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這個人一輩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彈。然而,為了研製中國的原子彈,他就像變了一個人。


隱姓埋名十幾年,性格大變不愛說話。原子彈的巨響之下,他卻淡泊名利,默默無聞。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朱光亞

1955年,31歲的朱光亞擔負起為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

1959年,35歲的朱光亞被任命為原子彈研製科學技術負責人,主導整體研製安排,在許多關鍵時刻,負責拍板。

1999年,75歲的朱光亞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說榮譽是大家的,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工作。

他說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原子彈。他是中國核物理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負責原子彈設計、製造等工作,撐起了中國人的脊樑。

這件事對於中國國防來講,比天還大。

為了保密,他生前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只有4篇,記錄的日記,也被撕掉多頁。

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認真瞭解一下他一生做的這件事有多麼牛,有多麼不容易。

01

1924年,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不久全家移居漢口。漢口是全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引領風氣之先,西式教育遍地開花,朱光亞便在這個“風口”之中,感受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了基礎的英文和法文。

抗戰爆發後,朱光亞隨著家人到重慶念高中。日軍每天用飛機轟炸,朱光亞和其他學生們都要拼命跑到防空洞裡面去,當時叫做“跑學”。日復一日的驚恐和屈辱,逐漸沉澱了朱光亞的報國之志。


人們認為,中國捱打是因為落後,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沒有強大的武器。所以,人們崇尚“機械報國”,考大學主要奔著機械專業去,製造出中國的飛機大炮。

儘管喜歡物理,但朱光亞還是選擇了報考機械專業。沒想到,考試那天竟然患了瘧疾,打擺子,遺憾地錯過考試。最後,還是物理系拋來橄欖枝,他成功考入已經遷到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要說物理專業教學水平,國立中央大學並不是最好的,翹楚當屬西南聯合大學。這個集中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所頂尖國立大學精英院系,延攬了許多影響中國百年曆史的大師巨匠。

拿物理系來講,就有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吳大猷等等科學大牛在此任教。恰好,在朱光亞大二那年,西南聯大物理系在重慶招收插班生,朱光亞成功考上,轉學昆明。

在眾多名師的指導下,朱光亞成了那一屆學生中的佼佼者,畢業後成為西南聯大最年輕的助教。那一年,他才21歲。

縱觀朱光亞的一生,正是轉學西南聯大奠定了他物理學的基礎。因為此刻的西南聯大物理系,集結了中國最好的物理系教授們,

在朱光亞以後的生涯中,我們會發現,年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標尺。

02

自從日本被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了這種足以瞬間毀滅一個國家的威力。

中國能不能也造原子彈呢?

基於當時較好的中美關係,政府派出物理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考察,吳大猷帶了兩個助手同去,一個是李政道,另一個就是朱光亞。

考察團剛到美國不久,就被告知不行,原子彈是極為機密的研究,美國不讓外國人接觸。想進入原子能機構學習,也不被允許。無奈之下,考察團隊只能就地解散,中國原子彈最初的夢想破滅了。

朱光亞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這也是老師吳大猷的母校,繼續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所有學科成績全部是A,每年都獲得獎學金,並在美國著名的《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4篇有關核物理的論文。

不要以為朱光亞只是個會學習的書呆子,他多才多藝,喜好組織活動,被推選為中國留學生協會主席,在留學生中知名度很高。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在美國密歇根大學


1949年,朱光亞從密歇根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順利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朱光亞興奮異常,他看到了中國美好的前景,當即決定回國參與建設。

朱光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歸國的海外留學生。在歸國之前,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牽頭與51名留美學生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留學生們儘快回來建設富強的新中國。

信中說:“我們都是中國人,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種過一粒米,挖過一塊煤。現在他們渴望我們,我們還不該趕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和人民嗎?”這些肺腑之言,說到了留學生的心裡去了,甚至有人中斷學業,提前回國。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左起: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

