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今天早上,依然宅家辦公的我,被這則新聞感動到了: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在意大利確診兩起新冠肺炎病例後,佛羅倫薩市長Dario Nardella在Twitter上發起了名為#擁抱一箇中國人#(#AbbracciaUnCinese)的倡議。

“佛羅倫薩將遵循衛生部門的指示並謹慎行事,但絕不鼓勵排外行為,尤其是對那些想要利用這一藉口,對中國公民進行仇恨和侮辱的人。在這場共同的戰鬥中,我們要團結起來,我們與華人社會同在。”

最後,Nardella市長熱情地擁抱了當地的一位華人代表,呼籲大家不要害怕。

Nardella市長的示範作用很有效。第二天,在佛羅倫薩街頭,一位中國青年在寒風中矇住雙眼,戴上口罩站在紙板旁邊,上面用中、英、意三種文字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請不要歧視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在鏡頭前,不斷有人上前去擁抱他,給他鼓勵。

面對狹隘與偏見,理性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武器。病毒很可怕,我們要隔離的是病毒本身,而不是來自任何特定地方的人。

這幾天,我看到不少外國友人,在世界各地為支援中國防疫而奔走、籌集物資,也在各種平臺努力為中國發聲,傳達理性的聲音,呼籲全世界協助我們對抗疫情。我採訪了其中幾位,在感激他們幫助中國的同時,也希望國人們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感知到他們的努力。

災難面前,不分國籍,唯友誼與愛。


歪果仁研究協會

最懂中國的“洋網紅”集結地

他們簡稱“歪研會”,會長高佑思是以色列人,副會長星悅是美國人,也是《奇葩說》的辯手。“歪研會”在B站、微博、微信公號上有不少粉絲,喜歡跨文化交流的讀者們應該不陌生。

1月31日,高佑思在“歪研會”的微信公號中寫道: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於是,他們迅速從以色列各界獲取了3萬個醫用口罩捐贈。他們還找到了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最大的醫療設備提供商,拿到了包括10萬個口罩、5萬雙醫用手套、2000套手術防護服。

這些醫療物資相當龐大,在天貓國際和菜鳥物流的幫助下,這些成噸的醫療捐贈物資,將由俄羅斯航空進行運輸,先期抵達廣州,再運往湖北黃岡。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感謝這些幫助中國的以色列朋友們


高佑思說,在確保所捐獻物資符合醫院需求的情況下,以色列當地的捐助數量正在不斷增加,他們將會盡自己所能,將更多的醫療物資送往中國。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們也相信這場疫病終將結束,也必將結束。最後,無論你在哪,你是誰,都希望你能平平安安的。”


阿福Thomas

中德文化交流友人

“阿福”來自德國,真名Thomas Derksen。2007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不久之後就辭掉了德國的銀行工作,開始學中文,還拿到了來中國留學的獎學金。如今他在上海生活,有一位美麗的中國妻子。

現在他不僅是一位中國女婿,也是B站上最出名的外國UP主之一。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1月25日,他與妻子朱莉連線採訪了德國生物化學專家希根費德先生。希根費德是病毒學的頂尖專家,也是當年SARS病毒阻滯藥物的研究者。目前,希根費德已親赴武漢,在一線協助中國對抗新冠疫情。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2月4日,他在Youtube發了一則視頻:《Don't isolate CHINA, isolate the VIRUS |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他寫道:

“在新型冠狀病毒成為全球新聞之後,我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和亞洲朋友,都給我發來了令人擔憂的消息。其中有一位粉絲的消息,令我看到後十分難過。”

“他寫道,我在國外留學,我和在中國的家人相距遙遠,我特別擔心他們,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他們。除此之外,我還遭受著當地人的種族歧視,人們直呼我的名字,避免和我接觸,有些人甚至侮辱我、羞辱我,好像這次病毒爆發的責任全都在我身上。”

“我讀到這些信息時,我感到十分羞愧。所以我決定告訴你們,我在中國親眼目睹的情況。”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這則視頻很快在Youtube上得到廣泛響應。正如阿福對《不客觀實驗室》所說,他希望能給外國網友們提供一些正向的思考:

“讓他們知道,作為世界公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只能努力改變未來,冷靜看待已經發生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想到如何互幫互助,此刻我們需要憐憫之心,我肯定大多數的人們,都與我的想法一致——我們要隔離的是病毒,而不是人。”

(以下為簡短訪談)


Q:在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階段回到上海,您害怕嗎?

