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日本的性冷淡風流行已久了,性冷淡風,來自日本美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侘寂。

“侘”在中文的意思是:失落、失意。

屈原在《離騷·涉江》中寫道:“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侘傺,便是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

這個字對中國人來說有些陌生了,但它在傳入日本之後卻被髮揚光大。侘,引申為外表粗糙,斑駁,侘寂,則代表了一種外表粗糙,內在完美的美學。這一切要歸功於一個人: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他傳承了“侘茶”的理念,並將它應用到一切的審美活動之中,創造了日本獨有的侘寂美學。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便是關於千利休的故事。

然而電影的一開始,就是千利休生命的最後一天。那天,千利休被豐臣秀吉命令剖腹自盡。電影將的那天作為一個錨點,追蹤躡跡,彷彿人生倒轉一般閃回那些重要的生命時刻,直到他最深刻的回憶中去。

記憶之一:

21年前,織田信長的尋寶集會上,在眾人奉上了北宋趙昌的工筆花鳥、唐產的花飾茶罐等珍玩之後,信長還不滿意,最後遲到的千宗易(此時他的名字還不叫千利休)奉上了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扁盒子,他來到庭院中,將盒子放在地上,倒上水,請織田信長來觀看。信長看完之後,立刻將所有的金子都給了千宗易。這一幕,被當時還是一介平民的豐臣秀吉看在眼裡。千宗易到底變了什麼魔法呢?

原來,黑色的方盤底部繪著金色的海浪和一群潔白的小鳥,而此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映照水底,波光粼粼,栩栩如生……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記憶之二:

12年前,千宗易成為了織田信長的“茶頭”,所謂的“茶頭”,就是仕於貴人,專司茶事儀式的官員。當著織田信長的面,他說出了“美,由鄙人來決定”這樣的驕傲之語。

記憶之三:

10年前,一臉愁悶的豐臣秀吉來到了千宗易的茶室,當時他作為第一家臣,得罪了織田信長,小命不保,來找千宗易,是想在死之前領略千宗易的茶道。千宗易並沒有立刻讓他喝茶,而是給他一碗小米粥,一顆梅子。

豐臣秀吉就著梅子喝著米粥,不禁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母親——原來千宗易是想要用如此樸素的食物提醒他貧寒的出身,告訴他,不要忘記初心,豐臣秀吉淚流滿面……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喝畢茶,千宗易告訴豐臣秀吉,自己將去信長大人那裡為他求情。豐成秀吉逃過一劫。


後來,隨著織田信長的逝去,豐臣秀吉在侯雪之戰中大獲全勝,逐漸登上君臨天下的頂峰。位高權重的豐臣秀吉整日耽於酒色,樂此不疲。也正是在此時,千宗易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千利休。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利,是尖銳刀劍之物的意思。休,是隱藏。利休,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鋒芒太露。

但是不管千利休是如何壓抑自己的鋒芒,他已經得罪了很多人。因為,千利休的名聲已經太大了,茶道在當時風靡全國,已然成為下至百姓,上至貴族的共同愛好,也成為了統治者最好的宣傳工具。而此時千利休的美學越發極致:將茶室縮成一塊半草蓆的侷促,入口低矮,必須俯身鑽入。門口還有刀架,武士需將所佩之刀解下方可進入茶室中品茗。凡此種種,都是千利休一刀一斧地縮減、簡化而創造出的侘寂美學,目的在於將不必要的繁瑣去除,賓主只能以專注的心遵循禮法,完成品茶的過程,從而達到“和、敬、清、寂”的茶道之美。而這一切在權貴的眼中,已然成為了眼中釘。甚至是豐臣秀吉,也感受到了來自千利休的威脅。

記憶之四:

四年前。一次盛大的茶會,由豐臣秀吉發起,市民百姓都來參與,人數高達1600餘人,不論高低貴賤,皆可設置自己的茶席。而這次茶席上最受矚目的,自然還是千利休。豐臣秀吉此時對千利休的不滿已經無法掩藏。豐臣秀吉出身貧寒,他喜歡富麗堂皇的裝飾,喜歡用金銀寶物來凸顯自己的尊貴,而千利休卻與他截然相反,主張簡約、質樸、殘缺的美,這簡直是和豐臣秀吉針鋒相對,在千利休的極簡美學面前,豐臣秀吉的金銀器皿顯得俗不可耐。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他走到千利休跟前,公然說出了自己的小人之心:若是你不是茶人,大概會手握天下吧。然後他又挑釁地說,千利休如果不同意進軍朝鮮的決議,那就要殺了他。

