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西闪/文

今日的好莱坞电影堪称美式全球化的象征,但这象征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世纪初叶,从美国输往欧亚大陆的电影已然汗牛充栋。有数据显示,1926年的美国电影占欧洲票房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好莱坞片厂总营收的三分之一来自欧洲的电影院。

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依靠好莱坞各大影业公司的海外推广,也有赖于美国政府的大力协助。当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仅把好莱坞列入基础产业,还成立了专门的海外电影局。他表示:“电影是传播公共知识的最高级的手段,使用的又是普世通行的语言,因此对彰显美国的价值和目标有重要的帮助。”现在看来,此话简直就是美式全球化的早期宣言。

“普世通行的语言”指的显然不是英语,因为当时的电影全是默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就是说,威尔逊明白,所谓的普世语言只能是身体语言。

有意思的是,当有声电影普及,身体语言的地位下降,好莱坞电影反而发展受阻,海外市场出现了大面积萎缩。因为这样的美国电影,固然充斥着机巧的对话、风趣的言语,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加曲折的情节,欧洲大陆的观众们却完全看不懂了。口头语言代替了身体语言,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沟通壁垒。即便有配音和字幕的补救,也不过聊胜于无。到了1930年,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建起了电影厂,用各自的语言拍摄电影。至此,好莱坞电影在欧亚大陆开始退潮,甚而居于劣势,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商业文化的大潮席卷全球,这一局面方才改观。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近来我也认识到了身体语言的普世性,触发我的不是电影,而是两个综艺节目。它们分别是《这!就是街舞》和《舞蹈风暴》。

当我说自己在追看舞蹈类的综艺,朋友们都笑了,觉得不像我这种“迂腐”作家该有的娱乐,很遗憾他们错了。我从舞蹈中得到的不仅是愉悦,还有更深刻的感悟。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语言与人类的演化相伴随。但是什么是语言?答案比我们以为的要复杂太多。设想一下,假如一个人天生既聋又哑且双目失明,那么这个人有没有语言?也许很难想象,然而现实世界中毕竟有海伦·凯勒(Helen Keller)那样的人物。再说了,就算没有人悉心教导,难道海伦·凯勒的大脑就不会思考了?假如她会,那么她的思考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或许,除了口头语言,人类的大脑里还预存了一套思想的语言。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就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人类的大脑的确先天地存在着一套语言规则,他称之为“普遍文法”。小孩一出生,无论他的感官发育如何,这套规则都会起作用,从而生成他独有的语言。这套规则的运用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在一个火星人听来,所有地球人的语言几乎是一样的。

这让我领悟到,身体语言很可能比口头语言、文字语言更接近乔姆斯基的普遍文法。道理很简单,身体与大脑的血肉联系是任何其他类别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心之所想与身之所表,远胜于口之所言笔之所述。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可以想见,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身体语言何其重要。同样可以想见,这种重要性逐渐降低的原因。人群规模越来越大,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不同时空的沟通无法依靠感性的身体,须得倚重抽象化与符号化的口语和文字。

然而《这!就是街舞》和《舞蹈风暴》提醒我,随着视觉媒介的发达,身体语言有了恢复生机的可能。不仅如此,身体这一独一无二的语言,还能创造出其他语言难以生产的意义。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从这个角度上讲,韩宇、叶音、刘迦、胡沈员、郝若琦、李响等人不只是优秀的舞者那么简单——他们也是我的竞争对手。因为我们都在创造意义,舞者用身体,我用笔。至于谁创造的意义更鲜活、更恒久、更重要,端看自己的能力与雄心。

舞蹈风暴与普世的身体丨西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