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學習之語句


lua學習之語句


語句

賦值

  1. 修改一個變量或者修改 table 中的一個字段的值
  2. 多重賦值,lua 先對等號右邊的所有元素進行求值,然後再賦值
  3. 值的個數小於變量的個數,那麼多餘的變量就置為 nil
  4. 初始化變量,應該給每一個變量賦一個初始值
  5. 收集函數的多個返回值


<code>x,y = y,x --變量交換a[i], a[j] = a[j], a[i]-- 值的個數小於變量的個數x, y, z = 1, 5 -- z = nilx, y = 1, 5, 8 -- x = 1, y = 5​/<code>


局部變量與塊


  1. local 創建局部變量
  2. 局部變量作用域僅限於聲明他們的
  3. 一個就是一個控制結構的執行體,或函數的執行體,或程序塊


<code>x = 10local i = 1while i < x do  local x = i * 2  print(x) -- 2, 4, 6 ...  i = i + 1endprint(x) -- 10if i > 20 then  local x   x = 20  print(x + 2) -- 22else  print(x) -- 10 endprint(x) -- 10/<code>


交互模式將每一行理解為一個程序塊,並立即執行,可能結果會不同

顯式的界定一個塊

<code>do    -- code blockend/<code>

儘量使用局部變量

  1. 訪問局部變量要快於全局變量
  2. 避免汙染全局環境
  3. 局部變量通常會隨這其作用域的失效而消失,便於垃圾收集器釋放
  4. lua 將局部變量的聲明當作語句處理,可在任何允許輸入語句的情況下,輸入局部變量的聲明
  5. 所聲明的局部變量的作用域從聲明語句開始直至所在塊的結束
  6. 聲明可包含初始化賦值
  7. 多重賦值時,額外的值會被丟棄,額外的變量置為 nil
  8. 沒有被賦值的會被置為 nil
<code>-- 習慣寫法local foo = foo -- 全局變量 foo 的值賦給局部變量 foo, 用來保存全局變量的值/<code>


控制結構


  1. if, elseif, for, while 顯式的終止符為 end
  2. repeat 顯式的終止符為 until
  3. 控制結構中的條件表達式可以是任何值


if


<code>if 條件表達式 then else endif a < 0 then  a = 0endif a < b then   return aelse  return bend​-- lua 不支持 switch if op == "+" then  r = a + belseif op == "-" then  r = a - belseif op == "*" then  r = a * belseif op == "/" then  r = a / belse  error("invalid operation")end/<code> 


while


  1. 測試 while 條件,如果為,循環就結束
  2. 否則就執行循環體並重復這一過程


<code>local i = 1while a[i] do    print(a[i])  i = i + 1end/<code>


repeat...until

  1. 一直執行循環體,直到條件為時結束
<code>repeat  line = io.read()until line ~= ""/<code>


  1. 在 lua 中一個聲明
  2. 在循環體中局部變量的作用域包含了條件測試
<code>-- 這在 lua 中是可以執行的local sqr = x / 2repeat  sqr = (sqr + x / sqr) / 2  local error = math.abs(sqr ^ 2 - x)until error < x / 10000/<code>


數值型 for


  1. 變量 var 從 exp1 變化到 exp2 ,每次變化以 exp3 為步長(遞增並執行一次執行體)
  2. exp3 是可選的,默認為 1


<code>for var = exp1, exp2, exp3 do  -- 執行體end​for i = 10, 1, -1 do  print(i) -- 10, 9, 8,...end/<code>


for 的細節

  1. 循環的三個表達式是在循環開始前一次性求值的
  2. 控制變量會被自動的聲明為 for 語句的局部變量,並在循環體內可見
  3. 控制變量在循環結束後就不存在了
  4. 如果需要在循環結束後訪問控制變量,必須將控制變量的值保存在另一個變量中
  5. 不要在循環過程中修改控制變量的值
  6. 可使用 break 語句在 for 正常結束前提前結束它


泛型 for


  1. 通過迭代器函數遍歷所有的值
  2. ipairs() 用來遍歷數組
  3. 在每次循環中 i 都會被賦予一個新的索引值,v 會被賦予一個對應於該索引的元素值


<code>for i,v in ipairs(a) do    print(v)end-- 打印 table 中的 key 值for k, in pairs(t) do   print(k) end/<code>


二種 for 類型的共同點


  1. 循環變量都是循環體的局部變量
  2. 不應該對循環變量進行賦值


<code>days = {"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將名稱轉換成它在一週中的位置,索引為字符串,值為對應的位置,方便查找,逆向 tablerevDays = {["Sunday"] = 1, ["Monday"] = 2 ,["Tuesday"] = 3, ["Wednesday"] = 4, ["Thursday"] = 5, ["Friday"] = 6, ["Saturday"] = 7}x = "Tuesday"print(revDays[x]) -- 3 打印 Tuesday 的位置revDays = {}for k,v in pairs(days) do    revDays[v] = kend/<code>


break 與 return


  1. 都用於跳出當前塊
  2. break 用於結束一個循環,只會跳出包含它的內層循環,而不會跳出外層循環
  3. 執行 break 後,會在跳出的外層循環中繼續執行
  4. return 用於函數返回結果或簡單的結束函數的執行
  5. 任何函數的結尾處實際上都有一句隱式的 return
  6. 如果函數沒有值需要返回的話,需要在其結尾處添加 return 語句
  7. break 和 return 只能是一個塊的最後一條語句(應該是程序塊的最後一條語句如:end, else, until 前的一條語句)
  8. 因為 return 或 break 後的語句將無法執行到


<code>local i = 1while a[i] do    if a[i] == v then         break  -- 條件語句塊中的最後一條語句    endi = i + 1end/<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