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文 ▏木舒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

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

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01


去年9月,當澳洲的山林著火的那一刻,誰也沒能想到,這場大火會從2019燒到了2020,至今快5個月了,還沒撲滅。


被燒燬森林面積超1120萬公頃,釋放了約4億噸二氧化碳。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超12億的動物被活活燒死: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整座城市,長時間的瀰漫在濃煙之中,天空都已經被染成了黃色。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而伴隨著森林被燒,植被被毀,沙塵暴來了: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直徑超5cm的冰雹來了: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好不容易盼來了下雨,可當下完雨後發現,雨水都是黑色的,還帶著一股刺鼻的煙燻味。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前幾天,悉尼迎來30年一遇的大暴雨,雖然暫緩了山火,可短時間巨大的降水量,又引發了大洪水,居民家園被淹,只能撤離。


而在這背後,誰也不知道,動物被燒死的屍體裡,是否有病毒,而病毒,是否又會通過洪水,危害人的健康。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因為家園被燒,考拉主動去了居民區,求水喝。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而更可怕的是,超60萬隻的蝙蝠,也進入了居民區。


他們試圖逃離山火地,密密麻麻的盤旋在居民區上方,醫療直升機都無法降落。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我們都知道,蝙蝠簡直就是“病毒聚集體”,它的身上有超100種病毒,以往他們久居深山,我們或許還能說危害性小,可現在,它們就掛在澳洲居民身旁的樹上。


誰也不知道,是否會帶來疾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山火,後面跟著的是大氣汙染、病毒、沙塵暴、洪水......


和死亡。


02


澳洲山火,燒來了蝙蝠。


而在中國,蝙蝠已經帶來了疾病。


最新消息,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從蝙蝠中來,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最終到了人身上。


不用多說,我想現在的我們都切身體會著,病毒有多可怕。


原本熱熱鬧鬧的春節,因為一場病毒,人們被封鎖在家,公司商鋪停開。


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突然間就陷入了失去親人的悲痛。


而在這背後,最可怕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危及生命的病毒並不只這一個。


從去年9月份開始,美國爆發了一場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


自9月29日流感季開始以來,美國至少有2200萬人感染,其中有21萬人需要住院治療,已有1.2萬人死亡。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前幾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賭場暴發了諾如病毒,至少200人患病。


據瞭解,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主要表現為腹瀉或嘔吐等症狀,並且也屬於自限性疾病,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而在2月10日,俄羅斯報道: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全新的病毒,該病毒90%的基因組成無法識別,這些基因信息此前從未被記錄在案。


而除了流感病毒之外,禽流感也來了。


2月,湖南省邵陽市某養殖戶飼養的雞發生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養殖戶存欄肉雞7850只,發病死亡4500只,當地撲殺家禽17828只。


四川省西充縣某養殖場飼養的家禽發生H5N6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養殖場存欄家禽2497只,發病死亡1840只。疫情發生後,當地撲殺家禽2261只。


而在沙特沙特中部的蘇德爾地區,也爆發了禽流感。


已導致超過2.2萬隻鳥類死亡,另有38.5萬隻禽類被撲殺。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我們總覺得生命力很強,人類是主宰者,可在一些病毒面前,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生命都極其脆弱。


03


澳洲被蝙蝠所“佔領”。


而非洲大陸,正在被蝗蟲肆虐。


據報道,非洲多個地區遭受蝗蟲肆虐,約3600億隻蝗蟲在非洲的農田橫行。


肯尼亞目前的沙漠蝗蟲入侵是70年來最嚴重的,而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正在經歷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


據瞭解,8000萬隻的蝗蟲群,一天能吃掉美國三州的食量,100萬隻蝗蟲3天之內就能吃掉35,000人的糧食。


而更可怕的是,未來幾周,非洲地區會迎來雨季,3600億蝗蟲正在瘋狂孵卵,未來四個月預計將增長500倍。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受蝗蟲之災的不止非洲。


