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很多人點贊這部電影,是因為它真實的“喪”,對此,我要表示一下反骨。電影男主李雖然歷經生活的折磨,有過那麼一段沉溺墮落的時期。但隨著他重返家鄉,一切也變得開始明朗起來。尤其在電影結束時叔侄倆一起垂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整個電影喪的格調煙消雲散。在我看來,治癒與安撫悲傷之人,勉勵與擁抱缺憾的人生,才是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內核。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曾感動過很多人,包括“久經沙場、歷經風霜”的比爾·蓋茨。對於這部電影,比爾·蓋茨曾表示“看完後哭了好一陣子”;妮可·基德曼也曾因劇中的男主哭得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確是一部能直達人心,讓人屢次落淚的電影。電影憑藉內斂而節制的藝術表達,給人一種隱而不發的心疼感。但這部電影並沒有使人因生而絕望而是一種溫暖的擁抱,安撫著觀者——有人懂你的痛苦,無論那痛苦是大是小。

看完這部電影,你的確會泣不成聲,但這之後,你會更加願意擁抱此刻的生活。若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那便是:

哀而不傷,可以善而處之。

《海邊的曼徹斯特》講述了一名頹廢壓抑的修理工李(卡西·阿弗萊克飾)在哥哥去世之後,被迫成為侄子的監護人,照顧侄子的故事。而這個過程也是李的一段生命逆轉之旅。電影以冬天為起點,以溫和的春天為結束,如同人的心境。該片獲得2016

美國電影協會十佳電影豆瓣評分8.6分,並逐年上漲

本文將從以下四個維度,從正面解讀它的價值與哲思,並結合電影分享我從電影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 第一視角雙線敘事:純視聽情境、觸景生情式閃回手法,交代男主命運的多舛,引入生命的必修課——離別
  • 物象隱喻:回不去的家鄉、燒燬的房子,關聯現實生活中平凡英雄的破繭之路
  • 角色選定:現實“女版李”的完美出演,增強了電影的共情力,將導演的思想內核予以更好的詮釋
  • 現實思考:“喪”的背後其實是對生命價值的積極性思考,基於以上分析,談一下我從電影中得到的新感悟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01、第一視角雙線敘事:純視聽情境、觸景生情式閃回手法,交代男主命運的多舛,引入生命的必修課——離別

《海邊的曼徹斯特》以中年大叔李的視角為第一視角,採用閃回的手法、雙線敘事結構。讓過去與現實交替,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中,將一箇中年大叔的種種不幸際遇徐徐展開。

1、以男主李的視角,閃回敘事嬗變,交代男主殤至愛離別

閃回是內容提要常用的技法,影視中的閃回連接當下與過往。閃回的時間一般比較短促,常常是幾個鏡頭一閃而過。電影中常用閃回來表現人物精神活動、心理狀態和情感起伏。

觸景生情式閃回,是這部電影中主要的閃回手法。李對三個孩子和愛妻的懷念,便是通過這種閃回來完成的。比如:

李去接侄子時,見到自己原來生活的地方,閃回到曾經擁有過的幸福家庭——三個可愛的女兒,他寵溺過的妻子。可是,這一切都已消失不再。一切皆因李忘記關壁爐的防火屏,使三個孩子不幸葬身火海,其中最小的孩子,也不過幾個月大。李的妻子因此恨他,和他離了婚。

電影通過這段閃回,交代了李自暴自棄、沉溺悲傷的原因。李因一次過失,他的人生就此被改寫。火災後,警察沒有定李的罪,李嘗試過自殺,但未遂。李將自己放入了漫長的自我懲罰中。他無法面對曼徹斯特的一切,火災後,便遠離家鄉,在另一個小城裡延續生命。

失去一切的李,像被生活徹底打敗的落湯雞,他苟且活著。那一刻,他不再接受外界的任何安撫,拒絕一切社交,陽光也再照不進他的世界。此刻的李,就像初遭生活暴風雨侵襲時的我們,毫無抵抗力,也失去了生命力。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2、倚重於敘事,以純視聽情境刻畫李的感知失效、活得如同行屍走肉

