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要關頭,美國卻打算削減對世衛支持!還有西方媒體想“帶節奏”?

特朗普政府在新財年預算案中砍掉超過30億美元的全球衛生項目資金,其中給世衛組織的援助金額減少53%。

世界衛生組織為應對新冠病毒舉辦科研論壇,有西方媒體卻想“帶節奏”。一家歐洲媒體12日在論壇結束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問,中國政府是否要求世衛組織給予讚揚,“因為面子對於中國而言很重要”。這顯然不是一個“即興”問題。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不止一次高度評價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近來在西方輿論場上遭到惡意的政治解讀。“我們不需要取悅任何人”,譚德塞12日回答說,公開讚賞一些國家好的做法有兩個目的,一是鼓勵這些國家繼續堅持正確的政策,二是帶動其他國家借鑑、學習這種做法。為戰勝疫情,世衛組織不斷呼籲各方“團結”,但一些人投下“政治操作”的絆腳石,借疫情大肆炒作“臺灣加入世衛組織”者是其中之一。“將科學政治化沒有幫助,疾病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譚德塞在論壇開幕前的告誡,這些人都應該認真聽聽。

緊要關頭,美國卻打算削減對世衛支持!還有西方媒體想“帶節奏”?

“中國紮紮實實的做法應該得到稱讚”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向譚德塞提出上述問題的是歐洲新聞臺記者。英國《金融時報》稱,譚德塞已被推入一個新冠病毒疫情掀起的巨大漩渦中。在上月底訪華對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表示高度讚賞之後,他的言論被批評者引為世衛組織向中國“邀寵”的證據。12日,歐洲新聞臺記者充滿政治炒作色彩的提問,正是這種輿論情緒的縮影。

“我知道世衛組織讚揚中國舉動的時候有很多壓力,但正因為有壓力,才不能隱瞞事實。”譚德塞肯定地告訴這名記者,“中國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要求我們讚揚。這就是事實,全部的事實。我們都持同樣的觀點,因為中國紮紮實實的做法應該得到稱讚”。他用事實佐證稱,中國以創紀錄的速度分離出病毒,進行基因測序並立即同世衛組織分享。中國的很多有力行動和措施減緩了疫情傳播,為世界提供寶貴的窗口期。“真相不言而喻,我們讓事實說話,世界可以評判。”

香港《南華早報》13日報道稱,譚德塞特別強調,這不是他個人的觀點,而是整個世衛組織都這麼認為。他提到在世衛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46屆會議上,幾乎每位成員都對中國表示讚賞。譚德塞援引一名英國代表當時的話說,武漢“封城”是“英雄之舉”,“我們因此更安全了”。

在譚德塞訪華稱讚中國之後,針對他的質疑曾在世衛組織宣佈將新冠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達到一個高潮。《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稱,一些外國政府和公共衛生專家認為,曾任埃塞俄比亞外長的譚德塞沒有更早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太過看重中國的關切。對於這種質疑,譚德塞回應說,當世衛組織表示將專注於科學事實時,中方沒有任何異議。作出決定的突發事件委員會由15名成員組成,有人來自中國衛健委,也有人來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中國解釋了自己的立場,但並沒有施壓。

德國新聞電視臺評論說,目前指責世衛組織毫無必要,各國必須放棄政治分歧。英國《金融時報》稱,很多公共衛生專家站出來對譚德塞表示支持。就連曾批評譚德塞的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戈斯廷,如今也已成為他的擁躉。戈斯廷說:“譚德塞正在兩個大洲抗擊公共衛生危機——剛果(金)的埃博拉和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而且我認為他做得非常好。”

“團結!團結!團結!不要慌張、不要恐懼,做正確的事,這就是我的呼籲”,譚德塞12日說,“我知道中國有不足、面臨挑戰,中國也這麼說。我們會提醒他們吸取教訓,避免同樣的錯誤,但是現在重要的是不要妖魔化或者攻擊一個國家,而是要展現團結,一起應對我們共同的敵人——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

美要將給世衛組織資助減一半

13日,“臺灣英文新聞”網將一名香港人發在社交媒體上的侮辱性漫畫選為“每日精選圖片”。漫畫中,譚德塞眼睛上戴著一箇中國國旗圖案的口罩。讓該網站氣惱的不僅是譚德塞對大陸抗擊疫情努力的盛讚,還有世衛組織拒絕讓臺灣加入。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5名歷任“衛生署長”“衛生福利部長”13日同臺,鼓動島內500萬人站出來聯署,向國際發聲,推動臺灣加入世衛組織。

“臺灣當局正利用新冠病毒,至少是在政治上。”德國《明鏡》週刊的評論一針見血。《日經亞洲評論》13日稱,一些國家向世衛組織施加壓力。上週在世衛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46屆會議期間,美國駐世衛組織代表敦促世衛組織“必須直接與臺灣衛生當局打交道”。日本方面聲稱世衛組織不應因拒絕“某些區域”參加造成“地理缺口”。英國等也對臺灣表示了支持。“美國之音”說,中國表示北京完全能在世衛組織代表臺灣,並指責美國等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政治炒作。