巴基斯坦也於上週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當地爆發的蝗災27年未見。蝗蟲數量多達千億只,數量仍在增長。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而經過巴基斯坦,蝗蟲又到了印度。


初步統計印度境內大約出現了3600億隻蝗蟲,數量仍然在不斷增加,每天損失的糧食可供4萬人食用,已經有12個產糧區遭到襲擊。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看著照片和視頻,都滿是心慌。


如此密集的蝗蟲群就在身邊,原本就短缺的糧食又被迫害。


那種無力感,讓人意識到,人真的很渺小。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04


山火、病毒、蝗災......


大自然給我們的“反噬”不止於此。


1月7日,波多黎各遭遇6.4級的地震,部分房屋被毀,三分之二地區斷電。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1月29日,加勒比海又爆發了7.7級強震!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2月3日,四川成都發生5.1級地震;

2月9日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發生6.2級地震;


......


而除了一個接一個的地震外:


印度尼西亞因為暴雨,發生了洪災和山體滑坡。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菲律賓塔阿爾火山爆發,火山附近危險地區的近4萬人,撤離到避難場所。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加拿大和西班牙迎來了罕見的大暴雪,房子、車子,都被大雪掩蓋了: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山火地震,蝗災蝙蝠,病毒肆虐: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地震、洪水、暴雪、火山爆發......


當一系列自然災害接踵而來,這或許就不是偶然,而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


05


2020年的開端太魔性了。


原本以為是新紀元,沒想到是災難接踵而至。


而這讓《流浪地球》裡的那段“警告”,越來越有實感。


這不只是天災,也是人禍。


人類是自大的。


雖然我們總說這和大自然和諧共處,可事實上,我們總以為自己是自然界霸主,是地球的霸主。


我們總覺得沒什麼。


不就是今天隨手扔了個塑料袋?

不就是明天偷偷的排了點汙水?

不就是製造了一點點廢氣?

不就是多挖了一米的礦藏?

不就是砍了一棵樹?

不就是捕獵了一隻野生動物?

不就是沒及時撲滅一處火災?

不就是往一個地方扔了一個炮彈?

......


我們總覺得,和我們得到的相比,代價可以忽略不計。


殊不知,在悄聲中,這個世界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氣候變暖、冰川融化、超級病菌、空氣汙染、極端天氣......


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我們對於地球的透支也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曾經沒出現的病毒出現,越來越多的自然災難出現......


就這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一天天的變差,越來越多的生命,在為人類曾經的行為買單。


我們這是在害地球嗎?或許,我們只是在害我們自己罷了。


人類文明對於地球來說,或許只是一個極小的階段。


《山海經》中出現過的那些“異獸”只是在我們看來是“異獸”,誰又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們是否真的出現?他們是否也是像人類一樣的“統治者”?


就像恐龍滅絕一樣,人類在自然面前,也如螻蟻,當自然開始“報復”你,你很可能最終走向滅絕。


在那之後,地球再經過幾萬年的修復,又會開啟新的紀元,地球又迎來了新的生物。


那時,人類也只能成為他們挖出來的“化石”而已。


我們總以為地球離開了自己什麼都不是,殊不知,是人類離開了地球,就只有死路一條。


06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而每一個國家,都在不斷的提升各項能力,以達到一種相互制衡的效果。


我們學文化,學科學,學藝術,我們不斷的在創造新的事物,破解新的難題,想著如何戰勝別的人或生物。


但我覺得,每個人最該學習的,不如如何戰勝,而是“敬畏”。


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


從一場山火開始,到一次病毒蔓延,這是天災,也是人禍。


人根本不可能成為自然的主宰者,即使我們扛過了一個個災難。


當學不會珍惜和敬畏,當仍自大盲目肆無忌憚的剝削,災難只會以加速度的模式,一個個接連到來。


每天都有物種在滅絕,誰又知道人類會不會也成為其中一個?


災難的到來,沒有幸存者。


這場災難,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