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齣戲

前言:我們都知道電影在調動情緒方面很有效,其原因除了演員表演的好,以及少即是多的音效設計之外,主要在於電影出色的剪輯,在兩個視角之間的來回轉換。

哈嘍各位老闆好,我是黃葉影視,今天來聊一聊2020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1917》講的是一戰期間兩位英國士兵奉命去前線傳達"停止攻擊"的命令的故事,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傳達命令的話,1600名英國士兵會落入敵軍陷阱,死傷慘重。故事本身非常簡單,但是它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大的關注,在金球獎上摘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而且還能成為奧斯卡最大熱門,主要就是因為該電影用了一鏡到底,或者準確的說是兩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去展現這兩位士兵去往前線的全過程。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當然兩個小時的電影不可能真的是一鏡到底拍完的,實際上整部電影是用了一系列7到9分鐘長的長鏡頭片段,通過一些隱藏的剪輯技巧把它們串在一起,這部電影為了能趕上這屆奧斯卡,去年底在美國做了小規模上映,直到今年1月份才在全球上映,所以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讀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和媒體報道,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片讚美,所以當我最終選擇去看的時候,我是抱了很大的期待,但是看完之後我是非常的失望。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我自己是很喜歡看長鏡頭的,長鏡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沉浸感和緊張感,在《1917》裡鏡頭始終都緊緊跟隨著兩位主角,看起來特別像是一款ARPG遊戲,比如一戰版的"刺客信條"。而且這部電影的主角都是新人,但是安排了很多大咖客串,所以兩位主角走著走著就能遇到一位大咖,就好像打到了不同的關卡一樣。

但是僅僅看了20分鐘之後,我發現導演門德斯為了讓這部電影看起來像是一鏡到底,真的在其他方面做了太多的犧牲,首先很讓我意外的是,這種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不但沒讓我感覺真實,反而讓我覺得一切都很假,因為相機永遠就在主角周圍晃,所以相機有非常強的存在感,這就讓我很出戏。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為了拍攝一個連續移動的畫面,攝影師迪金斯需要把相機從手持的狀態迅速轉接到搖臂上,然後再接到另外一種穩定器上,以滿足在地況複雜的戰場進行長鏡頭拍攝的需求,但是在觀影的過程中,作為觀眾你的注意力會常常被這種炫技的拍法所吸引。比如說有個場景,主角在躲避狙擊手射擊的過程中,我更關心的居然是攝像機究竟要怎麼過河,而不是主角的命運。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另外導演門德斯說,一鏡到底才是真實生活該有的樣子,但是他又必須在合理的時長內講完這個故事,所以在電影中你會看到兩個人周邊的場景在不斷的變化,甚至你會看到主角剛剛逃離一個被敵軍佔領的小鎮,然後順著河往下漂了一兩分鐘,就來到一幫悠閒的聽音樂的戰友身邊,這種空間轉換的頻次和門德斯追求的真實生活的經驗實在是相差甚遠。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個電影是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所以他製造了戰爭電影歷史上最耀眼的主角光環,因為你知道主角不會死,至少不會死光,他們一定會走完電影的全場,不然鏡頭就沒有人可以跟了。所以很奇怪的,這部本該充滿懸念,讓人緊張兮兮的電影,竟然被拍成了現在這樣毫無懸念的樣子。這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對這個故事的另一個傷害。

一般來說我很怕看電影的過程中會想上廁所,然後錯過了什麼,但是對於這部電影除了中間有一處的情節變化之外,在其他時候全部都是尿點,出去上個廁所,甚至走神伸個懶腰都不會導致你錯過什麼重要的東西。緊張感缺失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視角的單一。拿諾蘭的《敦刻爾克》作比較,同樣是個戰爭片,《敦刻爾克》展現的是一個真實戰役,而且電影中也有炫技元素,那就是重新打亂時間線,諾蘭通過在海陸空三個視角的來回切換,讓觀眾能同時看到並感受施救者和被救者的經歷,以此加深故事中救援行動的緊迫性。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然而在《1917》中,故事本身其實是比《敦刻爾克》更具有時間緊迫性,如果主角不能及時傳達命令的話,1600名不知情的士兵就會落入敵軍的陷阱當中,但是因為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攝影機不可能拋下主角自己飛到終點,所以觀眾直到最後才會見到這1600名士兵,在此之前,觀眾真的沒有什麼機會和他們發展共情。

這部電影能取得目前的關注度,靠的顯然不是錯綜複雜的劇情或者演員出色的表演,而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本身我看到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劇情雖然不怎麼樣,但是在技術層面上堪稱是神作,這也是我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因為說真的它的一鏡到底本身在技術上我也沒有看到有什麼尤其厲害的應用。畢竟這是一部由奧斯卡最佳導演聯合奧斯卡最佳攝影,拿著將近1億美元的預算拍出來的一個作品,在這個體量上拿它跟其它的商業鉅作去作比較的話,我個人是真的沒看到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一鏡到底電影並不是新的嘗試,201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鳥人》就是一部一鏡到底的電影。而第一部主流的一鏡到底的電影作品,或許要追溯到1948年希區柯克作品《繩》,和《1917》一樣,這些一鏡到底的電影都不是真的一鏡到底拍下來的,而是後期通過剪輯把一個個長鏡頭連在一起。在《1917》中你隨時可以看到剪輯師通過穿越門框、特效偽造的樹木和煙霧,把兩個獨立的場景串成一個連續的鏡頭。這種串鏡頭的剪輯方式不但容易讓觀眾出戏,而且在電腦特效如此發達的今天,製作真的比很多觀眾想象的要簡單的多。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長鏡頭最大的拍攝難點在於他必須完美,比如一個10分鐘的長鏡頭拍到第9分鐘的時候,突然有個演員走錯位了,又或者忘詞了,又或者劇組穿幫了,都意味著要整個重來,我非常喜歡長鏡頭,拍的好的長景頭,不但可以加強故事的表達,更是一個非常好的炫技方式。在這方面必須要提到的是墨西哥國寶級攝影師,三屆奧斯卡最佳攝影得主Lubezki,他在《人類之子》、《荒野獵人》、《地心引力》中的長鏡頭,真的只能用喪心病狂來形容,又長又複雜。其他優秀的長鏡頭作品,還包括《真探》第一季裡實拍的打鬥長鏡頭,和這些不可思議的長鏡頭的時長和複雜程度相比,《1917》裡的長鏡頭無論是從時長還是場景的複雜程度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優勢。更何況我上面提到的這些長鏡頭,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於故事,而不是像《1917》那樣讓故事服務於長鏡頭。

奧斯卡熱門電影《1917》,一鏡到底展示戰爭,炫技過多讓人出戏

《人類之子》和《真探》中的長鏡頭,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都沒有意識到中間畫面沒有斷過,我的所有注意力都傾注在長鏡頭營造出來的那種真實感和緊張感當中,很明顯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畢竟這部電影的實驗性質很濃,人類從來沒有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去展現過戰爭,所以就衝這個我也會建議你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它。除此之外,《1917》仍然不乏是一部精緻的電影,尤其是後半段迪金斯設計出的廢墟光影都很值得去看,從深度的角度來說,實在是乏善可陳,但是娛樂性夠高,值得一看。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裡面和我做交流,我是黃葉影視,疫情特殊時期請注意保護好自己,謝謝觀看,明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