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個反派角色?

這一屆奧斯卡,《寄生蟲》和《小丑》毫無疑問是最受關注的兩部電影。最終《寄生蟲》擊敗《小丑》,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

這兩部電影,故事的主線都和階層對立有關,都是弱勢群體和上層社會的衝突。很多人認為《小丑》被擊敗,一部分原因是《寄生蟲》的故事層次比《小丑》更豐富細膩,戲劇化衝突更激烈。

不過最近,我和《邵恆頭條》的特約觀察員朱輝老師聊起來《小丑》這部片子,他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

朱輝老師常駐紐約,他自己就是一位劇作家,尤其擅長驚悚、懸疑、推理類作品的創作。他讓我看到,雖然《小丑》未能斬獲最佳影片的小金人,但這仍然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因為它打造了一個極端到近乎變態的反派角色,卻仍然讓這樣的一個角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這一點,從影視創作的專業角度來看,是個格外難的挑戰。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就請朱輝老師來跟你講講,《小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以下是朱輝老師的《紐約來信》,我來給你念念。

2019年底,《小丑》在美國創造了歷史。

它還沒有放映前就在美國社會上造成了巨大的爭議。它放映的第一天,荷槍實彈的警察在電影院中警戒。它上映的第一個週末,就打破了所有十月份上映影片的票房紀錄。它是史上第一部突破10億美元的R級電影。

縱觀所有的電影和電視,以反派人物作為主角而成為主流影片的作品並不多。也許你能想到,《教父》是講一個二戰英雄犯罪殺人,繼承父業成為黑手黨黨魁的故事。《出租車司機》講述越南退役老兵成為殺人兇手。電視劇《絕命毒師》是罹患癌症的中學老師最後成為雄霸一方的毒梟……這些影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並獲得影視藝術的最高獎項和巨大的商業成功。

但是,《小丑》仍然有些不同。

小丑是DC漫畫《蝙蝠俠》中的一個反派角色。但他不是一般的壞人,他是所有超級英雄漫畫和電影中排名第一的惡棍:一個手段高明的罪犯,冷酷無情的殺手,帶著黑色幽默的瘋子。但他也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和其他罪犯不同,他的犯罪動機不是為了金錢、名聲、野心,而帶有獨特的哲學和社會含義。

自從1940年小丑這個角色被創造出來以後,就一直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這個彩色面具下的小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而為什麼以這樣一個惡魔罪犯為主角的影片,卻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商業成功呢?

這背後其實是有規律的。

我在紐約大學上劇本寫作課的第一天,我的教授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只有10分鐘的時間,讓觀眾和你故事的主人公產生感情上的連接。如果你成功的話,觀眾會和你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跟隨他走到天涯海角。也就是說:一個電影成功的要點是要觀眾與主人公共情。

《小丑》恰恰做到了在開始的10分鐘之內,讓觀眾和主角產生了共情。

在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了主人公是個職業小丑,舉著廣告牌在街上招攬顧客。一群小流氓搶走了他的廣告牌。小丑追到小巷中,被小流氓們毒打而倒地不起。然後我們看到他患有嚴重的癲笑症,每天要吃七種藥才不再被關進精神病院。他生性靦腆,喜歡逗小孩笑,溫柔地照顧生病的母親。儘管生活中有種種不易,但他心裡有個夢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給人們帶來歡笑。

十分鐘後,小丑和我們在感情上產生了連接:他就像我們中的每個人。生活充滿艱辛和不易,陷於困境而無力自救,但依舊懷有自己微弱的夢想。

但是到這裡還只是第一步。更難的是在電影后續的劇情中,當反派角色作出極端的選擇時,讓觀眾始終保持共情。這就要說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現象了。

2017年,美國布法羅大學的一個團隊在262個大學生中做了一項傳播學心理實驗。研究有兩個有意思的發現。第一是,觀眾對於影視角色道德觀的判斷,是隨著對人物的好惡而變化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喜歡一個角色,你對他不道德行為的容忍度會增加。

布法羅大學團隊的第二個發現是“相對道德觀”:儘管觀眾不贊成壞主人公的行為,但是當他周圍的環境和人物比他更壞,更不道德,觀眾會選擇支持主人公。

這個結果在《教父》和《絕命毒師》中得到了驗證。儘管教父是黑手黨,老白是製毒罪犯,但是他們被周圍更壞的人和環境逼到絕地,觀眾理解他們的處境,認同他們的行為,並且支持他們為了家庭和生存而做出的不道德和非法行為。

