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戰士、國士鍾南山:值得熟讀成誦的寫作素材

最近很多學友在後臺留言,希望可以整理分享有關防疫戰疫的寫作素材。

整理時事素材這個事情,我們一直是比較謹慎的。畢竟疫情變化這麼快,可能前段時間某個廣為傳播的,現在被證實是錯誤的。

既然大家有這個需要,我們就蒐集整理了一個關於鍾南山院士院士的系列語錄和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畢竟,從17年前的“非典抗疫到今天“新冠”戰疫,鍾南山是一個經歷過時間考驗的真英雄。

與其說把這些當做寫作素材來學習、背誦、運用,不如說從中學習這位院士、戰士、國士的精神。

鍾南山語錄

  • 其實,我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鍾南山傳》開頭
  • 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
  • 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 什麼時候,你把體質鍛鍊和功能鍛鍊看成跟吃飯、工作、睡覺一樣,那麼,你的境界將會達到一個新高度。
  • 體育培養人的三種精神:一是競爭精神;二是團隊精神;三是高效率。把體育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來,是極為可貴的。
  • 人最關鍵的需要一個是呼吸的空氣,一個是吃的食物,一個是喝的水。這些都不安全,什麼幸福感都沒有。
  • 環保問題的解決,不能單純靠政府,這是個全民的問題。
  • 健康是一所學校,人,應該學會關愛自己。
  • 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
  • 什麼是道德標準的核心?簡單一句話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別人。
  • 空氣好了,老百姓會覺得政府了不起。
  • 健康是一顆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會粉碎;工作只是一個皮球,掉下去後還能再彈起來。
  • 若想身心松,三樂在其中: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評價鍾南山

  • 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滿腔責任為國為民,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人民日報微博
  • 鍾南山是一個真實、普通、甚至是平凡的中國醫生。他跟所有有責任感的醫生一樣,幾十年如一日,每週堅持出門診看病人,每週堅持查房,一直到現在76歲了,還是如此。他說,這已經是一個習慣了!——南方日報 
  • 崇拜這樣的個人,難道不比追那些網紅流量明星強得多嗎?鍾老說“不是為了宣揚我自己”,可我們覺得,就該宣揚他這樣的老人,就該引導我們的醫護職業者和廣大青年都來崇拜他、致敬他、向他學習!他不用去理會那些宵小之輩的冷眼、冷顏、冷言。公道自在人心。——網友李幹事
  • 國難思良將!鍾南山不僅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敢醫敢言的道德風骨和學術勇氣更令人景仰!此次,以84歲高齡,以身涉險,掛帥千里出征,讓人無不肅然起敬、為之淚目!——網友景橋
  • 雖說有鍾老,讓人放心!但是另一個角度,一個泱泱大國,不能只有一個鐘老,什麼時候才能出第二個,第三個!因為鍾老再健碩,也終有老去的一天!但無人知病毒什麼時候還會有下一次!——網友珊珊
  • 無事小鮮肉,有事鍾南山。國人的這種德性要改!
  • 疫情風暴中的逆行者;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

鍾南山事蹟

最美逆行,不怕犧牲

他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雖已高壽,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們。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盡頭,也不忘散發餘熱。

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災區,帶領醫護人員,與病毒做抗爭,與死神爭分奪秒,毫不客氣地在他的鐮刀下搶走一個個生命,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拯救重危病人。

他的話猶如定海神針,讓中國成千上萬的人民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

堅持真理,敢說真話

2003年,鍾南山堅持己見,發表不同於其他專家的觀點,最後被採納。

會後,有朋友悄悄問他:“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院士的聲譽。”

鍾南山平靜地說:“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樂觀積極,心態良好

鍾南山院士說:做人要有四“樂”。第一“樂”:知足常樂;第二“樂”:自得其樂;第三“樂”:助人為樂;第四“樂”:苦中求樂。

鍾院士說:“1971年我下鄉搞科研時,在竹料鎮,過年也不能回家。

我就買了點花生、糖,大家在油燈下坐著。我當時就跟大家講,我們現在是這樣,以後會好的,要懂得憧憬美好的未來。”

強身健體,健康第一

其實很早就曝出鍾院士身體素質非常好,2015年時有記者採訪時,鍾院士和記者一起爬步梯上十多層樓,結果到第七層樓時記者就跟不上了,之後記者採訪得知,鍾院士一直都有鍛鍊的習慣。

83歲鍾南山院士“肌肉照”刷爆朋友圈,28歲小夥自愧不如!

