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雅典娜”為何遍體鱗傷


夜空中的“雅典娜”為何遍體鱗傷

這顆小行星被名為“帕拉斯”(全名Pallas Athena,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它是太陽系小行星帶中隕石坑最多的天體。

宇宙中的無數小行星有著各種形狀和大小,因此關於它們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2月11日消息稱,一個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世界各地21個研究機構的天文學家團隊日前公佈,他們觀察到一顆小行星表面遍佈了因撞擊而產生的隕石坑,並給它取了一個綽號——“高爾夫球小行星”。

這顆以希臘智慧女神雅典娜命名的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802年,是小行星帶的第三大天體,大約是月球體積的七分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已經注意到,與小行星帶中大多數的天體相比,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明顯傾斜,但其傾斜的原因仍然是個謎。在《自然•天文學》雜誌同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該研究團隊首次展示了“帕拉斯”的詳盡圖像,其中包括其佈滿隕石坑的表面。

研究人員懷疑,帕拉斯佈滿隕石坑的表面是因其軌道傾斜而造成的結果。雖然小行星帶中的大多數天體是繞太陽沿大致相同的橢圓軌道運行的,但是帕拉斯的傾斜軌道讓它會在進入小行星帶時從某個角度“殺出一條血路”。沿途中,它所發生的任何碰撞,其破壞性都是同一軌道上任意兩顆小行星碰撞的四倍。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IT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Michaël Marsset介紹道:“帕拉斯的運行軌道意味著它必須承受非常高速的撞擊。基於這些圖像,我們可以說,它是人類所知的小行星帶中隕石坑最多的天體。這就像發現了一個嶄新世界!”

在項目首席研究員、法國馬賽天體物理學實驗室Pierre Vernazza的領導下,該小組通過兩次觀察,獲得了11組圖像,從不同角度捕捉到帕拉斯轉動時的樣貌。在對這些圖像進行編輯整合後,他們生成了關於這顆小行星形狀的三維重建圖,以及其兩極和部分赤道區域的隕石坑地圖。

他們總共發現了36個直徑超過30千米的隕石坑,這一規模大約是地球上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的五分之一——6500萬年前,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可能就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帕拉斯的隕石坑似乎覆蓋了這顆小行星表面至少10%的面積,正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的闡述,這“暗示了一部劇烈的天體碰撞史”。

此外,研究人員還從圖像中獲得了兩個意外的新發現:一個是帕拉斯南半球有一個奇怪亮點,另一個則是該小行星的赤道區域還有一個巨型的撞擊盆地。他們進而在論文中闡釋了關於這兩種現象的理論分析和假設。

Marsset展望道:“有人已經提出向帕拉斯發射非常小且成本低廉的衛星,去完成探測任務。我不知道這是否會真的發生,但如果這樣做,我們便可獲知更多關於這顆小行星表面的信息,以及其亮點的起源。”

編譯:朱明逸 審稿:阿淼 責編:唐林芳

期刊編號: 2397-3366

原文鏈接:https://phys.org/news/2020-02-reveals-golf-ball-asteroid.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