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妹子巧手玩泥巴,對標皇家園林專為屋頂廈脊添光彩,玩的啥?


琉璃瓦,中國古建的重要符號。 據說,600年前哥倫布乘船啟航去東方,尋找傳說遍地流淌著黃金的東方之城。西方人夢想中的城池就是北京紫禁城。然而,讓紫禁城光彩盈溢的並不是黃金,而是閃耀著金色光澤的琉璃瓦。

據考證,過去在皇家,一塊琉璃瓦,要經過十六道工序,花49天方可製成,燒製琉璃瓦的造價昂貴,有“一片瓦、一兩銀”的說法。在山西運城,有這麼一個企業,有這麼一群女人,繼承和開啟了原本是皇家專屬的琉璃工藝,她們生產的琉璃瓦為中國的古建修復和園林建設增添了光彩,也成為當地重要的非遺文化遺產。

來自晉南鄉村的一群農家妹是這裡耀眼的一道風景,她們繼承了自北魏到明清以來的琉璃製品傳統工藝。其中造型藝術琉璃品,至今秉承手工製作工藝,首先從玩泥巴開始,將特製的陶土和成幹泥狀,像麵糰一樣反覆揉好,陶泥勁道是前提。


將陶泥放置在特製的模具中,用雙腳踩踏夯實,猶如輕功燕子點水,柔中帶剛,每個細節都不含糊,原來古建屋脊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是美女腳踏實地踩出來的。

經過數道工序後,琉璃脊獸陶胚就成型了。脫模後的陶胚要進一步做人工後期,這是見真的環節,慢工出細活,必須一絲不苟。

機械化的應用使琉璃製品生產能力大大提升,促進了琉璃產品大踏步地邁進市場、走進民間。 圖為古建用瓦生產線,女工在搬運機制的古建材料滴水。

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題的城市化進程,給企業帶來了生機,琉璃產品廣泛應用到北京、陝西、河南以及本省許多城市。圖為一位女工正在晾曬瓦坯。

操作升降機的女工正在把晾曬好的瓦坯運送到下一道工序。

非常簡約的上釉工具,捉摸不透的原材料,不知道什麼能量讓它們瞬間華麗轉身。

經過乾燥工序後,排序規整的琉璃製品等待人工上釉。

形式感較強的上釉車間,色彩、形式感與勞動場景渾然一體。

因為喜歡玩泥巴,這些農家姐妹在這裡幹了好多年了;又因為是家門口的工廠,她們在這裡幹活很安心。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圖文盜用必究!敬請點擊右上角關注“老寧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