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文 | 臥貓

2020年的初春,窗外的樹還沒有發芽,陽光卻已經透過玻璃窗,大把大把地灑進來了。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大多數人被迫待在家裡,每天與外界唯一的接觸,就是這透過窗戶照進來的暖暖的陽光。很多人說,從前日夜期盼著可以有一個長假,不用上班、不用早起、不用打卡、不用應付客戶,想著那該是多麼自在而幸福的時光。如今真的實現了,卻並沒有想象中那般快樂。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這暴露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如何獨處。當生活節奏被打亂,當我們失去了所有外界壓力之後,我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無處安放的慌亂感。

獨處,拆解開來講,就是獨自相處,也就是和自己相處。此時待在家裡,卻心繫工作的你,可能是叱吒風雲的老闆,也可能是雷厲風行的公司高層,或者是八面玲瓏的銷售冠軍。昔日的職場,你早已深諳與人相處之道,熟悉與各路人等溝通的技巧。可是,當你獨自待在家裡,你獨處的日子似乎過得並不怎麼樣。

當我正在努力調節這禁足後的生活,我遇到了這本《精緻的獨處》。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把它放在書架上的,但冥冥之中,好像它正是為在這個時候出現,解救我不安的靈魂。

獨處時,可以做什麼?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說,“一個普通成年人的清醒時間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獨處。”可見獨處是一個人的常態,哪怕你是一個極度喜歡熱鬧的人,你也無法真正擺脫獨處。

那麼獨處的時間裡,你在做什麼?

刷朋友圈?逛淘寶?看網頁?你可能很忙碌,也可能很無聊。但時間是公平的,無論你如何度過一天的24小時,它都會以同樣的速度流逝掉。

既然時光終會逝去,我們為什麼不讓它在存在時,變得豐富而有意義呢?

有人說,你的業餘時間做什麼,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八”理論將一個人的一天分為“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以及八小時的業餘時間。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相同的,在這個角度上,人生很公平。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劉慈欣是我國新一代的作家,自從他的《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上映,這位在電力公司上班的體制內工作者很快進入了大眾視野。他在寫作方面的成功恰恰印證了業餘時間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他下班後的時光幾乎全部用來寫作,而時間絕不會辜負努力的人,他的小說《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劉慈欣本人也成為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很多人說,習慣了忙碌的日子,不知道獨處可以做什麼?

其實獨處時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讀書就是其中一個。我身邊有很多喜歡讀書的朋友,他們當中,有人每年讀書一百本,有人每天讀書一小時。愛上讀書後,你會發現,獨處並不是孤獨的,而是那麼地豐富和自在。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美國的一位教授曾在文章中寫道,“最理想的獨處並不是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

認真面對獨處時光,因為獨處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自己的機會。繼續回到當下的特殊時期,很多人可能正是在這個不能自由出門的限制下,才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會與自己相處。而另一批人則幸運地感受到了獨處的樂趣,並已經開始享受獨處帶來的幸福。

學會獨處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人這一生,需要獨處的時間佔據很大一部分。而愉快和幸福地度過這段時光,則是對生命最好的珍視。

如何讓獨處的幸福感加倍?

當我們學會了獨處,體會到了獨處所帶來的幸福感,自然希望這種幸福可以持續下去,或者說可以被放大。

心理學家稱,幸福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當下。

“當人們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幸福指數會顯著下降。”基林斯沃思曾在TED劍橋大會上這樣講過。

也就是說,想要獨處的幸福感加倍,秘訣就在於“專注”。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記得我剛剛愛上讀書時,在一個週末的早晨,翻開了楊絳先生的小說《洗澡》。《洗澡》是一本不算厚的小說,整本書大約12萬字。當我逐字逐句地閱讀著楊絳先生幽默又略帶諷刺的文字,沉浸在她創作的有趣又心酸的故事裡,我完全忘記了時間的流轉。當暮色四合,窗外透過的光亮很勉強地照亮書本時,我讀到了小說的最後一頁。

合上書,坐在窗前的軟墊上,我久久沒有起身。一種濃烈的幸福感從心底湧出,我甚至不清楚這幸福感從何而來,我只知道當時的我無比滿足,抱著《洗澡》坐在漸漸黑暗的小書房,安安靜靜獨自享受了很久。而此時我已經懂得,那就是專注所帶來的結果。

自從我發現了專注能帶來幸福感的秘訣,我的生活開始發生了奇妙的改變。每一次讀書,都像是一場與幸福的約會,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讓我越來越陶醉其中。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當我們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會忘記時間,忘記周圍,甚至忘記自己。你的世界裡只剩下眼前所做的這一件事,你的全部身心都投入進去,於是你體會到了幸福,那是一種只屬於你自己,不依附於他人,也與外界無關,由你親手創造出來的幸福!

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心理學家認為,幸福的人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奇心。卡什丹在《牛津積極心理學手冊》中也提到,如果不是好奇心的趨勢,人們不會去探索自己,更不會去探索世界。

世界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發現與探尋,而好奇心是這一切的源動力。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作家汪曾祺,他的生活處處充滿了“好奇心”。汪老雖然是散文大家,但他平生最大的愛好卻是“吃”。而他也將“吃”與寫作完美地融為一體,將生活中的瓜果食材全部寫進他的散文作品中,創作了很多風格獨特的文章。

汪老在他的散文《老味道》中寫道,“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這不正是對“好奇心”最好的詮釋嗎?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一個人越是有好奇心,就越是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那麼他所能體會到的感受也就越多樣,從而距離幸福也就越近。

追求幸福的人生就像是在挖寶,而通往寶藏的路有千萬條。擁有好奇心的人,正是走在了各種各樣通往幸福的路上。理所當然的,他獲得幸福更多,體會到的幸福滋味也更多樣。

寫在最後

獨處是一個人的常態,擅長於在獨處中體會幸福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精緻的獨處》這本書的作者是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她通過自己對社會的認真觀察和獨特思考,而完成了這本關於獨處的感悟。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去往的四個城市,也記錄了她體會過的四種獨處生活,同時也代表著一年四季。可以說,這是作者一年來,深度體驗獨處生活後,而完成一詞關於獨處的彙報。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溫柔的筆觸向我們揭示了幸福的秘訣,而獨處,是通往幸福最隱秘的路。


疫情期間,翻開《精緻的獨處》,嘗試在獨處中找到從容與幸福


著名女演員奧黛麗·赫本深知獨處的幸福,她說,“我必須經常獨自待著,如果從週六晚上到週一早上都能獨自待在我的公寓裡,我會非常開心。那是我給自己充電的方式。”

金卡伯特森在《一顆破碎的心》中寫道,“人們常常覺得獨處會製造孤獨,我並不信以為真,被裹挾於氣場不合的人群中,才是這個星球上最孤獨的事情。”

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著名的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也是一位享受孤獨的女科學家,她84歲前一直堅持不用電話,就是為了讓自己過一種不被打擾的獨處生活。而這樣的獨處,讓她始終處在專注的狀態中,能夠自在地在科學的海洋裡創造獨有的幸福。

當你真正學會了與自己相處,你會發現,獨處絕不等於孤獨,相反,它最接近幸福。



臥貓:站著坐著不如臥著,我是一隻喜歡讀書和寫文的懶貓。

喜歡我的文字,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