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優秀的小說是如何誕生的

寫小說和變魔術,有什麼共同點?

作為觀眾,我們明明知道魔術是假的,可是還是喜歡看魔術。魔術師通過轉移注意力,營造意外感,給觀眾帶來驚喜和歡樂。其實,小說家也是同樣的方法,給人物製造矛盾和衝突,然後解決問題,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切身體驗。這被稱為“

托爾斯泰式完美無瑕的魔術”。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道美味佳餚。那麼,這道美味大餐是如何煮好的?即使是那些大作家,大魔術師,也會遇到各種瓶頸和問題,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這就是《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How to Write Like Tolstoy)這本書想要討論的問題。作者想要探討知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編輯,他以自己遇到的作者,以及世界上知名的作家為例,從小說創作的各個方面展開討論,看名人們是如何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

錢鍾書講過一個笑話,如果雞蛋好吃,我們有必要去看這隻雞長什麼樣子嗎?按照這個笑話的觀點,我們應該搞明白,雞是如何下出好吃的蛋的,它平時都吃了什麼,它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優秀的小說是如何誕生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現居紐約,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編輯。經他編輯的作品曾有多本榮獲普利策獎、布克獎等。他還曾經教授了七年創意寫作課。最開始的時候,《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這本書寫的就是當年教授寫作的內容,後來,隨著寫作的深入,目標也發生了改變。畢竟,深入偉大作家的大腦,研究他們是如何創作的,這是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

今天,我們將會著重從人人都喜歡托爾斯泰,作家如何創作小說人物,完成初稿之後如何修改潤色等多個方面一窺究竟。

1.作家的偶像托爾斯泰

關於托爾斯泰,說他是作家的偶像,一點都不為過。


《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優秀的小說是如何誕生的


《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這本書的作者,就在前言中提及:我會頻繁提及列夫——我最愛的作家之一。原來這本書的名字是這樣來的。

毛姆說,在我心中,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是巴爾扎克,但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雷蒙德·卡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欽佩作家的名字,他說,托爾斯泰,他的任何一篇短篇,中篇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不包括《戰爭與和平》,太慢了。托爾斯泰是最棒的。

看來,即使是知名作家,他們的品味也是不太一樣。毛姆這樣評價《戰爭與和平》:據說,整部小說中大約有五百個人物。每個人物都被作者賦予鮮明的個性,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為何卡佛會覺得《戰爭與和平》慢,可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他曾經說過,因為自己一直掙扎於溫飽線,需要靠寫小說拿到錢去養活一家人,所以一直寫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是長達幾年的時間項目,自己耗不起。

2.源於生活的人物

《戰爭與和平》中有五百個鮮明個性的人物,托爾斯泰如何做到的呢?

托爾斯泰會把生活中的人物,寫進小說裡。托爾斯泰自己就曾經說過,《戰爭與和平》中每一個人物都不是虛構的,都來自他的熟人。


《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優秀的小說是如何誕生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誕生是這樣的。托爾斯泰的鄰居拋棄了情人安娜·皮羅高娃,於是這個情人選擇了臥軌自殺。聽說了這個悲劇,托爾斯泰騎馬去查看了死去的安娜。儘管兩人並不相識,托爾斯泰因此創作了《安娜·卡列尼娜》。

在這部小說中,一位三十多歲的地主列文向一位小姐求婚,兩人玩過粉筆遊戲,就是用粉筆寫下一個句子中的首字母,讓另外一個人猜測。還有一個場景,列文讓未婚妻查看自己之前的單身日記。這些,都來源於托爾斯泰自己的經歷。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也用這樣的方法。他的妻子澤爾達抱怨,從《美與孽》中,彷彿看到了自己婚後沒多久就丟了的日記,還讀到了很多熟悉的信。

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成名作《太陽照常升起》源於一次觀看鬥牛的經歷。他把那趟旅行寫了下來,以周圍的人為原型,大家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來。為此還得罪了一些人。

作家們常常將生活中的事情寫進小說,他們也會以周圍的人,或者自己為原型,來創作人物。素材有了,但是,如何塑造一個生動的人物呢?托爾斯泰如何成為“ 文學界最偉大的操縱大師”?

