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冬季春醒"巴拉頓湖戰役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局勢已經非常明朗,德國法西斯的失敗已是不可避免。德軍已經對最後的勝利不抱任何希望,但他們指望通過一次大規模進攻使東西方之間聯盟破裂,德國就可以在相對平等的情況下與西方達成停戰協議,從而挽救納粹德國的衰亡。

畢竟當時德軍總兵力還有700萬,德國並不願坐等滅亡,為此而集中了殘存的德軍精銳裝甲部隊於1945年3月6日至15日,向東線匈牙利巴拉頓湖地區的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展開大規模的裝甲進攻,代號"冬季春醒"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阿道夫·希特勒

當德軍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屢敗屢戰的解圍作戰進行到1月中旬的時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希特勒不是準備把在匈牙利的德軍轉入防禦,而是開始考慮向匈牙利投入更多的兵力,展開更大規模的進攻。

希特勒將進攻任務賦予他忠實的信徒-黨衛軍。為了進攻準備,剛剛從失敗的阿登戰役中潰退的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得到了優先的人員裝備補充。希特勒將德國最後的家底都拿了出來,當時整個德軍方面兵力可達二十萬(第3裝甲軍44400人、黨衛軍第4裝甲軍24897人、黨衛軍第1裝甲軍37000人、黨衛軍第2裝甲軍32400人、第1騎兵軍11000人、第22山地軍33500人、第68步兵軍18000),分屬第6集團軍(巴爾克裝甲兵上將)、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迪特里希黨衛軍大將)、第2裝甲集團軍(安格利斯炮兵上將)三個兵團。不過這些新補充的人員缺乏訓練與經驗,但武器裝備卻是非常精良,以"阿道夫"希特勒"師和"希特勒青年"師為例,到2月22日,前者共擁有138 輛坦克、驅逐坦克和突擊火炮,其中包括隸屬於該師第501黨衛軍重裝甲營的36輛"虎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德軍重型坦克:虎王坦克

而"希特勒青年"師擁有近1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整個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擁有多達500輛以上的坦克和驅逐坦克,這是當時德軍其它任何一個集團軍都沒法比的。除了補充裝備外,德軍還儘可能多地從其它戰區抽調精銳部隊參加。算上眾多的獨立坦克和突擊火炮部隊,到3月初,德軍在匈牙利的坦克數量將至少達到800輛以上(按蘇方資料,德軍的實力為900輛坦克、驅逐坦克和突擊火炮,其中一半為"虎王"和"黑豹")。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集結的德軍

3月初,德軍基本上完成了進攻的部署,但德國偵察機很快發現對面的蘇軍正在拼命加強巴拉頓湖的防禦陣地,蘇軍已經發現德軍進攻意圖,蘇軍共挖掘了27公里的戰壕,佈設了強大火力,各個火力點構成了嚴密的交叉火網。蘇軍靜待德軍的進攻,蘇軍兵力也佔絕對優勢,在該地區的兵力就接120萬,擁有約11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軍為進攻只拼湊了54萬兵力,這一切和庫爾斯克會戰前一樣,但德軍依然在希特勒固執的命令下展開進攻。