說出來可能許多人不會相信,就在最近,鍾院士的健身照在網絡刷屏,引起不少網友轉發。

這是鍾院士的手臂肌肉,你敢相信這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完全吊打28歲小夥!

時評精選

眼下,全國各地都在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當人們從電視、廣播等各新聞媒體中瞭解和掌握基本防控知識時,“鍾南山說動才動”“如何洗手要聽鍾南山”“鍾南山教你正確摘口罩”等等,逐漸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導引。一時間,鍾南山也成為了近期的“偶像級英雄”。在民間還流傳著:“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鎮毒,醫者心仁者心中國心萬眾一心”的勵志對聯等。

他臨危受命,親臨湖北武漢抗擊“疫”情最前線,擔任專家組組長,指導醫治及防護工作。作為國內外呼吸病防控治療領域的翹楚,鍾南山不僅在病理學、流行病學等知識領域學識淵博,貫通中西,甚至連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細節也要親自示範、普及。尤其是當他看到疫情防控難度增加時,他眼含淚花,看到他苦口婆心勸導人們一定要尊重醫學、尊重知識、加強自我隔離時,人們對這個80多歲的耄耋老人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敬意;當看到他四處奔波,在高鐵上勞累到靠著座位靠背熟睡時,很多網友心疼地直呼要他保重身體。正是這樣一個可愛、可敬,對事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老人和無數個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構成了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的“脊樑”。

危難之中顯身手。鍾南山院士帶領他的團隊不辭辛苦、殫精竭慮為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一幕幕,為全國醫療界戰勝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同樣也讓全國人民再次記住了“鍾南山”這個名字。

一個偶像級英雄的誕生,不僅在於他的非凡業績、過人的智慧,還在於他對祖國、對人民健康事業滿腔熱忱、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地付出。這樣的英雄,才是我們的民族引以為豪、不斷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棟樑,才無愧於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鍾南山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中國無數優秀知識分子的形象。相信有一天,當我們最終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鍾南山的形象,以及對於科學知識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對於中國人的責任和擔當精神,必將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新偶像和人生奮鬥目標,會不斷激勵著他們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護佑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寧。

到那時,已做過一次支架手術的鐘南山又該是怎樣的一個心境呢?

84歲的鐘南山,為什麼刷屏?來自:光明日報 作者:孫小婷

84歲,耄耋之年,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不禁讓網友慨嘆:“大國重器,國士無雙。”

照片中,鍾院士坐在嘈雜的餐車一角,他正在趕往武漢的高鐵上,面前擺著文件和電腦。又是行程滿滿的幾天,連軸轉的會議、奔赴疾控中心、上媒體直播,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恐怕年輕人也吃不消。

不少網友說,“聽見這個名字,猶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輕人也要趕快成長,鍾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沒有愧疚?”

的確,照片之所以刷屏,因為它表達出了人們的複雜心情,這裡面既有對這位高齡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對奮戰在一線的全體醫務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傳遞一種相信——在疾病面前對醫學科學研究者的相信,對戰勝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的相信,更是對廣大醫護工作者平安歸來的相信。

鍾南山院士,成為這場對抗肺炎戰役中的一個清晰身影。然而還有很多的醫護工作者,在藍色口罩和厚重的防護服下,被模糊成統一的形象。

人們或許辨別不清他們每一位的模樣,但崇高的醫師職業道德卻閃爍在每一位普通的醫護人員身上。

當醫護人員在發熱病房堅守432個小時夜以繼日,人們能感受到他們身心的疲累。當同濟醫院志願者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申請書,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女醫生寫下現代版“與夫書”時,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他們也是父母、孩子、伴侶,卻選擇在生命危險面前,兌現救死扶傷的諾言,承擔醫者父母的責任。