諷刺的是,臺灣一邊哭著喊著要加入世衛組織,聲稱願為世界衛生事業貢獻臺灣力量,一邊卻和世衛組織決定頂著幹。世衛組織11日正式將新冠肺炎命名為“COVID-19”,強調命名必須避免使用不準確或是汙名化的名稱。臺當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隨後宣稱,仍將以“武漢肺炎”相稱,並建議媒體沿用。有“臺獨”媒體甚至公開叫囂“不甩世衛組織”。

就在全球緊急應對新冠肺炎和埃博拉疫情的緊要關頭,美國卻打算削減對世衛組織的支持。美國廣播公司13日報道說,特朗普政府在新財年預算案中砍掉超過30億美元的全球衛生項目資金,其中給世衛組織的援助金額減少53%。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稱,美國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的官員被問及,如何解釋政府宣稱“通過全球健康和人道主義援助確保道德領導”,實際上卻在削減預算?這些官員基本默不作聲。

“世衛組織對中國有信心”

在世衛組織,中國再次用實際行動贏得肯定和尊重。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的高級代表等中國專家通過現場或線上交流等方式參加了世衛組織的新冠病毒論壇。而在此前的準備階段,中國科研人員也參與了大多數議題的小組討論。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高度評價中國科研人員的貢獻。她說:

“大多數新冠肺炎病例集中在中國,中國有很多一手信息,世衛組織的幾個工作組都有中國科研人員參加,本次論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和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會上分別介紹了中國有關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流行病學情況。世衛組織全球傳染性危害管理司司長茜爾維·布里安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科學家和醫生在抗擊疫情的緊張時刻收集數據,同世衛組織分享信息。“在困難時刻,分享知識就是團結的一部分”。

針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最新情況,斯瓦米納坦分析說,近期新冠肺炎病例還會增加,現在很難預測疫情什麼時候能夠達到峰值,病毒還有可能在看起來消退之後捲土重來,對此要保持警惕。“世衛組織對中國有信心”,斯瓦米納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採取了合適的公共衛生政策,應對疫情過程中應該遵守中國政府和醫院制定的指導原則。

延伸閱讀:

為啥給新型冠狀病毒選擇這一名稱?世衛組織總幹事回應

當地時間11日,世衛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發佈會,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 此英文縮寫象徵著19年發現的冠狀病毒疾病。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選擇這一名稱,是為了避免將此病毒與地域、動物或個人所關聯,消除歧視。

世衛組織:新冠藥物測試需時間,疫情依然“可能向任何方向發展”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主辦的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研究論壇於1月12日在瑞士日內瓦落幕。

在最後一天會議上,論壇聯席主席吉尼(Marie-Paule Kieny)表示,中國對新冠病毒治療藥物的試驗結果將在數週後出爐。

與此同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再度提醒各國對新冠疫情高度重視,警告疫情可能“向任何方向發展”。

據路透社2月13日報道,吉尼在週三的會議上指出,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就兩種治療藥物進行臨床試驗。

部分患者正在接受抗艾滋病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試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複方製劑為美國生物製藥企業艾伯維生產,中國商品名為“克力芝”。

本月早些時候,泰國醫生宣佈用抗流感和抗艾滋病的混合藥物治療好了一名患者。但吉尼週三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克力芝在中國的試驗結果,“我們還需數天或者數週等結果出爐”。

中國對克力芝實行政府採購、免費發放的政策。雖然艾伯維已開放相關生產專利,目前為止,中國尚無企業仿製生產洛匹那韋/利托那韋。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中已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克力芝)列為可試用的一般治療藥物。

除克力芝之外,吉尼指出,中國正在對抗埃博拉藥物瑞德西韋進行試驗。至於試驗結果如何,“我們還需等數週才能知道是否會有積極信號”。

本週,中國製藥企業博瑞醫藥已經宣佈成功開發瑞德西韋的仿製藥。但該公司也提示,目前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並未結束,如果相關臨床試驗結果不理想,則瑞德西韋的仿製技術就無重大價值可言。

在疫苗問題上,吉尼表示,目前已有四種候選疫苗正在開發中。從現在起大約三到四個月內,可能有一兩種疫苗可進入人體試驗。

但她強調,就算試驗成功,疫苗至少需要“12到18個月”才能廣泛應用。

與會的專家表示,雖然疫苗能投入使用之時疫情或已結束,但開發疫苗可以為今後再次出現新冠病毒疫情做準備。

譚德賽在週三的講話中對各國研究人員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積極響應表示了歡迎,但他同時警告,目前的疫情依然“可能向任何方向發展”。

在前一天的論壇中,譚德賽將新冠病毒稱為“頭號公敵”,呼籲全球保持警惕。在講話中,他再次提到了低收入國家,擔憂疫情將給低收入國家造成更大威脅。

WHO全球疫情和警報響應網絡主席費舍爾(Dale Fisher)同時表示,雖然中國的疫情可能正在走向峰頂,但對其他國家而言只是爆發的開始,比如新加坡。

WHO應急方案執行主任瑞安(Mike Ryan)指出,中國的強硬防控措施給其他國家提供了控制疫情的機會,但從全球角度,判斷疫情是處於開始、中期還是結束階段依然“為時尚早”。

此次論壇於11日開始,為期兩天。會議確定的研究重點包括更易操作的診斷方法、預防的最佳方法、用於治療患者的潛在療法、疫苗研發問題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時報-環球網 央視新聞 界面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