德軍的進攻於3月5日夜間開始,首先由巴拉頓湖以南地域向考波什堡,從德拉瓦河地區向北分別實施輔助突擊。3月6日晨,德軍正如蘇聯紅軍所預料的那樣,對防守在韋倫採湖和巴拉頓湖之間的近衛第4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實施了主要突擊。德軍集中了強大的裝甲突擊集團(個別方向每公里正面有50—60輛坦克),企圖分割蘇聯紅軍,並向多瑙河挺進。蘇聯紅軍以不間斷的炮兵和航空兵突擊對付德軍突擊集團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在3月6日一天之內,空軍第17集團軍即出動358架次,其中227架次是對黨衛軍坦克第6集團軍實施突擊。方面軍司令蘇聯元帥托爾布欣一經判明德軍主要突擊方向,當即加強了近衛第4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的防禦。各快速預備隊被調到謝賴蓋耶什以南預先構築的防禦地帶。第27集團軍務兵團佔領了韋倫採湖至沙爾維茲運河地段。為了加強南翼,從方面軍預備隊抽調步兵第133軍集中到佩奇地域。德軍在進攻第一天以慘重傷亡的代價,才在主要突擊方向楔入蘇聯紅軍沙爾維茲運河以西防禦約2公里,楔入謝賴蓋耶什地域的防禦約3—4公里。第57集團軍及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南斯拉夫第3集團軍,同樣頑強地抗擊了在巴拉頓湖以南和從德拉瓦河各登陸場進攻的德軍。3月7日,交戰更加激烈,約有2個步兵師和170餘輛坦克在第26集團軍地帶內進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近衛騎兵第5軍和從其他方向調來的炮兵兵團奉派前去加強第26集團軍。由於實施這一機動,謝賴蓋耶什以東集中了擁有160門火炮的炮兵集團。德軍的進攻速度進一步降低了,在韋倫採湖以南和沙爾維茲運河以西僅推進2至3公里。在以後幾天中,德軍統帥部不顧巨大損失,繼續增兵。3月8日至10日間,將3個坦克師(坦克第2師、黨衛坦克第9師、坦克第3師)投入戰鬥,3月14日,最後的預備隊坦克第6師也進入了戰鬥。激烈戰鬥持續了10晝夜,雙方參戰兵力超過8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25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約1300輛、飛機1800餘架。德軍僅取得了一些戰術成果,即楔入蘇聯紅軍韋倫採湖以南的防禦12公里楔入沙爾維茲運河以西的防禦約30公里。德軍損失了4萬餘人、約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00門火炮和迫擊炮,被迫於3月15日停止進攻,轉入防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到3月16日,德軍已損失近4萬人,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被擊毀或失去戰鬥力,損失各型火炮約600門。德軍的損失不光是大約50%的裝甲兵力,其剩下的兵力在10天的激戰後,大多也精疲力竭了。蘇軍的坦克部隊卻幾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從3月6日到15日,蘇軍共損失32899人,其中陣亡和失蹤8492人,受傷24407人,蘇軍坦克損失大約在50輛左右。在即將到來的蘇軍攻勢中,在坦克上蘇軍將佔3:1以上的優勢。

在蘇軍發動反攻的前夕,德軍開始逐步轉入防禦,但由於蘇軍的反攻過於迅速,德軍的防禦體系遠未完成,許多部隊只來得及構築了一些野戰工事。在兵力部署方面,多瑙河南岸混合部署著德國第六集團軍和匈牙利第三集團軍,從多瑙河南岸開始由北向南是匈牙利第23師,德國第711國民擲彈兵師,第96步兵師,匈牙利第一輕騎兵師,匈牙利第二裝甲師和黨衛軍第四裝甲軍("骷髏"師和"維京"師),再南面就是參加德軍攻勢的第三裝甲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面對德軍防線,蘇軍的進攻計劃如下:馬利諾夫斯基元帥部署在多瑙河北部的第53集團軍和第七近衛集團軍(隸屬烏克蘭第2方面軍)在普列夫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支援下,將進攻德國第八集團軍右翼部隊,位於方面軍最左翼的第46集團軍將負責突破從多瑙河以南,德國第四黨衛軍裝甲軍防守地域以北的德軍防線,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抽調第46集團軍10個步兵師中的3個師去和德國第711和96師以及匈牙利第23師對峙,第46集團軍其餘7個師和第二近衛機械化軍則與匈牙利第一輕騎兵師相對峙。在第一線蘇軍身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不但集中了他的炮兵主力,而且部署了作為方面軍預備隊的第18近衛步兵軍和第75軍共6個師,這樣也就意味著蘇軍將13個步兵師和1個機械化軍攻打僅有1個匈牙利師防守的地段。蘇軍總的計劃是第三烏克蘭方面軍將在16日首先發起進攻,第二烏克蘭方面軍將在17日跟進,當突破德軍防線後,第二烏克蘭方面軍的主力將挺進捷克斯洛伐克,而第三烏克蘭方面軍和第二烏克蘭方面軍最左翼的第46集團軍將進軍奧地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德軍火箭炮部隊