面臨危險,始見英雄,他們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防護服後凝重的眼神、堅毅的表情,與時鐘爭分奪秒的身影,凌晨時依舊燈火通明的醫院……這一切,讓這場戰役變得不再抽象。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單單是政府部門或者醫務工作者的事情,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休慼相關。

謹遵醫囑,這四個字在此時格外具有分量。

平時熱衷養生、迷信野味滋補的人,要提高警惕,提升科學素養和醫療知識水平,尤其是在春節、春運期間人員流動性大,更不能輕視疫情。

無特殊事項不要去武漢,武漢市民儘量留在武漢,有疑似症狀及時到醫院門診檢測,每個人加強防護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養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習慣,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是在保護他人,保護那些奮戰在生死一線的廣大醫務人員!

媒體專訪

1月28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新華社採訪,明確疫情還是局部大爆發,相信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期間幾度哽咽,眼含淚光。

這一幕讓無數中國人跟著熱淚盈眶。

84歲鍾南山院士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不論是在趕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研究文件的照片,還是證實新冠肺炎“人傳人”現象的發言,亦或是“不去武漢,不出武漢”的建議……

鍾南山的出現,彷彿一劑社會情緒的鎮定劑。在民眾眼裡,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權威。

今天,給孩子講講鍾南山院士的故事吧,希望能從中感受到風骨,汲取到力量。

01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他出生在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兒科專家,在70歲高齡和身體多病、眼睛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編寫了兒科著作《兒科疾病鑑別診斷》,有50多萬字。

母親廖月琴曾擔任廣州腫瘤醫院副院長,是護理學專家。跟著父母在醫院長大的鐘南山,打小耳聞目睹父母對待病人的態度。

他發現,兩人的喜怒哀樂,是跟病人病情的好壞密切關聯的。他們不願意看到的是,經過努力,病人的病情還是沒有得到改善。

“那時就覺得,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鍾南山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02

鍾南山小時候頑皮,將父母給他交學校伙食費的錢偷藏起來,自己買東西吃。一直撒謊瞞著父母,直到事蹟敗露。

他以為父親知道後,一定會打他一頓。可是父親卻沒說太多,只是說:“南山你想一想,這麼做是不是很誠實?”

這樣的質問,比打他一頓感受更深。父親這句話,讓他明白了,什麼叫講老實話,做老實人。

從醫後,有次跟父親一起遇到一個孩子,尿血厲害,他認為應該是結核。

父親問他一句話說:“你怎麼知道她是結核?”一句話問住了他,因為他從來沒想過。尿血可能是膀胱炎,可能是結核,也有可能是炎症。

後來有一次鍾南山獨自看診,因為診斷失誤,對一個女孩錯誤用藥,差點危及生命,回憶起這次錯誤,他說:“診斷錯了,我永遠都忘不了”。

他才明白父親說過的那句:“醫者人命,沒有十足的證據,不可輕下判斷。”

“父親很少說話,但他一般說話都有證據的”,這是鍾南山83歲時對父親的評價。

為了把自己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留給後人,在70高齡和身體多病的情況下,鍾世藩毅然編寫《兒科疾病鑑別診斷》一書。

每天,他總是最早去圖書館,最晚回家,因為兩眼有複視,看東西重影,他就用手捂著一隻眼睛寫,累了就換一隻。

鍾南山心疼父親,勸老人家注意身體,每天少寫一會兒。但鍾世藩不聽勸阻,反而和兒子發脾氣:“不寫我幹什麼?等死麼?”

父親留給鍾南山一句話,他始終記著。

“一個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東西,那他這輩子就算沒白活。”

03

鍾南山的母親對他的成長也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影響。鍾南山一直珍藏著1950年騎自行車的黑白照片:

“當時我看到別的孩子有自行車,非常羨慕。小學六年級時,媽媽對我說,‘你要是小學畢業能考到前5名,我就獎你一輛自行車!’