李在火災之後,對生活再難以做出正常的感知反應。影片中,李對生活感知的失效是通過簡單的幾個事件來完成。比如:

  • 李在工作中對客戶投訴的無視
  • 對上司要求的對抗與無所謂
  • 對酒吧搭訕女人的冷漠

電影從頭至尾,以簡為原則,直奔主題。對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緊緊圍繞李的過去與現在的變化展開。無關信息幾乎未涉及,即使影片中有人問李的家庭,也以李的沉默來代替。種種片段拼合,完成了一個完全迷失在過往的悲傷中、自我丟失的李。

《海邊的曼徹斯特》通過鏡頭的簡化、事件的簡化、人物語言的簡化,高度表現人物精神面貌、心理狀態。在增強人物立體感、真實感的同時,又給觀者留下了大片想象空間,讓人更有代入感。

這個感知失效、看起來有些頹廢的中年人,卻頹廢的令人心酸。他背後的故事,沒人懂,因為他從來不願分享。李失去的不只是一個完整的家,也失去了他的內在平安,失去了軀體上的幸福與快樂。對生活、對整個世界,他都失去了知覺。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3、再歷生離與死別,李舊地重遊,悲傷仍在,但也多了一重自我和解

李離開家鄉後多年後,一次剷雪時,他接到了哥哥去世的電話。哥哥離世,讓李有些震驚,也讓他措手不及,他不得不再次回到那個傷心地曼徹斯特。影片至此,導演藉助親人病逝這一強大的理由,給李的轉變提供了契機。

兄弟二人多年不見,再見面已經是天人之隔。李輕輕地擁抱了哥哥的屍體,並沒有痛哭。他看起來平靜如常,此刻的李已經成為了屢經歲月蹉跎的“老人”。

起初看到李不幸的遭遇時,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期待過李能通過一系列事件來自救。可細想來,或許導演正是藉助這樣一種形式直白的告訴我們,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經歷歲月,外表總會有一些傷疤,但並不會因此影響你擁有參天的茂盛。李正是現實中每個人人生的至暗時刻的形象化隱喻。

走向成熟、強大、堅強的路,總會經歷那麼一段無人理解,無人安撫,自我懷疑,甚至自我迷失的階段,然而熬過去,便是你的英雄時刻。

那些負重的傷疤,或許時隔多年還會疼,但它也曾在你的人生中彌足珍貴過。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02、物象隱喻:回不去的家鄉、燒燬的房子,關聯現實生活中平凡英雄的破繭之路

《海邊的曼徹斯特》憑藉細膩的表達、強烈的情感共鳴,以及痛而不傷的格調,呈現了李這一普通人在平凡而真實的生活中的遺憾與掙扎。平凡的李,一如平凡中從不自我放棄的我們。

①回不去的曼徹斯特,寓意了普通人心中那段無法訴說的過去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個可以陽光撩人,也可以凍透靈魂的地方。這裡大海環繞,藍色憂鬱的主題色調襯托出人物憂傷的情緒。平靜的曼徹斯特,也寓意了更多人的過往。

  • 對侄子來說,曼徹斯特記載了逝去的母愛與永別的父愛
  • 對前妻蘭迪來說,曼徹斯特奪去了她三個可愛的孩子和愛她的丈夫

影片中還有很多平凡人,他們各自帶著自己和曼徹斯特的故事,生活在這座小城中。每個人都有那麼一段別人無法共情的過去,或悲傷或歡樂,只能獨自品味,也正因這段過往,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海邊的曼徹斯特,又何嘗不是普通人心中的“曼徹斯特”?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並非人人都有過李一樣的悲慘遭遇,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留下過一些難以釋懷的悲傷。

