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酒業變革(2):餐飲渠道的痛與難

文 | 鳳凰網酒業 李冰玉

1月23日開始,中國武漢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隨著疫情不斷髮展,居家隔離已經成為常態。也給旅遊、餐飲等行業帶來了巨大打擊。餐飲行業的衰退,隨之而來的則是飲酒需求的減少。在這樣的特殊時期,餐飲渠道對酒業的影響是怎樣的,在業內人士看來,有挑戰的地方一定有機遇,這種機遇或許來自創造需求,或許來自破冰攜手,共渡難關。

餐飲渠道中,大眾產品優勢凸顯

在我國餐酒幾乎是不分家的,從大眾產品的發展來看,這一說法得到了部分印證。2004年開始,大眾名酒們打廣告、做渠道,他們終究在名酒實現全渠道掌控之前,跑贏了時間。

其中,崛起之勢最猛的是深耕餐飲渠道的牛欄山,2005年到2007年間入駐餐廳達 3000多家。

疫情之下的酒業變革(2):餐飲渠道的痛與難

餐飲渠道熱並未持續太久,2010年甚至更早,酒企紛紛佈局餐飲渠道,競爭和成本大幅度增加,高附加值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願意在用餐的餐廳選購酒水。

2014年3月15日正式實施的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餐廳不允許自帶酒水的行為被進一步遏制。從此,餐廳飲酒成為酒類的主要飲用場景,但在消費層面,進一步縮水。

儘管餐飲渠道呈現出這樣的發展方向,但大眾化的產品卻保留了相應的空間。大眾化產品價格更加公開透明,附加費用相對較少,且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這正是大眾產品在餐飲渠道的優勢所在。

餐飲渠道潰敗帶來飲用場景的變革

近年來,光瓶酒和低端產品的競爭仍然集中在終端和餐飲渠道中。近期,不少餐飲企業集體發聲,現金流吃緊。

對酒業的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消費需求減少。在外就餐的消費者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聚餐形式的消費場景銳減,導致飲酒需求的減少。

二是消費場景變化。春節期間不少人選擇雲酒局或自飲的方式,但需求的減少在短期內仍是不可逆的。

三是消費需求變革。有需求減少,就會有需求增加,這是市場化決定的。聚餐需求減少後,不少“留守青年”不會做飯的需求同樣值得關注。每日優鮮推出了切好的菜品,減少了操作中的難度,可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遠遠不夠。這一需求或可成為餐飲企業自救的又一方向。

四是合作方式多樣化。近期餐飲企業也在尋求自救之路,如出售半成品、甚至原材料等。儘管如此,餐飲行業形勢仍不樂觀。盒馬鮮生則租借餐飲企業員工幫扶餐飲企業,不少酒類企業也期望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伸出援手,並在疫情轉好的時候進一步深化合作。

五是餐酒合作新節點。疫情之下,餐飲行業之難或許是酒類與之破冰合作的重要時間節點。王朝葡萄酒等企業也有相應的想法傳達出來。此外,業內人士認為疫情過去後,將迎來一輪報復性消費,不少酒企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餐飲渠道發展的新方向

短期內的餐飲渠道變化對長期影響不大,但在短期內催生的新需求卻對酒業提出更多要求。

一方面,酒水品牌是否能及時跟進城市青年的新需求,實現新型購買模式和渠道的進駐成為重要關鍵。餐酒以新的方式結合已經成為酒類企業的最值得思考的話題,在消費酒水的同時實現更好的用餐體驗,這是餐飲和酒類品牌在合作中需要重新理清的商業邏輯。

在酒類品牌運營中,成都名為M99進口啤酒連鎖企業,在運營中實現了雙品牌運營。M99旗下有兩個品牌:M99 BEER和“初戀的味道”餐吧,每家M99 BEER旁有一家“初戀的味道”,提供午餐,在消費者用餐過程中不推銷酒水。雖然中午來店裡就餐的顧客一般不喝酒,卻讓很多人認識了餐吧旁邊的M99 BEER。

疫情之下的酒業變革(2):餐飲渠道的痛與難

另一方面,酒類企業如何應對新的消費場景,儘快完成未來消費場景發展的評估十分關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酒水消費影響巨大,但把目光拉伸到整個產業鏈來看,創造好需求,當下也是酒企拉動需求,清理庫存重要階段。

2020年春節,餐飲渠道潰敗,但對於中國酒業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即飲渠道的變革,或許就要提上日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