A:上海是我們的家,肯定要回來,我們本來就決定要和家人在上海過年。一開始有些害怕,因為不知道(中國這邊)是什麼情況,現在看到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做防疫,非常嚴格,我自己和家人也天天隔離在家,就算出門也戴口罩、勤洗手,我也比之前安心些了,不過還是希望疫情快點結束。

Q:您在德國的家人,擔心您在中國的情況嗎?

A:他們一開始也會擔心,尤其是我母親。我能做的就是,天天和她打電話,告訴她上海的情況,和她多說說話。我還特地拍了一期視頻給她看,告訴她我在中國一切都好。

Q:為何想要專門拍一期視頻來幫助中國朋友們?

A:他們的遭遇讓我很揪心,所以我才拍了這個視頻。我特地說了英語,加了德語字幕,就是希望不懂中文,不明白現在情況的人,看見後可以有正向的思考。就我所知,我身邊很多外國朋友都在想辦法幫助中國,捐贈醫務用品,拍視頻鼓勵大家,包括自覺隔離在家裡等等,我覺得他們都很棒。


喬弗斯與瑪麗莎

在武漢一線奮鬥的vloger

“喬弗斯與瑪麗莎”是一對中美跨國情侶,喬弗斯在武漢長大,瑪麗莎是英語老師。他們是武漢當地的vloger,在B站有10萬粉絲。

身處疫區一線的同時,他們依然在堅持創作,用視頻告訴大家:特殊時期,武漢的生活怎麼樣?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喬弗斯說,疫情爆發後,世界各地的網友對武漢的隔離生活非常好奇:“我們其實沒有專門上街拍Vlog,覺得沒必要滿足網友對於‘神秘隔離區’的窺探欲而冒一定的風險。但當我們必須替父母去超市時,還是會拿上相機順便記錄一下。”

儘管如此,他們的實際行動,在客觀上也告訴了全世界:武漢的生活一切正常。他們也通過自己的鏡頭,告訴大家少出門、戴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當美國決定啟動武漢撤僑計劃時,瑪麗莎接到了領事館的通知。當時疫情尚未擴散,瑪麗莎最終決定留在武漢,並說服家人:自己來中國,是一個對的決定。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對他們而言,記錄武漢的日常生活,告訴全世界這裡整體安好,Be normal and don’t panic,就是力所能及的責任。

(以下為簡短訪談)

Q:兩位是否有具體想過,在疫情中心做vlog的意義?

A:《喬弗斯與瑪麗莎》頻道的主要目的是向年輕人表達積極文化,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我們認為可以改進的事情(例如生活作息,年輕人借貸,父母關係,獻血,價值觀等),都希望用一種有創意的方法,向觀眾帶來我們的觀點。

所以關於新冠病毒的內容,也很自然變成我們的內容之一。疫情爆發後,其實很多網友是對武漢隔離生活非常好奇的,但我們覺得對於沒生病的人而言,在武漢生活真沒有太不一樣。


Q:疫情爆發之初,你們做了什麼特別的決定嗎?

A:在1月19號左右,我們已經在籌備一條vlog,希望通過採訪一位我們認識的呼吸道內科醫生,讓大家更重視疫情。因為我們當時發現,封城前幾天,街上依然基本沒有什麼人戴口罩。

撤僑的時候,瑪麗莎要考慮美國家人的感受和擔憂,(留在武漢的)決定比較困難。最後她選擇留下來,說服家人不必擔心,同時每天和他們發信息報平安。

Q: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兩位還會繼續堅持做Vlog嗎?

A:會的,我們會繼續上傳節目。近期喬弗斯所在的慈善機構,會給站點附近的居民發一些口罩和消毒物資,我們會去做相關內容。我們覺得,傳遞友善的能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些真正可以幫助到人們思考和進步的內容。

此外,這一週在美國,已經有非常非常多的個人、機構、企業和團體,在通過我們諮詢如何能將物資寄到武漢,希望我們幫忙分發。這些手續非常複雜,大家都在努力中。




疫情爆發至今,在世界各地,依然有許多默默幫助中國的朋友們。他們或努力籌集捐獻物資,或為中國防疫發出理性的聲音,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我們也不該忽視,甚至忘記。

面對傳染病,每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作為世界公民,此刻我們更應該團結一致,積極防疫。我們能行,武漢加油,全世界與你們在一起。


(特別鳴謝bilibili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