3.如何操縱作品中的人物

屠格涅夫有一次去拜訪托爾斯泰的莊園,在農場的時候被托爾斯泰氣到離席。後來,屠格涅夫是這樣解釋的,即使是農場裡的動物,托爾斯泰也能夠說清楚每一個動物的性格、故事、家庭關係。屠格涅夫覺得這是赤裸裸的顯擺和炫耀,因為他自己做不到如此塑造人物。

接下來,屠格涅夫在給朋友寫信的時候,談起了托爾斯泰一些“裝內行的小把戲”:對於場景的細節描寫,反覆提及人物的一些小特徵,還有很多人物的心理分析,比如故事中的我作何感想?別人怎麼看我之類的。

但是,其實這些不僅僅是小把戲,托爾斯泰用這些方法表現人物,僅三言兩語,就可以勾勒出一個人物的速寫。所以珍妮特·馬爾科姆讚譽托爾斯泰是“文學界最偉大的操縱大師之一”。


《像托爾斯泰一樣講故事》:優秀的小說是如何誕生的


作家們還要相信自己對於人際互動的觀察。比如,雨果隨時記錄一切,哪怕與人交談,轉身就要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怕今後會用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創造人物的時候,能夠回想起兩年前見過的一個難民。

還有,澳大利亞小說家彼得·凱里說過:“在我看來,哪種人會做哪種事情,這個問題很重要。誰會真的做這些事情,如果持續追問,就可以塑造出複雜的人物。”這些都是來源於對真實世界的觀察和判斷。

本書的作者有一個朋友,講述了一種塑造人物的好方法,叫做面試人物法。方法就是,想象小說中的人物站在自己面前,和自己聊天,講述自己的生活。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在虛構一個獨立的人物了。有些作者覺得,虛構出來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他們有自主的生命,明智的父母不會試圖去操縱自己孩子。

只要創造了人物,潛意識就會開始運作。等清醒的時候,就可能會被自己筆下的人物驚到。因為在半清醒的狀態,他們設定的行為可能跟完全清醒的時候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4.修改和潤色

修改,潤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把璞玉雕琢成一件大師之作,需要持續打磨。福樓拜比喻說,文章就像頭髮,越梳越順。雷蒙德·錢德勒說,每天上午向打字機亂扔文字,中午清理。

托爾斯泰字跡潦草,所以,每次寫完,妻子索尼婭都要再謄寫一遍。據說,《戰爭與和平》索尼婭謄寫過七遍。從謄寫的次數,就可以知道,托爾斯泰有多熱衷於修改文章。《克萊採鳴奏曲》這個中篇小說,就修改了9遍,《安娜卡列尼娜》修改過12遍。

杜拉斯在在接受《巴黎評論》的採訪的時候,說她的小說通常要寫三稿。小說的篇幅越長,寫作過程也非常長,可能需要四五年的時間,等她感到精疲力盡的時候,書也就完成了。

雷蒙德·卡佛對於刪減毫不吝嗇,常常是大刀闊斧進行大段地刪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加加減減,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他一直在寫中短篇小說。他說,如果一篇小說的初稿有四十頁,那麼寫完就只剩下一半了。不只是刪減字數和篇幅,修改過程更像是刪減掉一些,再加一些,再減去一些。

具體的寫作修改過程是這樣的,第一版的時候,用的就是類似於“自由寫作”的方法,儘快把稿紙填滿,得到一個大概的故事輪廓和框架。其他的事情,留在修改的過程中。通常一篇小說需要改三到四遍,詩歌要改四五十稿。

創作和修改的時候,其實運用的是大腦的不同地方的功能,很多作家無法在兩者間切換。作家的修改能力千差萬別。有些作家的潤色和修改可以提高文章質量,但是也有作者,他的修改對於文章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保持文字的簡潔,去掉冗餘的陳詞濫調也很重要。特別要注意比喻句,尼采說過,創造新比喻,源自於對與眾不同的渴望,所以大家喜歡用比喻句,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糟糕的比喻,所以應該嚴格地查看每一個比喻句。

雖然大部分情況下,大家認為修改(Revision)只是刪刪減減,但是作者認為最佳的修改狀態應該是重新觀看(Re-vision):用全新的眼光,重現觀看作品,而不僅僅是做一些木匠活兒,對局部敲敲打打。

最後

本文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如何創作人物,第二是如何持續修改文章,我想這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

《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這本書按照小說的順序,從開頭寫到結尾,分為不同的篇章,逐個討論了小說創作過程中偉大的作家們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

正如這本書裡邊兒有一句話,在前言中我不指望大家讀完就成為當代托爾斯泰,但沒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