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首先,給大家說個段子。

有天團隊聚餐的時候,老闆一臉八卦又肯定地問我“你最近是不是處對象了?”如果此刻畫面有特效,我的頭上應該有好幾個大問號,“為什麼這麼說?”另一個同事說“是不是因為最近臉上經常洋溢著幸福的笑”,我一下子明白了,那是我在微博上刷愛豆新聞呢。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接著,老闆又好奇地問我:“追星是個什麼體驗?”

這,就很難簡短地回答了。


身邊稍微熟一點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追星女孩,粉籍明顯,追星女孩想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說粉絲文化難免被質疑不客觀,但也只有追星女孩參與過追星,切身明白追星體驗。接下來我會避免彩虹屁,冷靜淡定地講講愛豆與粉絲文化。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追星”一詞,百度百科上說來源於曾經紅極一時的小虎隊。1989年小虎隊巡迴演出,從臺北到高雄,瘋狂的粉絲們成群結隊騎自行車一路跟蹤,大呼其名,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從此這一詞彙就被用來形容粉絲對明星的崇拜。詞彙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出現,但追星行為歷史可就久了。從古代名作家的“洛陽紙貴”,到近代權貴對梨園名角兒的追捧,追星不僅沒有階級限制,而且沒有年齡障礙,男女老少皆可入坑。一個典例是電視劇《大宅門》裡的白玉婷,富家小姐瘋狂迷戀萬筱菊(原型梅蘭芳),每次看戲都往臺上扔珠寶首飾不說,還立志要嫁給愛豆,最後和愛豆的照片舉行了婚禮。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不說在那個年代,就是今天也得被當做腦殘粉典型兒了


再近一點兒,著名的劉德華追星事件可能大家也沒遺忘,追星族楊麗娟為見偶像,父母賣房賣腎,甚至跳海身亡。這其實就發生在十一二年前,震驚全國,那時候追星族被貼上“瘋狂”和“腦殘”的標籤,沒人想到追星竟然能有家破人亡的後果,追星成了一個不被提倡的事。


而現在的社會,追星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和以往大不相同,不一定非得喜歡到瘋狂的程度,大方承認自己追星也不會讓人覺得怪異。今天的偶像,或者說愛豆,和粉絲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追星方式來看,此處不說遠古,只說現代。中國互聯網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起步,90後的我們可以說是“互聯網原住民”,數字與流量和90後一同成長。以前,歌手發唱片,賣CD;現在,愛豆發唱片,賣數字專輯。以往,歌手看銷量、獎項;現在,愛豆看點擊率、轉發量。以前的追星族是孤獨的,偶像放心裡,幸運的話身邊有同好可以一起討論;現在,我們有豆瓣,有貼吧,相同興趣的人永遠不愁找到彼此,甚至可以去微博直接評論讓愛豆看到。以前的偶像總是有一種神秘色彩,我們看得見臺上幕前的樣子,但並不知道ta作為歌手或演員私下裡是什麼性格;現在,thanks to各種社交媒體,愛豆們樂於和粉絲互動,必要的時候也願意曝光甚至炒作私生活,生怕少了一點曝光度被人遺忘。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從愛豆本身來看,以前,能成為明星的人,要麼科班出身,老老實實讀表演專業然後去拍戲,要麼天賦異稟,就是有孃胎裡帶出來的音樂才華,能寫出悅耳動聽的歌曲。現在,愛豆似乎沒有那麼高的天賦要求了,只要有某一方面的才華,寫書的作家,戲曲等非流行音樂表演家,甚至是國家運動員,都可以成為自帶流量的愛豆。其實“流量”一詞也是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才頻繁出現的詞,微博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有了發聲的機會,一些小鮮肉明星因高點擊率被稱為“流量明星”。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我們的鄰國大韓民國了。眾所周知韓國的娛樂產業發達且規範,練習生制度培養下的愛豆大多外形靚麗,唱跳俱佳,而我國的初代“流量”,也是在韓國出道回國的一批小鮮肉。更有甚者,愛豆也不需要有某個才華,性格討喜,或者長得漂亮,甚至僅僅是賣個人設,也可以被萬人追捧。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從粉絲與愛豆的關係來看,以前,偶像帶著才華橫空出世,粉絲作為消費終端,追捧簇擁,為作品買單;現在,由於練習生制度的可複製性,愛豆也可以是流水線的產物了,也可以層出不窮了,粉絲開始參與到愛豆的生產過程中,粉絲決定誰能出道成為愛豆,選秀綜藝《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就是很好的例子。十幾年前的《超級女聲》同理,粉絲投票形成排名,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生在互聯網時代,自帶流量,資本早已在背後準備好為她們包裝美化,爭取流量變現,成為更賣座的產品。還有更早的帝國三子,粉絲從“迷妹”到自稱“媽媽粉”,愛豆幼齡化,全民娛樂化,養成系愛豆正吃香。


劉德華粉絲父親自殺,愛豆與粉絲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以上的討論都是非常宏觀的,微觀的追星操作,打榜投票、掄博控評、CP拉瓜等等要是討論起來,篇幅肯定就不夠了。追星和粉絲的時代變遷,讓捧紅一個人變得容易,愛豆的藝術性,或者說業務能力,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彷彿約定俗成,沒人要求愛豆做到“德藝雙馨”。那麼,粉絲追捧的到底是什麼呢?


愛豆身上寄託的,其實是粉絲的夢想。

生活不易,大部分人平凡而庸碌,而漂亮愛豆的出現彷彿能為生活帶來調味劑,參與到打榜投票買磚當中,看著自己追捧的愛豆拿獎拿代言、慢慢登頂,彷彿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一般令人振奮。這時候,愛豆和粉絲是共同體,愛豆可以不完美,粉絲依舊捧著,但粉絲的要求也更多,愛豆得犧牲更多隱私,形象往往更脆弱,不能戀愛結婚,甚至抽菸喝酒或者和某個粉絲不喜歡的同行有合作,都有掉粉的風險,因為他們往往承擔了粉絲性幻想對象的角色(追星女孩男孩沒啥好害羞的),無論真實的他們是啥樣,愛豆的人設不能崩。




(畫風好像有點嚴肅了。。。。。。

追星以後才瞭解飯圈百態,也許就是那麼一瞥,有的人生活更有動力,為愛豆十項全能,瞭解到更多領域;有的人固步自封,戾氣更重,排除異己做鍵盤俠。飯圈是人性放大鏡,人性的善與惡都在放大,到讚歎不已或是啼笑皆非的地步。此處不能更多展開,否則又是一篇小論文了。

本追星女孩一向倡導理智追星,愉快追星,看清看不清又怎樣,女孩子就是會喜歡石墨做的鑽石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