真正關心祖國建設的海外留學生,深知不能等著別人把中國建設好了才回來。雖然中國當時一窮二白,沒有條件,這些愛國的留學生就甘當鋪路石,創造好條件。

當時遠在歐洲求學的程開甲,同樣受此信感召,決定回國。

1950年初,朱光亞帶著從美國購買的實驗器材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時年25歲,又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他將自己所學原子能的知識,寫成了一本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公開出版,給有志於研究於此的人以養料。

在此之前,人們只聽說過原子彈,包括許多科研人員在內並不瞭解原子能背後的原理,可以說,朱光亞的這本書有著很突出的科普意義。

03

在朱光亞的人生履歷上,參與板門店談判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時刻。

1952年春,朱光亞被選調到朝鮮停戰代表團秘書處當了一名翻譯,參加了板門店談判。期間,美國人一直拿核武器威脅中國,製造談判壓力。懂原子核的朱光亞派上了用場,美國人的威脅和忽悠被識破,為談判贏得了主動。朱光亞因為突出表現,得到軍功章嘉獎。

這次談判,讓朱光亞學會了一個技能,吐菸圈。中美兩國談判陷入僵持,美國人一根接一根的抽菸,中國人一看,我們也抽,也學著美國人那樣吐菸圈,很瀟灑。

從板門店回來後,朱光亞被調到東北,從無到有建設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的物理系。談判英雄朱光亞的到來點燃了大學生的熱情。

凡是好老師,沒有一個只會照本宣科的。朱光亞絕對是一位好老師,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哪怕講一個定理,他也要把來龍去脈講清楚。別人講枯燥的知識,他講生動的故事,所以學生們非常喜歡聽朱老師的課程。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也是朱老師的學生,用他的話講,聽朱老師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

我們常說,給人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看似課堂上雲淡風輕,但朱光亞光備課就要一週,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吃透吃飽。他指導學生非常嚴格細緻,甚至輔導到深夜,在吉林大學任教期間,他陸續培養了三位中科院院士,幾百名國家高級人才,吉大物理系也成為全國大學物理系的排頭兵。

能在求學道路上,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實屬學生的幸運。

那麼, 假如朱光亞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國防事業中來,會不會是中國人的幸運呢?

04


從1955年開始,為了根本上改變外部環境,國家決定研製原子彈。錢三強負責組織眾多科學家投入這項國家工程。

迄今為止,世界上也沒有多少個國家擁有研製原子彈的能力。當時的中國,人才和設備都被外國封鎖,除了蘇聯開始支持外,全部都要自力更生。

原子彈不是想搞就能搞出來的,首先必須要有人才。人才從哪裡來?只能快速培養。

35歲是中年男人的一道分水嶺。

很多大公司把這群男人淘汰掉,換上另外一批年輕人繼續奮鬥。

1959年,朱光亞被任命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的帶頭人。

這一年,他35歲。

由於朱光亞是原子能物理專業科班出身,自然就承擔起培養原子能人才的重任。他離開東北,參與籌建北京大學近代物理所,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出了7個院士。

這些從全國各大頂級院校抽調的高材生,被要求嚴格保密,不準告訴任何人自己學什麼,在哪裡學,到底要做什麼。總之一句話,隱姓埋名,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作為領軍人物,朱光亞當然也不例外。以前性格活潑的他,好像變了一個人,除了工作交流,多數時間都是沉默,平整的眉頭集合在了一起。

他進入原子彈核心研究團隊,陪同蘇聯專家一起建設和啟動反應堆。然而,一年後,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全部專家,讓中國原子彈的研製意識陷入僵局。蘇聯專家臨走前,還不忘嘲諷中國:“我們這一走,你們二十年也搞不出來原子彈。”

陳毅說,就是把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05


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過程中,朱光亞就像探照燈,為科研隊伍指明方向。他主持撰寫了著名的“兩份文件”,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的著名戰略。