這個“悲傷的曼徹斯特”裡可能記載了至親的離世、摯愛的離開、友情的背叛、人生的大起大落……

我想,在人生至暗時刻,用沉默隱藏自己的半生的風雨,或遠離傷心之地“隱姓埋名”地生活,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吧。在我看來,用沉默代替消極抱怨,以積極的心不斷地嘗試做好內在的自我修整,在沒有力量面對之前,這樣的選擇也未嘗不可。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②那座燒燬的房子,寓意了平凡人破繭重生前的破碎

火災前,李擁有一切,大火吞沒他的房子的那一刻,他的一切也都灰飛煙滅了。火災後,李從沉默、暴躁、隱忍不發,到主動開口承認自己承受的傷痛,李一言一行中也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著改變。

李和蘭迪的偶遇,蘭迪泣不成聲,原來始終沒有走出那個房子的是蘭迪。然而這一幕的李卻選擇了離開,他主動選擇不再接受來自過去的折磨。雖然迴避之後,他再次藉助打架緩解內心的壓抑,可是在這之後,李也變了。李和侄子將哥哥的屍體下葬後,叔侄倆在回來的路上,玩起了丟球遊戲。

影片至此,導演將李的傷疤層層揭開,又慢慢縫上。雖然痛苦,但並非不能忍受。如此看來,那座燒燬的房子,如同李的殘繭,或許對過往說原諒真的很艱難,但一切終究是過去了。

未歷風雨之前,我們都曾像李一樣活在無憂中,認為生活就是歲月靜好。但事實卻是,我們一路成熟,經歷的風雨越多,就愈加明白有風有雨、磕磕絆絆才是真正的生活。一個人破繭重生,未必總會伴隨著驚天動地的事蹟,但需要有足夠的勇氣,甚至自我犧牲。熬過去就是勝利;熬不過,也不必勉強。

身上有些傷治不好的時候,那就負傷前行吧。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03、角色選定:現實“女版李”的完美出演,增強了電影的共情力,將導演的思想內核予以更好的詮釋

《海邊的曼徹斯特》男主卡西·阿弗萊克包攬了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在內各大獎項的影帝拿到手軟。而影片中的女配角——飾演妻子蘭迪的米歇爾·威廉姆斯,也憑藉在本片中的精彩的表演有幸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女配角。

現實中的她是一位備受關注的單身母親。米歇爾·威廉姆斯丈夫希斯·萊傑因拍攝李安的電影《斷背山》相識,初結婚時,兩人濃情蜜意羨煞旁人。幾年後米歇爾生下女兒瑪蒂爾達,次年兩夫妻因《斷背山》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夫妻二人滿面春風,人生正得意。

但沒過幾年,希斯·萊傑離世,在這之前米歇爾與之分手了。有知情人說,分手原因是因萊傑對藥物依賴嚴重,米歇爾無法忍受帶著女兒離開了。妻子和女兒的離開,使希斯·萊傑深受打擊,一家人從此天人永隔了。

米歇爾也曾像電影中的李一樣,沉溺悲傷,愧疚、自責,她對希斯·萊傑的離世始終無法釋懷。她感覺“自己如同將傷口暴露在空氣中的行屍走肉一樣”,一度自認有愧於丈夫。但米歇爾並沒有就此墮落,她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彌補過往的遺憾。

影片中,蘭迪看著失魂落魄的李,哭的很心碎。當她伸手想要擁抱卻不能擁抱眼前人時,那一刻令人瞬間淚目。蘭迪說:“我愛你。”可是她最愛的人沒等她說完便走開了。這欲愛不能的一幕,令人不禁聯想到現實中米歇爾和她永別的丈夫。

《海邊的曼徹斯特》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之後,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在採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們如何在巨大的悲傷中生存下來,一直是一個謎題……失去愛的人無疑是痛苦的,但也正是愛,讓你度過這樣的痛苦。

米歇爾·威廉姆斯和李的經歷,也正說明了這一點。他們在各自的人生中有所得失,但他們的新生也因為家人的愛。他們愧對過愛的人,也因為有家人的愛而堅強的度過了那段艱難時光。我想,這便是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內核吧。

