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口隴上窯:勝在憨實敗在粗獷,燒窯人用大水缸砌院牆


“安口隴上窯”曾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列為明代六大窯口之一。這一美譽不僅是品質也是規模。明代的道路運輸功能尚不發達,西北隴山上的瓷器能夠被認知,必有非同尋常的稟賦。

安口是甘肅平涼華亭市下轄的一個古鎮。和大多數陶瓷小鎮背景一樣,安口靠著隴山有煤礦和高嶺土。安口製造陶瓷的歷史能追溯到5000年前,周代這裡設過管理陶業的機構。可是安口又在歷史長河中因各種此消彼長勢力,總處於不安的戰爭狀態,陶瓷業一直沒有發展,直到宋元才因“青瓷和黑瓷鐵繡花”開始小有名氣。

受平涼藩王支持,明代是安口陶瓷業的鼎盛期。之前華亭硯峽高嶺土資源枯竭,硯峽窯廠紛紛遷往安口。同時,這一時期安口窯借鑑了耀州窯的燒窯技術,研製出黃、紅、黑三種特別的釉色自成一派,越來越受歡迎。


安口鎮周邊名字帶“窯”的小村子很多。如:胡家窯、五口窯、窯兒窪、瓦窯溝,它們的原型是一個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窯廠。燒窯的村子距離出高嶺土的地方很近,或者就在高嶺土層上。然而,資源豐富並不意味著會創造出更高藝術成果。

窯頭鎮的窯戶

由於交通受限,遠離文政治化中心,隴山上的安口陶瓷一直進不了中國陶瓷精品主流。要知道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用白花花的銀子和中國兌換的主要是瓷器。而隴山既不靠海也沒有大型河流幫助運輸,註定無法走向世界。但這些也不妨礙安口窯向寬度擴張。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成倍增長,作為生活用品,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對陶碗、罐、碟、枕頭、雜件的需求量猛增。安口隴上窯面對巨大的陝甘青寧市場,開足馬力生產工藝簡單的普通的民用產品,聲譽漸隆,一時間蓋過了耀州窯的風頭。

清末開始,安口窯能生產體積較為龐大的缸窯系列,因質地敦厚、遇火不裂且透氣性好,在西北地區賣得很好。如今,到安口鎮附近幾個村落走走,隨處可見用水缸砌起來的牆院,既為裝飾,也是圖騰,它代表了安口鎮一個紅紅火火的時代。

清末,整個國家開始動盪,中原一帶的老百姓為避戰禍紛紛遷內遷關中,山西、河南、河北陶瓷技工也帶著他們的經驗在這一時期流落安口,促成了安口陶瓷百花齊放,創出新品藍花白瓷、坩泥瓷、琉璃瓷、紫砂陶陶器、穿衣二細陶瓷;釉料也有所改進,增添了瓷白、瓷紅、瓷綠等。

上世紀30年代,安口陶瓷專業學校成立,高薪聘請江西景德鎮陶瓷技工傳授制模、雕塑技術。同時,民國工業發展需要大量電瓷,這也促使安口陶瓷的製作規模向大型企業轉變。

電瓷產品

儘管在很短時間內安口陶瓷的技術,產品類型都有了長足進步,但隴上窯的品質總停留在胎體粗厚、耿直淳樸的境界,與歷代宮廷青睞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所展現的細膩精緻風格迥異,安口窯始終沒能成為尖端奢侈品。

隨後大型企業的機械化批量生產對傳統手工拉坯作坊給予致命打擊,後又隨著玻璃、塑料工業圍追堵截,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南方瓷器北上侵佔市場,安口窯的陶瓷銷量驟減。隴上陶瓷王國走向衰退。

拉坯工藝

我們來到那家曾經生產電瓷的廠房,看到了陶瓷工業的晚景淒涼。人去樓空,機器設備上落著一層灰,電爐冷卻了幾十年,倉庫裡還有許多沒賣出去的菜罈子、後山上還有很多高嶺土等待開採……

電瓷廠對面是陶瓷研究所,還留有一間百十平米的小作坊。五六位工人在裡面忙碌著,產品是酒壺。主要展現製坯上釉工序。

成品酒壺外層亮晶晶的黃色釉十分迷人,那一刻想起了一代一代人在這裡“安家餬口”的溫暖。

小作坊演示了一種仍然生動的文化訊息,讓我們有幸記錄下安口陶瓷的製作流程。如今想想,或許它的參觀意義遠遠大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也有人說:“安口這個地方多是顛沛流離的苦難背景,疲於奔命的人有個安家餬口的地方落腳已經不錯了,沒有餘力追求文藝,迎合貴族。最後非但金貴不起來,反而處處體現西北漢子粗獷憨實的一面”。小編喜歡這個說法,本人也是西北人,也是粗獷型。

村落、廠房、小作坊,展現了安口古鎮的興衰,構成安口古鎮的輪廓印象。時代造就了安口的輝煌,也促成了它的暗淡。安口陶瓷事業雖然翻篇兒,但一種非物質文化作為前人奮鬥過的印記依然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