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疫情之下,教培行業像極了一位鬧情緒的小朋友,他哭哭又笑笑已經20天有餘。直到夜幕降臨,“安撫員”們(教育服務商)才擠出時間,扯著嘶啞的嗓音與作者聊聊這個“孩子”……他究竟是怎麼了?

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除夕之夜,新冠肺炎的擴張之勢打破了一片祥和。幾乎所有線下機構被迫暫停面授課,轉戰線上,其中不少機構沒有技術、沒有“懂行”的老師,也沒有更多的錢了。在令人窒息的24小時裡,他們只有拼命尋找救命稻草。

“我相信40萬-50萬家培訓機構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愛樂奇創始人兼CEO 潘鵬凱把這次疫情比作海嘯,突然之間海、陸大地震,一些線下機構是純陸地動物,要緊急藉助救生工具;但一些純線上機構現在到了沼澤地,也不得不調整、優化。

01· 覆巢之下,機構無完卵

這是一場至今還看不見終點的“消耗戰”。一邊是場租、教師工資、課消的壓力,一邊是效果、口碑、品牌的考驗。

根據富途研究的觀察,“由於疫情致使人們必須待在家裡,傳統的課後補習班受到嚴重衝擊,大灣區較為知名的線下輔導機構的思考樂,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之後,就開始連續下跌,股價到最新交易日跌幅超過20%。”

而這並不是個案,不少受教學場景限制的線下早教機構、素質教育機構、職業教育機構在黑天鵝來臨時,短期集體承壓。

“收入規模在2000萬到一億元之間的中型線下教育機構受影響最大。” 新東方小狼表示,這部分機構的合規成本較高,有校區房租,有僱傭成本,不容易向上轉移,也不容易獲得外圍用戶信任,更關鍵的是停課期間他們幾乎沒有辦法獲得進一步的收入,現金流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

潘鵬凱也看到,學員年齡越小的機構,受到的衝擊越大。尤其是一些託管類早教機構,一些以線下外教授課為主的少兒英語機構,疫情越長對他們越不利。

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從更長遠來看,我們所有機構都面臨挑戰。” 校寶在線董事長兼CEO張以弛直截了當地指出,疫情很大幾率會導致暑假縮短,根據我們的統計,培訓機構暑假實際收入要佔每年年收入的40-50%,真的不能特別簡單的去看問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網易有道副總裁金磊顯然是屬於淡定的那一位,“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的影響,就像‘進化論’,能夠適應節奏變化的企業會越來越好,不適應的企業肯定就不行了,但我更想強調的是這種進化是一個正向的現象。”

02· 扶搖而上,效果是關鍵

在冰冷與未知的另一面,似乎總蘊藏著希望。

疫情之初,在線教育又臨拂曉。“免費課”從天而降,世人笑稱在線機構的紅利來了。

1月31日,釘釘便宣佈有廣東、江蘇、河南、山西、山東、湖北等20多個省份加入“在家上課”計劃,超過1萬所大中小學、500萬學生將通過釘釘直播的方式上課;2月5日作業幫宣佈免費直播課報名用戶數已突破1000萬;隨即,猿輔導也宣佈免費直播課已超1000萬人在線聽課……各家紛紛交出了令人振奮的答卷。

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作為ToB的服務商,疫情以來潘鵬凱幾乎是每天早上7點上班,晚上12點才下班。“手機我是一直在充電的狀態,根本就離不開,現在的業務呈10倍20倍的速度在爆發。”金磊也透露,截至2月10日有道智雲已經接到全國超過2500所學校和機構的合作需求了。

“現在大規模的體驗人群湧來,大約為整個互聯網教育節省了1000億元的推廣資金。”曾經的低價入口班鼻祖小狼十分清楚“免費課”就是催化劑,興奮之餘他也不得不提醒,“疫情的催化作用只會改變反應速度,不會改變反應方向,機構一下子把未來4、5年才有可能體驗的學生數消費掉,如果產品不夠好,壞了口碑只會加速自身死亡。”

此時,一系列學者的質疑聲也不絕於耳了。“機構兇猛,它帶了節奏”、“說好的素質教育去哪了?”

曾為浙江大學計算機系講師的潘鵬凱直言,形式是次要的,教育效果才是關鍵。很多線上機構之所以收不到錢,核心是教學效果不夠好。當前的教育行業歡迎有人才,有技術的在線教育機構進場,這是好事,但如果有人進來是為了“割韭菜”,那必然會把這個行業破壞掉。

教育——教書育人的效果,才是機構扶搖而上的關鍵。

03· 教培未來,誰主沉浮?

但教育本身,如同一個活生生的人,“身與心”的複雜性超乎想象。也正因為他複雜,他讓人捉摸不透,才給了未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遊走於一波又一波唱衰線下教育的論調裡,小狼依然堅信K12賽道應該會大比例迴歸線下。他認為,“對大多數K12的家長而言,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是一個長期的連續學習,價格優勢和其他情況都沒有學習的連續性重要。”

“在線教育絕對不可能顛覆線下教育。”張以弛拿出零售行業舉例,“零售行業我們認為已經被互聯網改造的非常成熟了,對吧?但是線下零售佔比依然在70%以上,線下教育的佔比只會比70%更高。”

疫情之外,一場“教育”的和解

這是否意味著在線教育的紅利僅僅是曇花一現呢?“在線教育的流量紅利不會是曇花一現”,負責網易有道旗下AI開放平臺的金磊堅信,當所有人都體會到了在線教育的好處後,就跟當年大家嘗試網購一樣,還會有很多人回到線下,但是線上教育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不僅如此,疫情對於人工智能+教育存在有益的一面,數據被利用的越來越多,未來人工智能+教育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我覺得(疫情)是線上線下融合的開端,因為再小的線下機構也一定會意識到有些服務是可以線上交付的,OMO模式將是未來。”張以弛如是說。

關於教培的命運,眾說紛紜。線上還是線下?原本,這不應是一場二元對立的爭辯。

疫情之外,

那個哭鬧的小孩終將與自己和解……

疫情無情人有情,希望大家做好防護,有效應對!也向奮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