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

在我們很多人中,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也不知道生命究竟是什麼。也沒想明白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是啊,如果沒有這場災難,或許根本不用去想這個問題。

但是,如果發生一件事情,自己處於可能隨時離去的風險。那麼,是時候想想“生與死”這個哲學的問題了。

因為思考,可以引導我們的行動。甚至,我們都可以在這個災難前演練提前告別。

生是我們追求的,那麼死也同樣值得我們討論。


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夜空下的晨星

在西方,哲學作為思考生命,思考生與死的話題存在了近千年。

如果你還不明白你為什麼活著,那麼反方向思考,你為什麼是活著的?

生命是有本能的,一輛車駛向自己,本能地撤退,首先因為本能,我們活著。就像現在因為本能,我們買口罩試圖保護自己,與死亡拉開距離一樣。

而歷史告訴我們,人總是傾向於僥倖,認為任何一場似乎要奪去生命的疾病都與自己無關,命中自當有吉星高照。

殊不知,在死神面前,從來沒有“與你無關”。

盲目的樂觀者,不如適當的悲觀者。盲目樂觀,不能夠使自己正視問題,覺得眼前沒那麼嚴重;悲觀過度,又會使恐慌佔據上風,不能積極地解決困境。

那麼,請做好一切防護的基礎上,思考一下:如果萬一0.00000001概率真的在自己身上發生了,該如何面對?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應對反應。

如果不是這樣一件事情,逼迫你正視生與死,或許有的人一輩子都不必去思考。

但既來之則安之,是時候考慮一下這個以前離你十萬八千里的話題了。

推薦幾本書可讀:

1.《鼠疫》,阿貝爾加繆

2.《蠅王》,威廉高丁

3.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

最後,希望這一場思考給你精神帶來了變化,但你的生活仍一帆風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