朱光亞充分發揮了自己在科學研究和組織管理上的優勢,他來確定研究方向,組織原理材料,從頭摸索原子彈的規律,從理論設計到具體實施,為原子彈的研製指定了路線圖,可以講,原子彈能夠搞出來,朱光亞的科學規劃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向中央彙報的工作進展材料,都是他一手操刀,為了能讓領導看明白,他往往要熬上多個晚上。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左起: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

那個時候,在青海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呆就是幾年,每天陪伴的只有大風、狂沙。但大家不覺得苦,都在心裡想著,儘快拿出“爭氣彈”來。

其實當時,中國處於艱難時期,有一種分歧在於要不要發展原子彈。所以原子彈研製團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到了科技負責人朱光亞身上,就更加大了。所以,只能夜以繼日,拼了。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成功爆炸,完成了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夢想。這是一顆爭氣彈,提氣彈,給新中國的天空加了保護罩,中國人民挺直了腰桿。

蘇聯人和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沒有想到,中國人自己不但把原子彈搞出來,連氫彈也爆炸成功了。用時僅僅5年,有人口中的“痴人說夢”便照進了現實,中國就成為世界上擁有兩彈完整技術的五個國家之一。

爆炸的當晚,朱光亞生平第一次喝醉。他搞原子彈,是個絕對機密,連家人都沒有透露。直到原子彈爆炸成功,部分工作人員名單解密,兒子驚喜地說:“原來原子彈是我爸爸搞的!”

兩年之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朱光亞也在其中做了重要的統籌部署。在一次地下核中,他不顧核輻射和塌方的危險,與程開甲一起鑽進洞裡查看爆炸後的情況,他必須要拿到第一手的測試數據。正是有了這樣的認真和較真的態度,中國的地下核試驗才取得重大成功。

這標誌著,核試驗可以轉到更為秘密的地下空間,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後來,中國又進行了氫彈投彈實驗,但是核彈被卡住,連續投三次也未成功。飛機油量越來越少,只能帶彈著陸,如果不成功,將製造巨大危險。

危機關頭,作為負責人的朱光亞果斷拍板,最終成功。他不是衝動決策,而是之前早已做過幾個詳盡的科學預案,是有充分把握的。科學研究中,科學規劃和準備,是極為重要的。

美國人做了1000多次核試驗,蘇聯人做了700多次核試驗,中國只做了45次核試驗,就達到了與之相當的水平。

從原子彈到氫彈成功,兩年零八個月,中國是所有國家中歷時最短的。之所以這麼快,與朱光亞的科學規劃和多種預案配備是有決定性關係的。每一道工序,至少準備三套方案,一個不行,就用另外一個,齊頭並進,極大提高了效率。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的核武器試驗步伐,提出進行全面禁核試驗談判,朱光亞早在美國發聲之前,就向國家提出加快核試驗進度,圓滿地在簽訂《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實驗工作。

06

朱光亞後來還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建設。雖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他生活很簡樸,一直到70多歲都是騎自行車上班。國家給他配的警衛和專車,他都不用。如果家裡有急事需要用車,他就按照公里數交錢。一身就舊軍裝,穿了幾十年。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對自己苛刻,卻對別人慷慨。1996年,朱光亞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100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獎勵優秀的科研人員。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亞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常說,這都是集體貢獻,成功背後有太多默默無聞的人支持和犧牲,榮譽是屬於大家的。

2004年12月,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他又說不敢當,工作是大家做的,自己只做了一點。

從此,浩瀚的天空中又多了一顆閃亮的星星,它將永遠照亮中國的未來。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亞因病逝世,走完了他為國奉獻的一生,享年87歲。

生前,朱光亞總結自己的一生,簡單到極致:“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不甘心。誠然,人生有多種可能,多做幾件事並不難,難得是做好一件事,用一生的長度來做。

他帶著51位留學生回到中國建設,一輩子只搞原子彈,默默無聞

2012年,朱光亞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這樣寫:“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地最雄壯的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中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始終有朱光亞這樣偉大的人推著她向前走。有時快,有時慢,甚至偶爾會因外力停頓,但只要有人推,這個民族就不會亡。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向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