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贏是我們共同的態度

這一仗,贏是我們共同的態度

火神山、雷神山LOGO

態度決定一切。全國緊急動員,是一種態度。“國士”鍾南山等人緊急趕赴現場,是一種態度。武漢“封城”,也包含一種態度。一夜之間,許多人曾不屑一顧的口罩、雙黃連等在整個國家幾乎脫銷,更是一種態度。

面對疫情,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態度——對局部、對大局、對自然、對未來——都應當拿出自己的態度。

疫情乍一襲來,每個人必然已經表露過自己的初始態度。

而當疫情愈發兇猛,除卻擔憂和焦慮,或多或少的輕慢無知,我們究竟應該秉持何種態度?

嚴陣以待,是應該有的態度。

始料不及,措手不及,不從容或許是每個人面對疫情的第一反應,也是自然反應,這無可厚非,情有可原。

但危機襲來之時,各就各位,嚴陣以待,才是戰勝疫情和疾病的第一選擇、最優路徑。

就在23日凌晨,武漢方面緊急宣佈: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實行戰時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

戰時狀態,就是把全部武裝力量由和平狀態轉入作戰狀態,並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動員起來以備戰緊急措施的狀態。

這意味著,即時起,武漢將全民緊急動員,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投入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全力以赴對抗冠狀病毒。

這或許還意味著,遏制疫情蔓延,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人民生命安全,堅決打贏抵禦冠狀病毒這一場仗,已上升到中央決策層面,體現著國家意志。

因為病毒多變,因為險象環生,因為未來莫測,所以,我們嚴陣以待,全力以赴。

這一場戰爭裡,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在這場戰爭打響之後,每一個人的言語和行動都應當服從和服務於這場戰爭,個人的某些計劃或需求,包括傳統新年怎樣度過,包括假期公休探親訪友出遊出行,凡此種種,都要及時圍繞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而作出必要的調整。否則,何以談戰時?

守望相助,是應該有的態度。

作為中國地理中心,九省通衢之地,武漢的遭遇,就是我們的遭遇,武漢的不幸,就是中國的不幸,是屬於全體國人的不幸。

類比而言,今天的武漢,相當於非典爆發時的北京、地震後受災嚴重的唐山汶川玉樹,每一個身處武漢的人,都是疫情的受害者,都是疫情的受困者。

疫病是疾病的一種。500多名感染冠狀病毒、罹患新型肺炎的病人,正經受著病痛的折磨,17名逝者的妻子親人朋友,正經歷忍受他們驟然離開的創痛。

疫病固然有強傳染性,但它只是起自武漢,並不代表某個地方的人群存在過錯。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對抗冠狀病毒裹挾來的疫情,早已不是武漢一個地方的事,而事關整個國家,甚至這個星球。

因為,我們都對曾經的傷痛有記憶,都曾被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的過去有感知,所以,我們在看待和對待武漢這座城市的時候,在關注和討論武漢的時候,對人們的慌張、失措、茫然或者其他種種,都應當感同身受,有所體諒,有所包容,有所迴護,而不應當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視角,坐壁上觀,語帶調侃,或者奚落,甚至動輒指責。

須知,正在經歷病痛的城市,是最大的受害者。

而疫情一旦擴散,每一座城市都可能是同樣的受害者,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今天受侵襲的是武漢,明天未必不是我們腳下的某座城市——病毒不是還在擴散之中嗎?

面對疫情,陷入互相指責埋怨的零和遊戲之中,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撕裂輿論和人群,干擾防疫大局。

所以,對疫情的源頭,多以換位之心包容體諒,抱悲憫之心共同聲援,舉全民之力齊心支援,共克時艱,共渡難關,是目前唯一正確的選擇。

城裡城外都是防疫共同體的一部分。

短暫“封城”的武漢,絕不是與世隔絕的孤島,而是為舉國防疫作出重大貢獻的局部區域,是依然被無數國人始終牽掛惦記、奮力支援的中部重鎮。

敬畏自然,是應該有的態度。

每一場天災、每一次危機,其實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或者說是報復。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曾經發生過一場嚴重的瘟疫,以致“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建安七子中,有四人感染而死,曹植專門寫過一篇《說疫氣》,認為生疫的原因,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

後人研究後,認為除了氣候變化的因素外,還因漢末世道零亂,戰事頻仍,屍橫遍野,才招致瘟疫橫生。

天道有常,萬物有時,四時有序。

如果人們能始終秉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遵循自然的規律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相信漢末瘟疫爆發的機率會降低很多。

但比疫情更難以控制的是人心和私慾。

漢末人心浮動,處處殺戮,誘發瘟疫。

時至今日,承平日久,戰亂已遠,有人卻又打起野味的主意,從而引發疫病。

各種所謂野味,本來一直野外生息繁衍,有人卻不惜犯罪,千方百計捕來上桌吃掉,其動機只能說是滿足口腹之慾,或者僅僅只是獵奇。

畢竟,野味之所以幾千年間始終屬於野味,最大的可能是因為它們不好吃,或者有毒而不能吃,否則,它們便早已經過馴養淪為家常,而不能依然以“野”的身份存世。

在爆發的疫情面前,採食野味大快朵頤的衝動和執念,真的渾身上下透出滑稽。

“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

疫情襲來時,每個人必須集中重溫敬畏自然的態度——

除了剎住野味,那些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不自然、那些改天換地驅趕生靈的不自然、那些填湖造地燒山圍田的不自然,就都停了吧。

相信未來,是我們應當有的態度。

我們的民族固然多災多難,但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從事情的另一面去看,類似的危機時刻,正是考驗人心、凝聚意志、磨鍊心志的過程和機遇。

儘管我們不渴望和期待危機,但當危機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也絕不畏懼,絕不退縮,絕不害怕迎頭而上堅決鬥爭予以痛擊。

應對這場危機,我們有堅強的意志、非凡的勇氣,

有強大的民族向心力,

有舉全國全民之力辦大事的優越體制,

有建國七十年積累下的盛大國力,

有動力強勁的國家機器,

有舉世罕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

有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基層幹部群眾,

有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醫療專家醫護人員……

況且,就在並不遙遠的2003年,我們曾經成功戰勝過同樣來勢洶洶看似不可一世的非典,並且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戰鬥剛剛打響,現在絕不是放言“極其無力”的時候。

這一個中國年,或許我們註定不會也無法平靜。

但多年以後,當我們再次回憶起這個春節,回憶起這場發生在小康之年的鬥爭,必定還是用平靜的語氣向後人訴說——

那一年,我們以最小投入,換來最大的戰果,以最小犧牲,獲取最大的勝利……

無論爬升期、震盪期還是衰減期,這一次,直面冠狀病毒的侵襲,我們一定能贏,也一樣會贏。

因為,

贏,是面對疫情時,我們共同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