我說‘真的呀’,媽媽說‘真的’。後來媽媽也沒再提過這件事,但11歲的我記住了媽媽的話。”

“1949年,我在嶺南大學附小(現中山大學附小)讀書,學校因故不舉行畢業考試,但後來,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發了一份成績單,我排在第二名。

我很高興,但也不敢說什麼,因為媽媽是說考試才有自行車的。”

“而且,那一年家裡生活很困難。但是沒想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媽媽還是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

“當時我在日記裡這樣寫道:媽媽實現了她的諾言,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我是多麼高興啊!”

“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隻要你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媽媽教給我的。我現在對我的孩子、對我的研究生也是這樣,要麼不答應,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鍾南山至今定期給年輕醫學院學生上大課,他說,你們是90後,我是80後,我們差不多。)

04

2003年被鍾南山稱為“特殊的一年”:遇到很多未知的課題,無章可循,自己一天要做出幾天的工作,包括治療的問題、學術上的問題,還要制訂國家規劃。

而引發這一“特殊”性質的就是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發,此時,鍾南山已經67歲。

2002年底“非典”病例最早在廣州出現,一時間,“非典”病毒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廣州往外擴散。

2003年4月13日,北京召開了關於SARS的新聞發佈會,鍾南山被要求參加。

當記者問到“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時,鍾南山忍不住了,他對媒體說:“現在病原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連醫護人員的防護都還沒有到位。”

頓時場面譁然。“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點點向公眾揭開。混亂和恐懼之中,人們記住了鍾南山的名字。

也因為SARS,鍾南山在公共領域範圍內更廣泛地被人熟知。在最恐慌的時候,他的一句話,給了人定心的力量。

“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這裡來。”

在抗擊非典最嚴峻時刻,連續工作30幾個小時之後,已過花甲之年的鐘南山病倒了。

發燒等症狀和當時非典的症狀極為相似。但他自己觀察體會,覺得自己得的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離在家。

幾天後,症狀消失,他立刻回到醫院,繼續投入戰鬥。他的堅持,讓廣東成為世界範圍內對SARS治療成績最好的地區之一。

05

“非典”之後,鍾南山連續擔任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他敢說真話的風格一直沒有變。

這一特質,讓他在“兩會”上變成媒體追逐的對象,對於記者提出的問題,他都會給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言論幾乎都會引發廣泛的討論。

2013年全國“兩會”上,他說“霧霾與肺癌有極大的關係”。

2015年,他又痛批一些公立醫院的醫生不講醫德、違規使用心臟支架創收的行為,他舉例說:“廣東某醫院的一個心臟導管大夫為病人做冠狀動脈照影,本來問題不大,但是最後給放了5個支架。”

“我自己有一種感覺,好像專門喜歡跟誰較勁,老覺得不管走到哪兒,自己都不太受歡迎。”

鍾南山說他一直記得中學時代一位老師曾對他說過:

“人不應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的事,與自己的抱負比也會變得很小。”

“非典”之後,鍾南山說自己講話其實更謹慎了。

“那些我認為很有把握的話,講出來,通過媒體能夠讓有關人員特別是病者知道的話,是有很大好處的。我還是推崇這個,因為人最可貴的是講心裡話,心裡話不一定都是對的,你拿出來批判也沒關係,但是能夠啟發大家思考就達到目的了,就很好。”

06

所謂醫者,妙手仁心。這世上缺迴天的妙手,更缺無畏的仁心。鍾南山二者兼具,所以,舉國敬仰。

有網友說,媽媽本來有點為疫情恐慌,但在電視裡看到鍾南山,就跟她爸說:看到鍾南山,我心裡就踏實了。

她爸說:我也是。

老百姓不會太多溢美之詞,這句“看到你,我心裡就踏實”,就是最大的讚美和信任。

而鍾先生,也配得上這讚美,這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