對於蘇軍的這次攻勢,德國情報部門未能得到任何消息。到16日,第三烏克蘭方面軍突然開始進攻。但儘管取得了突然性,蘇軍的攻勢進行得並不順利,那些阻礙德軍進攻的路況問題現在也開始影響蘇軍的進攻,而擔任防禦的第四黨衛軍裝甲軍和匈牙利第二裝甲師的拚死抵抗,使得蘇軍在第一天的攻勢中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17日,第二烏克蘭方面軍的第46集團軍開始進攻。在這裡蘇軍比較順利,雖然匈牙利第一輕騎兵師進行了頑強抵抗,但蘇軍仍然在第一天就突破了防線,德軍軟弱的反擊沒有起到絲毫作用。與此同時,第三烏克蘭方面軍的攻勢仍然進展緩慢,蘇軍和德軍對於每個陣地都反覆爭奪,直到18日晚上,蘇軍才勉強在德軍防線上打開了一個缺口,但突破口並不大,而且德軍仍佔據著相當數量的陣地,繼續可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19日,擁有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第六近衛坦克集團軍提前投入戰鬥。這個最後的重擊終於超出了骷髏師和維京師的承受能力,德軍防線就在這一天被突破了,匈牙利部隊開始崩潰,他們成連、成營、成團的放下武器投降了。當第一黨衛軍裝甲軍於20日趕到時,德軍的反擊被擊退。迪特里希將軍所能做的只是儘量延緩蘇軍的攻勢,使得儘可能多的德軍撤回奧地利而已,但慘重的損失是不可避免了,許多部隊甚至是徒手逃入奧地利。

對於黨衛軍的慘敗,希特勒失望到了頂點。3月27日,希特勒下令阿道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和希特勒青年團取下帶有他名字的袖章,因為"他們已經被證明不配再享有這種榮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被蘇軍摧毀的德軍裝甲部隊

關於這場戰役為什麼失敗,被提及最多的理由便是巴拉頓湖地區泥濘的道路阻止了機械化部隊的行進。讓人想起了淮海戰役中被黃泛區拖住的黃維兵團。但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可能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二戰後期德軍兵源整體素質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例如青年團師,其時共缺編的205名軍官(佔32%),這意味著必須用士官去填補他們位置,而本身士官就缺編1953人,因人員補充後,還得加上填補軍官缺口過後,減少的205人,這樣,實際上整個師團士官部分缺編2185人,這些崗位就替補臨時從普通士兵裡提拔。這樣一來,青年團師真正的戰鬥力量只有9058人而已。警衛旗隊師情況稍好,軍官513人,缺編17%。這個缺口就要從3165名士官中提拔,這樣的士官總的缺編人數就達到了25%。

這種中下級士官的匱乏,是極其影響戰鬥力的,而且另外一個糟糕的問題的是,大部分補充進來人員只受過很簡單的軍事訓練,有的甚至無任何戰鬥經驗。青年團師的師長鬍戈?克拉斯(Hugo Krass)在上報給第一裝甲軍的報告中寫道:"許多新來的司機甚至無法獨自開車"。自從各級營、連開始補充進那些幾乎沒有戰鬥經驗的軍官和新兵後,整個裝甲擲彈兵團的戰鬥力正不斷的被削弱。而帝國師和霍亨施陶芬師則面臨著坦克缺編和人員素質下滑的窘境。這些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春醒行動的失敗。我們會發現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菁英部隊,現在只是盛名之下的空殼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德軍最後的掙扎:

此次德軍遭受了比庫爾斯克更慘重的失敗,納粹德軍無法認清形勢,一味的揮霍資源,證明納粹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其戰鬥素質已經無法和蘇軍相提並論,滅亡的命運已無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