《小丑》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在講小丑的故事時,給觀眾設了一個巧妙的陷阱,激發了前面我們說到的心理學現象。

什麼樣的陷阱呢?他有意模糊了故事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而把焦點集中在一個底層小人物在自私、冷酷、虛偽的社會中遭遇的各種欺辱和打擊。

小丑對生活的要求非常簡單:他只是不想再那麼難受。但是這麼一個微小的要求卻是那麼難以滿足。維繫他能每天往前走的工作、家庭、夢想、身世遭到接踵而至的打擊而粉碎破滅,周圍又是惡劣的環境、卑劣的同事、冷酷的富人,小丑就成為了弱小的受害者。他的不公平的境遇為他的極端行為提供了感情上的合理性,隨之的爆發得到了觀眾的同情和支持。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有個心理學理論: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黑暗部分,他稱為陰影(Shadow)。陰影是我們最原始的情感,不受任何道德和法律約束。它代表著我們放開手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得到任何想得到的東西的願望和衝動,就像自由落體和熵的無序性。

按照榮格的說法,影片裡小丑和他的遭遇表達了我們最原始的恐懼、慾望、憤怒和激情。他做了我們內心深處想做,但不可能做的事情,他實現了我們在某些時刻試圖擺脫道德和法律約束行為的願望。

有一幅《小丑》的宣傳畫,描繪了主人公的臉像陳舊的油漆一樣剝落,露出了裡面的另一張臉:畫了油彩的小丑。這幅畫詮釋了主人公並沒有變成小丑,而是小丑一直在他的身體裡。小丑承載了我們每個人心中黑暗的那一部分。在電影院裡,觀眾在小丑身上看到了自己,找到了情緒釋放的出口。

如何打造一個反派角色?


比起超級英雄們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和價值觀,小丑更貼近人們複雜的心理需求。

男演員傑昆·菲尼克斯精湛的演技,更是把小丑內心的痛苦、掙扎和瘋狂的心理層次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表面上靦腆、膽小,希望用自己的微笑取悅於他人的普通人,但內心壓抑著一個惡魔:憤怒,瘋狂,冷血,殘暴。為了塑造一個匹配的外形,傑昆還專門瘦身25斤。你肯定也知道,傑昆最終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當然,任何電影如果想在社會層面引起廣泛的共鳴,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它紮根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用戲劇化的手段把最真實的社會矛盾演繹出來。

《華盛頓郵報》把《小丑》列為當年最具爭議的影片。文章將《小丑》和四十年前的《出租車司機》相比較。兩部影片都敘述了在不同的社會大背景中,一個普通人是怎麼一步步鋌而走險,成為瘋狂殺手的。《出租車司機》講述的是越戰後的紐約,人們的孤獨和迷惘。在一系列試圖改變生活努力失敗後,主人公試圖通過暴力來拯救理想和發洩挫折感。《小丑》描述的是在大蕭條時的哥譚市(紐約的化身),一個有殘疾的社會底層人物,遭受了社會上更多的歧視和霸凌而無力反抗,最後付之於暴力的過程。

導演菲利普斯說他想通過影片把美國社會真實的暴力顯示給觀眾。

充分暴露美國當前面臨的暴力、槍擊事件等社會問題。

根據聯邦調查局的統計,2019年美國針對殘疾人、種族、宗教、性取向的仇恨犯罪達到16年來最高。同年的大規模槍擊案發生了417起,達到歷史最高。《小丑》就像一面鏡子,直面美國的當今社會面臨的弊病和矛盾。

它給觀眾提了一個犀利的問題,用電影裡的那句經典臺詞來說就是:“我不知道是我瘋了,還是外面的世界瘋了?”

有人說:人性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間籤的契約。《小丑》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英雄和惡魔只是一線之隔,道德和罪惡在於一念之差。我們和世界可以相互毀滅,也可以相互成就。

寫作課結束時,我的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是好電影?一部好電影表達了我們感情,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的內心,但是歸根結底,它表達了我們到底是誰。”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小丑》,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好,以上就是朱輝老師的《紐約來信》。相信你聽完和我一樣,感受到了《小丑》這部電影的分量。

其實,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都是影視和文學作品,以及哲學討論中經久不衰的主題。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最終成就一個人的,並不是善或惡的本性,而是在善事和惡事之間,人做出的一次次選擇。

文章選自《邵恆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