可以說,米歇爾·威廉姆斯的演出為這部電影注入了靈魂,使電影的共情力,瞬間衝上頂峰,兩人相遇的情節也成為了這部電影中的一大淚點。米歇爾·威廉姆斯將痛失丈夫和愛子的蘭迪演活了。《海邊的曼徹斯特》因她的參與,增強了這部劇的感染力,也使導演的對電影所寄予的思想內核得以更好的補充和詮釋。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04、現實思考:“喪”的背後其實是對生命價值的積極性思考,基於以上分析,談一下我從電影中得到的感悟

雖然無法療愈的悲傷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我也曾同情過李的不幸與遭遇,甚至一度為他泣不成聲。然而,電影之後,那種強烈的治癒感也湧上心頭,這使我對生活也有了一點感悟。

<strong>無法完全,才是人生常態,人生80%的不幸來自於我們拒絕反抗

影片中,除了李經歷悲傷,李的妻子、侄子、哥哥又何嘗沒有呢?

  • 李的哥哥承受著雙重不幸:身體不適也暴露了他婚姻的不幸,妻子丟下幼小的孩子揚長而去,而哥哥不但要照顧自己的家庭,還要時刻牽掛著波士頓失去一切的弟弟;
  • 李的前妻蘭迪承受著失子的心碎和良心的譴責:蘭迪選擇了改嫁,但她心裡的那場大火從來就沒有熄滅過,失子之痛之外,以及她對李的愧疚,也讓蘭迪多年備受煎熬。
  • 李的侄子承受著雙親俱失的痛苦:侄子從小被母親拋棄,如今年僅16歲又被父親離棄,唯一擁有監護權的叔叔,又一度推諉。

這三個人,他們的人生又何談完美?然而,他們卻選擇了在曼徹斯特繼續生活。是他們不夠不幸嗎?我看未必,悲傷、痛苦這類事,從來無法以輕重、大小來談資論輩。在你看來極小的事,或許在別人哪裡足以使天崩、使地裂。

仔細去看每個成年人的人生就會發現,沒有誰的過去值得仔細推敲。因為這才是生活的本相,它一向無法完全。真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選擇了勇敢前行。要知道,人生80%的不幸來自於個體的消極逃避。

失去,必然會經歷一場洗禮,但悲傷過後,積極的面對生命中的一切才是真實的生活。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情,正因為我們知道,唯有接納才能更好的前行;唯有原諒才是對過去的尊重。沉浸其中,只會帶來更多的錯過、更多的愧對。

如此看來,那些經歷創傷,負傷前行,依然不放棄積極生活的人,才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也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更多人看到了希望。若暴風雨後,每個人都像曾經的李一樣將憤怒宣洩在無辜的人身上,對整個世界冷言冷語,這個世界又會怎樣?

張愛玲曾說: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還好,我們是袍子的主人,我們擁有趕走蝨子,修補外袍的能力。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看完《海邊的曼徹斯特》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深以為然。

只有真正歷經風雨的人才會真正明白,人生就是一部《西遊記》,一路上或許會有九九八十一難,妖怪無數,但終究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在我看來,每個生命的覺醒,都是為了整體的美好,而非因為部分的缺失而夭折。每個人都有默默舔舐傷口的日子,而每個人的未來又像曼徹斯特的大海那樣,蔚藍深邃且包容一切過往。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擊中比爾·蓋茨淚點的電影其魅力何在?



總結一下:

《海邊的曼徹斯特》以沉穩的敘事和近乎白描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經歷人生悲痛後的緩慢改變。這是一部妥妥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它簡單、自然,一如每個人的生活。

有人說:願每個人看不懂它的悲歡。

而我要說:惟願每個人看懂它的悲歡,再歸來,依然能以赤子之心,擁抱你當下寶貴的一切。


END!

作者簡介:子優,緯度知行派特邀寫手,左手抱娃,右手碼字的寶媽一枚。本文為作者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