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臻佳境的營商環境,才是深圳抵禦疫情衝擊的底氣

日前,深圳發佈應對疫情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的十六條措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時刻,“深圳16條”為在深企業和其他商事主體送上了一份非常的體貼。

毋庸諱言,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勢必會對我們的經濟社會運行造成一定負面影響。面對不期而至的疫情“黑天鵝”,深圳號巨輪如何平穩通過巨浪區?可以說,疫情是對深圳化解系統性風險能力的一場大考。

日臻佳境的營商環境,才是深圳抵禦疫情衝擊的底氣

近年來,深圳一直在優化營商環境這件工作上花大氣力,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抓手,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日臻佳境的營商環境,就是當下深圳抵禦經濟風險的底氣。

“深圳16條”中的大部分政策,保持了深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節奏。軍事防務講究“平戰結合”,在公共政策領域也應如此。將防疫視同作戰,在全民戰疫的“戰時”,深圳擁有了“平時”豐富的營商環境政策工具庫,就可以在既有政策基礎上進行加碼,進一步減輕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提高深圳商事主體抵禦風險的整體能力。

針對深圳的經濟發展特點,“深圳16條”找準了本地企業痛點,精準施策。截至2019年5月,深圳民營企業佔到全市企業總量的96.29%,中小企業的佔比更是達到了99.6%。擁有大量創新活力強、經營方式靈活的中小民營企業構成了深圳獨具魅力、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然而,企業體量相對較小也造成了這些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的創新型企業,在面對疫情這樣的風險時,避險能力相對不足。“深圳16條”指出,要進一步釋放“四個千億”政策紅利。2018年起開始啟動的深圳“四個千億”計劃,為疫情時期的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了很好的緩衝區,也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充足彈性。用好發債增信資金,為參與防疫或受疫情影響的民營企業發債提供融資支持,就能紓解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動用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政府能夠為因疫情造成資金週轉困難的優質中小企業提供短期流動性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深圳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它們挺住了,深圳就能挺住。把準中小企業發展的脈搏,就能找到城市經濟發展的“卡脖子”環節,我們就能為險中求生、險中求勝做足準備。

“深圳16條”更為疫情結束後深圳經濟運行恢復和發展挖掘潛力,做好了復工復產的服務工作。農諺說,冬藏春生,夏長秋收。尊重和善用經濟和社會運行規律,我們的經濟才能長遠平穩發展。短期看,疫情帶來了一時的“冬寒”;長遠看,“危”與“機”並存共生。“深圳16條”不僅著眼於渡過當下的困難,也在尋求未來的突破,這些政策引導企業加強內部能力建設,提升人力資源儲備,調整企業用工結構,打出多張“強內力”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現在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保持一定速度,更要注重發展質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疫情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展的腳步,這並不可怕。疫情期間,政策引導企業加強人才培訓,調整用工結構,用好這段“冬藏”期,加強內生動力建設,提高創新活力,企業或能得到更好發展。近來,不少深圳企業發力在線上辦公、線上教育,利用互聯網技術賦能傳統業態轉型,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果。科技創新是深圳企業的強項,加強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佈局疫情後經濟升級轉型,也是深圳後續發力營商環境優化的重點。

經濟發展是我們戰勝疫情、戰勝困難的基礎。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兩手抓、兩手硬,才能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迅速推進,保證如期完成發展的既定目標。“深圳16條”全面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把握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重點、要點、難點,鎖定住優化營商環境這個抓手,為在深商事主體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做好了萬全準備。相信在一道抗擊疫情的戰壕裡,政府和企業能夠打好配合,政府繼續做好“助攻”的“店小二”,幫助企業“吸引火力”“提供彈藥”,企業也一定會報答這片創業熱土。患難見真情,深圳將會創造營商環境的新境界。(楊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