隨後,豐臣秀吉找了個藉口,殺了千利休的弟子。然後,又要求納千利休的女兒為側室。千利休拒絕了。女兒自知逃不過一劫,便上吊自殺。

這些,千利休都默默忍受了。

四年後,千利休為京都大德寺捐獻了一座山門-——金毛閣,大德寺為了感謝施主,在金毛閣上安置了一座利休的木像,身穿袈裟,腳踏草鞋。這座木像惹怒了豐臣秀吉:難道我進入山門時要從你的胯下過嗎?於是他下令燒掉木像,命令千利休剖腹自盡。

至此,回憶告一段落。

記憶之河緩緩流淌著,外面下著暴雨,千利休的家門外,已經聚集了三千士兵,豐臣秀吉是用對付一個軍隊的力量在對付千利休。而千利休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個茶人,他從來不屑於政治的鬥爭,只在意發現身邊平凡的美,從一件件凡俗的器物中創造出至真至純的藝術,茶道對千利休來說,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人生的修煉,大道至簡,當藝術臻於純粹之後,便合於“道”了。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千利休的回憶還遠沒有到頭,他的身上,始終帶著一個墨綠色的小瓶子。豐臣秀吉一直以來覬覦著那個瓶子,他甚至要求千利休交出瓶子,就能原諒他。可是千利休的回答是:在下只會向美好的事物低頭。那個瓶子裡,是他對於美,對於茶道最初的領悟。

這是另一段回憶,也是最後的回憶:

年輕時代的千利休,是一個紈絝子弟,整日流連在妓院,有一次,他偶然發現了著名茶道大師武野紹鷗託他父親藏在家中的一個朝鮮族女孩。原來這個女孩是朝鮮王室的公主,因捲入派系鬥爭,繼而被拐騙來的。千利休早就想要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茶道,而紹鷗乾脆讓千利休來照顧這個不肯進食的姑娘。千利休想方設法學習了朝鮮菜的做法,終於讓女孩進食了,也打開了女孩的心防。最後,千利休為了幫助女孩逃回朝鮮,竟帶著女孩私奔了。

女孩在離開的時候,摘了一朵庭中的木槿花。而千利休,則帶上了茶具,抓了一把老鼠藥。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逃亡自然是失敗的,兩人被困在海邊的小木屋中,風雨飄搖之際,千利休爭取到了時間,在小木屋中,女孩將懷中的木槿花取出,它已經有些萎縮了。千利休將它插在一個竹杯中,然後煮上了一壺水。他無法用日語和對方交流,但是大家卻都能讀懂漢字,他在隨身帶著的紙上問她:“汝欲成蠻王奴婢乎?”

女孩搖搖頭。

他又問:“難以歸國,汝欲生乎?欲死乎?”

女孩將目光投向了那朵木槿花。她在紙上寫下了兩句白居易的詩: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千利休震驚中明白,女孩早已有了赴死的覺悟。

千利休於是為女孩做了一杯茶,一杯最後的毒茶……女孩在飲下這杯茶之前,將隨身佩戴的錦囊解下來,那裡面,是一個綠色的盛著香的小瓷瓶。

女孩倒下後,本已決定和女孩一同赴死的千利休,好幾次試圖喝下另一杯毒茶,但他最終退卻了,內心充滿歉疚地活了下來。

後來他才得知,女孩最後對他說的一句話是:請你好好活下去。

那個千利休終身攜帶的小瓷瓶,就是來自這個美麗的朝鮮女孩,而瓷瓶中還有一物,是千利休在女孩死後從她小指上拔下的指甲。

千利休曾經說過,這個瓷瓶,是傳授他茶道的恩師所贈之物。他視女孩為恩師,並非因為她多麼美麗,而在於女孩讓他看到了美的極致境界——超越生死,凜然物外。

此時,終於輪到千利休自己,來赴這一趟美的約會了。他將瓷瓶中的指甲投入火盆,最後一次履行茶道。然後從容抽劍,切腹而死。

千利休的死,是為美而死,是關於美的最終決定。侘寂,原來是這樣的一種美。它是一切平凡的事物的本質,是易破碎的瞬息時光,更是一生一死的相對無言。

也許有人會覺得千利休和朝鮮女孩的相遇是一段悽美的愛情,但我認為,它更關乎對美的領悟,生命易逝,難得不破碎,但內在可以圓滿,了無痕跡。

侘寂:美到盡頭,是生死 | 電影《尋訪千利休》

片中還有一處細節也很觸動我。那就是千利休死後,他的妻子從他身上拿走了綠色的瓷瓶,她幾度抬起手,想要將它砸碎,但最終她沒有這麼做。此刻你才懂得一個女人對於愛情的執著和堅忍,她要費多大的力不去嫉妒、怨恨這個始終佔據自己丈夫內心一隅的女人,她又要費多大的力才能放下這份自私的嫉妒之心,將她,連同丈夫的回憶一起保留下來。

也許,這才是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