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時間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

理查德·林克萊特在《少年時代》觀影見面活動中談及影片時如此表示。在此之前,這位美國影壇獨立電影的代表人物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用每一個夏天的幾周時間,在德克薩斯召集那些每一年容貌都不同的演員拍攝影片。

創作團隊的持之以恆讓攝影機固定了每一位演員時間流逝的痕跡,讓“成長”濃縮在兩個半小時中。


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在電影普遍追求短平快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林克萊特的孜孜不倦讓他像個異類般的隱士:從早期在影片中肆無忌憚表露藝術理想和美學觀點、到將近二十年時間裡完成讓愛情片雋永且常情的“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再到用十二年的耐心去拍攝《少年時代》,林克萊特用自己另類般的成長守護著獨立電影最後的榮光。

獨立電影的概念最早是通過新穎的製作模式進入電影工業的,它的別具一格在於在主流商業模式的電影之外,開闢了一條蹊蹺之路,讓好萊塢工業體系之外的電影人有了展現才華的實踐之路,更可以擺脫“牆內”限制自由地表達藝術和思維。

這種帶“非商業性”的特點讓一大批電影人通過獨立電影的發聲成長起來,當然,也給電影開闢了新的領域和帶來新鮮養份。

1969年,丹尼斯·霍珀在沒有完整劇本和專業攝製組的情況下,請了一幫嬉皮士拍出《逍遙騎士》,在成為公路片標杆之作的同時,也帶動獨立電影攀上第一個巔峰並風靡美國整個七十年代。

三十年後,《女巫布萊爾》的出現完全改變了獨立電影的定位和走向。其利用剛興起的互聯網,將影片內容與現實掛鉤,通過不明真相的人們進行病毒式傳播,最終,全球票房竟然達到恐怖的2.5億。


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女巫布萊爾》海報


逐利者們看到了獨立電影的“以小博大”性,對他們來說,獨立電影的內容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營銷讓“廉價”賺大錢。從此,獨立電影形成“創作者希望通過其進入牆內、製片方希望大撈一筆”的雙向通道。

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逐漸與其“立身之本”背道而馳,同樣帶來的是,你再難用明確的定義或概念去界限它。

好萊塢目前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但凡“大廠之外”,都屬於獨立電影。

“好萊塢歷史上最大的獨立製作”,2003年,美國IEG電影公司總裁在《綜藝》文章中如此評價他們正在製作的《飛行家》,末尾,還附上一句“除非你把《指環王》三部曲也考慮進來”。不幸的是,就在2002年,電影雜誌《國際銀幕》把《指環王:魔戒現身》評為“有史以來最賺錢的獨立電影”。

矛盾中他們也有共同的思維:好萊塢“六大”(後福斯被迪士尼收購,變為“五大”)出品外的影片,就是獨立電影。

這一界定看似清晰明瞭實則不然,比如,當時的好萊塢“六大”旗下都有一大堆類似新線、索尼經典、帝門、米拉麥克斯的子公司,按照標準,它們出品的影片屬於獨立電影,但這些子公司僅僅是有一定的自主權,基本上還是受母公司掌控,差別只在於成本策略,如此,既然公司不獨立,談何電影獨立?

2002年,《綜藝》把米拉麥克斯稱為“迷你版大廠”,因為它在當年製作了高成本的《紐約黑幫》-在此之前,其一直跟獨立電影聯繫在一起,出品的獨立電影包括《落水狗》、《離魂異客》等。2004年,隨著指環王三部曲的落幕而高光的新線電影公司,又一次在《綜藝》上享受了一把米拉麥克斯式的待遇-成為“半獨立公司”。

所以,“廠”大不大很模糊,今天你是小廠,你的片是獨立電影,明天升格為大廠,你的片就跟獨立電影不沾邊了,跟何況,大廠都有被收購的時候。這個標準再往裡看,好像還從商業性上歧視了獨立電影一把。

好萊塢還有一些拔尖的電影人成立的製作公司。比如,喬治·盧卡斯的盧卡斯影業、斯皮爾伯格的安培林娛樂、卡梅隆有光風暴娛樂。表面上,它們完全獨立於“大廠”外,但,它們電影的發行卻大部分交給大廠。


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安培林娛樂


這就回到了前面《女巫布萊爾》導致的“雙向通道”問題,在“雙向通道”內,這些頂尖電影人成立的“獨立製作公司”跟大廠何止是影片發行的關係:光風暴娛樂製作《泰坦尼克號》時,投資的大頭來自派拉蒙和福斯;斯皮爾伯格在自己製作影片的同時,還不忘“兼職”大廠的影片,比如環球的《侏羅紀公園》。

你已經很難分辨他們成立獨立的製作公司是為了更大的商業利益,還是更大的話語權,但這些都不重要,因為當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和卡梅隆的名字出現時,人們根本就不會把他們與獨立電影或獨立電影人聯繫在一起。

何止他們三個,好萊塢一些被冠於獨立名號的導演也跟大廠糾纏不清:黑人電影的領軍人之一斯派克•李與環球、哥倫比亞、迪士尼都有合作;執導被《電影評論》評選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月亮升起之王國》的韋斯•安德森,其眾多影片背後都有迪士尼的支持。

那麼,他們的獨立到底算不算“獨立?

無論怎麼看,現今的好萊塢電影,已經很難不跟大廠扯上關係,大廠的“牆”早已經將觸角抵達美國電影的每一處,用大廠標準劃分獨立電影,看似簡單,實則粗暴。

那我們能否回到電影本身去劃分?

前面提到的獨立電影“立身之本”,因為擺脫了商業思維,獨立電影人除了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性外,在敘事上也不受商業電影條條框框的約束。比如《低俗小說》的環形敘事,給觀眾的感覺就是“咦,怎麼跟我長期看的好萊塢影片不一樣?”;諾蘭《記憶碎片》更是將非線性敘事發揮到極致;理查德·林克萊特更甚,把大街上一些人的散漫行走就拍成了《都市狼人》......


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諾蘭


跟這些獨立電影先比,主流電影的敘事風格就太套路了,當然,套路也代表著成熟,從上世紀初開始,好萊塢主流電影就建立了一整套電影敘事公式:內容上,要因果邏輯,故事從受目標驅動,歷經挫折,再到完成目標等等,甚至,連視覺和剪輯都有相應的統一風格和規範。

然而,似乎獨立電影人和大廠雙方都在模糊界限。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人想通過獨立電影躋身主流,在這種思維下,他們所謂的獨立電影喪失了別具一格性,而更多的是往主流電影身上靠。而且,前面提到的隨著大廠的牆越來越廣,“新”電影人很難不受其影響,畢竟,不是每個獨立電影人起初都是昆汀•塔倫蒂諾或諾蘭。

另一邊,好萊塢主流電影越來越走向系列化、續集化和大IP化,比如漫威宇宙、DC宇宙、黑暗宇宙等,這些系列更偏向於特效,而非劇情,在此情況下能大賣邏輯性也就越來越不重要,也就是說,商業利益驅動下,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敘事風格已經框不住它們。


因此,區分好萊塢獨立電影得看你用什麼前提,一概而論不了。

事實上,怎麼去區分獨立電影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還有像林克萊特這種樸實無華的“長情”獨立電影人:能夠將自己對電影的熱誠和對生活的熱愛飽滿地注入到電影中,醉心於電影這項“雕刻時光”的藝術,讓觀眾感同深受。

這,就是獨立電影的氣質。


由清流到濁流,沾上“銅臭味”的好萊塢獨立電影漸漸模糊了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