二線城市。而這一經濟總量標準,意味著在當下階段就要達到3.5萬億以上的總水準,放眼國內僅有京滬二市有實力實現,結合重慶市的客觀情況顯然目標過高。

所以,重慶市的“1+1+1”經濟體量,近期可以暫定為1個一線城市+1個二線城市+1個三線城市,遠期可以展望1個一線城市+2個二線城市。只有如此,重慶市經濟才足可以謂之曰“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