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山西小鎮上會湧現出很多漂亮的高頭大馬,看看啥情況


在北方農村,二月二是預示春天來臨的重要節日。這一天,很多地方會舉行隆重的活動,迎接又一個春天的到來,開啟新一輪春耕春種,祈福風調雨順、國豐民安。在山西新絳縣的陽王鎮,每年的二月二期間,四鄰八鄉的民眾都會湧到小鎮,小鎮也會突然湧現出大量的妝扮得漂漂亮亮的騾馬,拉著少見的馬車在街頭奔來跑去。這是啥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圖為2019年3月8日,陽王鎮街頭上的騾馬。

新絳縣古稱絳州,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現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陽王鎮位於新絳縣西南部,鎮內有座稷益廟,供奉后稷和伯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到二月二,當地百姓要舉辦古廟會,用豐富多彩的活動祭祀后稷和伯益,此廟會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圖為廟會期間,百姓們在稷益廟內的古戲臺上看大戲。

廟會上,各村都拿出自己精心排練的社火項目在街頭亮相,鑼鼓、抬閣、竹馬、旱船等傳統文化項目各呈異彩,每次都能吸引了上萬人參與和觀看,是當地最具影響力的大型廟會。圖為一個鑼鼓隊在廟會上表演時,圍觀的民眾紛紛用手機拍攝。


雖然廟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但往往壓軸的節目卻是一個叫“馬拉鼓車”的項目。馬拉鼓車又叫車鼓,起源於唐代,原為馬拉戰鼓的車,用於行軍作戰時鼓舞士氣,在明清時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民間社火。目前廟會上的馬拉鼓車,一般都是多匹騾馬拉著一輛裝有一面或者兩面大鼓的馬車,邊甩鞭跑車,邊敲鼓演奏,場面熱鬧,振奮人心。圖為一輛馬拉鼓車準備進鎮內表演。

據瞭解,在農業機械化普及的現在,農戶飼養騾馬牲口已經非常少見,凡是家有騾馬的都將其看得非常珍貴,大都不願外借,但每到廟會時,這些人家卻非常大方,會親自牽著騾馬早早地到指定地點集合,參與到馬拉鼓車的活動中。圖為兩位大叔牽著自家的騾馬趕往村裡的集合地點。

一輛鼓車一般由五六匹騾馬來拉,也有陣勢比較大的,會用上二三十匹騾馬,凡是使用騾馬多的村,往往就十分地自豪,因為這是顯示村子實力的證明。圖為一個村子的組織者正在整理騾馬的轅套挽具。從放在地上的轅套看,這輛鼓車準備用10匹騾馬來拉。


所用的馬車被各式彩布裝飾一新,車頭車身或書寫宣傳標語,或有一些商業廣告,傳遞出特有的時代氣息。車上所用的鼓多為特號大鼓,載於馬車首尾兩端,由一人或多人擂鼓。圖為一輛馬拉鼓車行進中,車上的鼓手在用鼓槌敲打大鼓。

馬拉鼓車所用的騾或者馬均經過精心挑選,每一匹都個頭相當。騾馬脖子上掛著馬串鈴,背上兩側插著小旗,頭上結著絲綢花翎,額頭上還帶著一個小鏡子,妝扮得漂亮、英武。圖為兩匹騾馬頭上扎的鮮豔的大紅花翎。

表演開始後,車把式甩響馬鞭開道,鼓車在趕車手的吆喝和震天的鑼鼓聲中一路狂奔,鼓樂、馬蹄和悅耳的鈴鐺聲匯成一片,場面非常壯觀,街道上人聲鼎沸,將鬧社火活動推向高潮。圖為一位結束表演後的村民騎著高頭大馬,好像戰勝後的將軍,凱旋而歸。看完介紹,你知道沒啥有那麼多騾馬了吧。對這樣的民俗,你覺得有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