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這次真的要說聲:謝謝

“別再送了,給自己留點吧,你們也需要呀!”

這是中國網友的一句呼籲,說的是日本。

昨天日本郵政宣佈,由於近期寄送到中國的口罩等物資激增,自15日起,日本郵政將使用包機運送面向中國的國際郵件。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傾情相助,讓無數國人感受到了溫暖和善意。甚至有人說,這次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日本。

數據不會撒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2月7日,日本國內各界累計捐贈防護口罩633.8萬餘個,手套104.7萬餘副,防護服及隔離衣17.9萬餘套,護目鏡及鏡框7.8萬餘個,防護帽1000個,鞋套1000個,防護靴30雙,大型CT檢測設備1臺(價值300萬元人民幣),體溫計1.6萬餘個,消毒水1.15噸,消毒粉1噸,消毒用品2400餘件,累計捐款約合3060.2萬人民幣。

民間行動

總檯駐日記者何欣蕾跟譚主分享了她的見聞。在大阪街頭,市民打出“挺住!!武漢”的條幅,在日本箱根、富士山等景區,貼著用中文寫的“武漢加油”海報。


對日本,這次真的要說聲:謝謝

這句“加油”,在線上流傳,也在線下行動。

一群小朋友站在一箱箱口罩前面說:“我們是日本的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武漢急需口罩。”

在東京池袋舉辦中國元宵節燈會上,一名14歲日本女孩身穿旗袍向路人鞠躬,為武漢募捐。

這場支援,不分年齡、不分階層、不分地域。

他們全力蒐集物資。日本羽咋市的“日中友好協會”,50名成員挨門挨戶掃店,用會費購買口罩寄出。之後,又跑到臨市繼續採購,計劃再捐4000個。

他們開通綠色通道。江西曹洞慈善基金會在日本千葉縣醫院購買的2萬個口罩,因為日方開放的綠色通道,物資從尋找到抵達目的地,僅用四天時間。

他們支援在日華僑組織。日本湖北總商會參與捐贈的物資物資全部由東京的幾大物流公司提供轉運支持。


對日本,這次真的要說聲:謝謝

一些企業甚至掏出家底。日本是新冠肺炎海外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自身醫療物資也非常緊缺,但不少企業萬里馳援。

本田給湖北捐贈一千萬元,吉本興業向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抗疫前線報道記者捐贈了包括4000只口罩在內的一批防護設施。佳能、泰爾茂和大日本住友製藥等提供了疫情篩查所急需的斷層掃描裝置(CT)、血壓儀等設備。

政界支援

2月7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專門去了趟中國駐日本大使館。

二階俊博不是空手去的,他所在的執政黨自民黨向中國捐贈了10萬件防護服。

原本,這十萬件防護服是要由中國企業購買的,但日本方面堅決不賣,而是要無償捐獻。

二階對中國大使孔鉉佑說的那段話,正能代表這份捐贈的情誼。

“我們常講患難見真情,日方願舉全國之力,不遺餘力地向中方提供一切幫助,與中方共同抗擊疫情。我相信,只要日中兩國團結合作,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2月10日晚上,安倍主持召開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幹部會,做出決定。自民黨國會議員每人3月工資扣5000日元,捐給中國,抗擊疫情。

據粗略估計,捐助總金額超過200萬日元。數字並不重要,關鍵是那份不分彼此的“理所應當”。

有句老話說得好,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後面的這個成語,日本也有。

為了表達表達了東京民眾的心意,在送了2萬套防護服後,東京又向中國捐助10萬套防護服。在接受採訪時,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舉了一個漢字牌,上面寫的正是“雪中送炭”。


對日本,這次真的要說聲:謝謝

接力的還有長崎縣、大分市、廣島縣……據不完全統計,1月27日以來,已有11個日本縣、市地方政府決定向中方捐贈口罩、防護服等物資。因為目前日本國內也口罩緊缺,不少城市拿的都是儲備防災的物資。

日本第93任內閣總理大臣鳩山友紀夫的幾句話大約也能代表日本民眾的心聲。

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就像鳩山所說,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對於日本舉國上下的援助,我們的確應該感激。這種關鍵時候的患難真情,從來都不是一條單行道。

我們與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儘管有些分歧,但守望相助、合作共贏也從未停止過。

不少日本網友都記得,中國也曾不遺餘力支援日本。


對日本,這次真的要說聲:謝謝

網友評論:“我仍記得,當初日本爆發甲型流感時也沒有足夠的口罩,是中國將支援物資分發給了我們的醫療機構

最讓譚主記憶猶新的是2011年3·11日本地震,時任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這場大馳援:“史無前例”。

地震發生後,中國國際救援隊的15個人立刻出發,帶著4噸救災物資與醫療裝備抵達了羽田國際機場,是最先趕赴日本的國際救援隊。

中國政府向日本捐贈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的救援物資。兩天後,日本缺油導致物資輸送車進不了災區,中國更是無償援助了1萬噸汽油和1萬噸柴油,價值1億8000萬元人民幣。

地方政府和民間機構向日本的援助更數不勝數。三一重工派出62米臂架的泵車,直接參與了福島核電站反應堆的冷卻作業。

從中國政府、慈善機構再到中國企業、普通民眾,從阪神地震到3·11地震、北海道地震再到超級颱風,每一次中國人也是竭盡全力的救助。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相互支援,大概是因為雙方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我們是隔水相望的緊鄰,也是守望相助的朋友。

有人說,這次支援在日本海外救災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旅居日本多年的文化學者李遠教授告訴譚主,以前中日之間政冷經熱、文化認同,而這一次從政府表態到民間聲音,都非常友好。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的輿情監測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判斷,日本官方和民間團體的態度均積極向好。

在日本,有一個全民皆知的詞,叫“遣唐使”。唐朝,是中日相知的開端,也是中日文化一衣帶水的起源。

文化一脈的情感連接不曾隔斷,中日當一起共盼春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