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熟睡中的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鎮的居民被劇烈的爆炸聲驚醒,但直到當日傍晚,人們才知道,當時建於鎮上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


  由於該核電站位於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三國交界處,使得大量的核放射物質汙染了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三國,同時災難也向歐洲和世界上其他地區蔓延。
  根據當時蘇聯的體制,核電站管理層須直接向中央彙報。由於沒有得到中央指示,烏克蘭地方政府沒有疏散民眾。直到26日傍晚,時任蘇聯總理雷日科夫才下令事發地的居民在幾天內疏散,其時,當地的輻射水平已經達到安全值的數千倍。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在歐洲,瑞典檢測到輻射塵埃超過正常數的100倍後,事故才曝光。這極大地延誤了抗災和救災,並造成了災難的擴大。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討這次核事故對生物、環境和人類造成的災難到底有多大,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但迄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尤其是傷亡人數和後來受到核輻射而致病、致殘、致畸的人數。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為這次災難的死亡人數並不多。該機構在2005年9月舉行的切爾諾貝利論壇上發表報告說,切爾諾貝利核電廠4號反應爐爆炸後,洩漏了3%——
  4%的輻射物,只導致了約4000例甲狀腺癌,主要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在搶救核反應堆的工人中,迄今只有62人直接死於核輻射。
  然而,對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結論,卻有著針鋒相對的調查結果。在結論和觀點相反的調查中,以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結果最令人震驚。該組織於2006年4月18日發表報告稱,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導致27萬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數達9.3萬。
  與此同時,英國兩名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長期影響可能導致另外6.6萬人死於癌症。也就是說,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承認的死亡數外,還有6.6萬人死於輻射所致的癌症,僅僅這個數字就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承認的死亡數的15倍還多。


  這份《切爾諾貝利的其他報告》是由歐洲議會的綠黨成員委託英國科學家伊萬·費爾利和大衛·沙默爾完成的。他們指出,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之外降落的放射塵,汙染了英國約34%的土地。這些地方包括英國的374個農場,覆蓋了750平方公里,以及20萬頭羊。而在整個歐洲,約有3.9平方公里的區域受到汙染。面對這種差異,綠色和平組織指責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漂白”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後果。


  國際原子能機構引用的切爾諾貝利受輻射死亡人數數據來源於法國里昂國際癌症研究署的伊麗莎白·卡迪斯於1996年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卡迪斯得知後說,她的數據並未經過核實,她也不希望這個數字未經證實就使用到出版物中發表。
  當然,也有人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後果採取了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一樣的低估態度,例如日本廣島的輻射影響研究基金會前主席伯頓·伯納特。他認為,即使有680萬人受到輻射,但輻射劑量也只有7毫西弗(放射量單位,等於0.1雷得,一般醫療X光透視不得超過0.1雷得),這遠遠小於世界大多數地區一年中自然環境所釋放的輻射量。
  而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出版官員梅里莎·弗來明透露了為何國際原子能機構採用這麼少的死亡人數。她說,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檢查過出版物的資料,參與者有過一個決定,要把底線降低到4000人。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中,死亡人數的依據是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最近的研究成果,其資料的第一手性和時間上的新近都保證了數據更有說服力和可信性。烏克蘭核輻射專家波亞爾科夫認為,4號反應爐洩漏的輻射物達到近50%;庫爾恰托夫學院研究人員實地調查後說,反應爐的輻射物近乎全部洩漏。
  英國和歐盟的調查和測量結果認為,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洩漏後,有6.7噸放射性物質外洩並蔓延擴散到出事點普里皮亞季周圍數百公里的地方。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方圓幾十公里的地區受汙染最重。切爾諾貝利核汙染的放射性物質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兩種,一是放射性碘131,二是放射性銫137。它們都是核反應堆堆芯燃料鈾發生裂變的產物。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引發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癌。銫137會造成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儘管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5天,但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因此,直到現在,核輻射都在傷害著切爾諾貝利周邊的環境、生物和人。災難發生後,當地居民仍在汙染的土地上放牧牛群並飲用從牛身上擠下的牛奶。生活在切爾諾貝利周邊的納洛蒂切斯基地區有1.1萬成年人和2000名兒童,他們距離切爾諾貝利50英里(約80公里)。追蹤研究發現,當地人患癌症、具有出生缺陷和壽命減少的概率非常高。


  另一方面,低劑量輻射對健康有無影響和有多大影響一直是爭論的話題,國際原子能機構一直認為低劑量輻射對健康的影響不大,而在離切爾諾貝利更遠的地方,有680萬人受到較低輻射的影響。但是,2005年美國國家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對日本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實地研究後得出結論——即使微量的輻射也不能視為是安全的。
  毫無疑問,核輻射可導致染色體突變,從而會造成遺傳影響或畸變。但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人們的遺傳影響不大,在切爾諾貝利災難後出生的孩子不存在遺傳影響。這種觀點也受到一些研究人員的質疑。有研究人員認為,現在沒有見到任何遺傳後果發生,並不意味著沒有影響。因為時間太早,還看不出後果。
  切爾諾貝利倖存者的後代的成長是否受影響,唯一的評估方法是檢測其基因,看看是否有突變。而這樣的工作早就有科學家在進行了。1996年,英國雷切斯特大學的遺傳學家尤里·杜波羅瓦就發現,受切爾諾貝利核輻射影響的父母所養育的孩子基因變化增加了,但當時他使用的DNA指紋技術只能允許他檢測基因的非編碼區,也就是俗稱的垃圾DNA。
  但是,今天的研究表明,所謂垃圾DNA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這些基因在生命過程中,包括生長髮育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如果檢測編碼區基因,也可能會發現這些孩子基因的突變。所以,杜波羅瓦認為編碼區基因也可能受到影響。

  不過,研究人員並不贊同對倖存者進行基因檢測,因為對倖存者及其後代檢測DNA的弊病大於好處,例如,對倖存者的心理有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對死亡數和輻射危險的爭論也在妨礙倖存者的康復(包括心理上的)。但是,為了弄清真相,也有人呼籲對切爾諾貝利倖存者後代進行癌症和遺傳的追蹤研究。
  當然,國際原子能機構低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危害也包含了某種良苦用心。他們希望能讓倖存者從心理和身體上儘快康復,並投入正常的生活中去。
  今天,儘管與切爾諾貝利相關的癌症死亡精確數字難以弄清,但是,對於核輻射短期和長期對人損害的研究還將進行下去,對由於受輻射影響而致的死亡人數的調查也會繼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調查研究的多樣化與深入,切爾諾貝利核輻射對人、生態和環境影響的真相總有一天會變得更為客觀和真實,從而為人類和平和安全利用核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經驗。
  那麼,今天的福島核電站爆炸是否會有比切爾諾貝利更為透明、客觀和科學的調查結果呢?但願從切爾諾貝利到福島的距離不會是一個遙遠的距離。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