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今年奧斯卡提名的9部最佳影片,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最終大獲全勝,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劇本四個最具分量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9部提名影片中,《寄生蟲》和《婚姻故事》是唯二的現實主義現代劇,其他全部屬於關乎歷史的年代劇。只不過,《寄生蟲》是一出有關貧富差距和階層矛盾的社會寓言,而《婚姻故事》片如其名,聚焦的是家庭與婚姻這種社會最小單元和關係的小格局故事。

《婚姻故事》的導演諾亞·鮑姆巴赫遠不如其他提名影片的導演名氣大,但才華同樣出眾。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出身於布魯克林的文藝知識分子家庭的他,26歲便拍出了導演處女作《瘋狂十二年華》。之後做編劇和導演,都有不少佳作。編劇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水中生活》尤為知名,導演作品也有《弗蘭西絲·哈》《魷魚和鯨》這樣的高分文藝片。他與本屆奧斯卡另一提名最佳影片《小婦人》導演格蕾塔·葛韋格還在《弗蘭西絲·哈》和《美國情人》有過兩次合作。

從他的代表作可以看出,他所擅長的正是有關人與人、人與家庭、現實與理想間微妙複雜情感的現實題材。2005年《魷魚與鯨》、2007年的《婚禮上的瑪戈特》、2014年的《年輕時候》不約而同地都探討了婚姻主題。

《婚姻故事》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瑞典大師英格瑪·伯格曼1973年導演的經典之作《婚姻生活》,一部將婚姻關係講得透徹無比的長達3個多小時的電視電影。

雖然《婚姻故事》還達不到大師級水準,但基於幾十年來婚姻本質並未改變,加上導演諾亞細膩冷靜的觀察與創作,都讓這部電影擁有足夠的力量觸動人心。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中立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帶來最真實的鏡頭語言

電影從兩位主角妮可(斯嘉麗·約翰遜 飾)和查理(亞當·德賴弗 飾)依次讀“如何愛上對方”的信中開始。

這段交叉蒙太奇,從兩個主人公不同的視角以獨白的方式闡述著相識相愛的過往。這幾乎是全片唯一一處超現實的畫面,其中透著的淡淡浪漫與甜蜜,也在鏡頭回歸到現實後戛然而止。

之後的整個故事,都是在極為剋制冷靜的鏡頭中呈現。它沒有刻意渲染兩人之間的矛盾,把離婚描述成水火不容的撕逼大戰,相反十年夫妻形成的默契、溫情這些細節也都客觀地展現。

畫面的色調清冷樸素,生活化的對白細碎日常,影片無處不在地顯現出它貼近現實生活的一面。在這樣的鏡頭語言下,每一個觀眾都像是中立冷靜的旁觀者,去看待這樣一個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離婚故事。

電影的敘事並沒有偏袒離婚的哪一方,無論是感受到失去人生方向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妮可,還是從不以為然到一步步陷入離婚旋渦瀕臨崩潰的查理,導演

用雙線敘事的方式和足夠的時長表達了他們各自所面對的困惑與不解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前半段是妮可的視角,她離婚的原因和在婚姻中的真實感受在與女律師諾拉第一次會談中,得到全面的袒露。妮可由一個有著表演天賦的好萊塢小演員,婚後在與丈夫先鋒戲劇導演查理的生活和事業主導下,不斷妥協,一點點失去自我,成為婚姻中處於弱勢的一方。

這時觀眾很容易與妮可產生共鳴,這樣的遭遇尤其是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與處境十分真實。

當妮可把律師函交給查理,敘事的主要視角也轉到他身上。查理在這場角逐中,從最開始的坦然不以為意,以及在婚姻中一直佔據主導的一方,開始變得被動。在法律面前,他不得不輾轉奔波於紐約和洛杉磯兩地,疲於奔命,忙於應付,焦頭爛額。他心中原本婚姻的面目、妻子的看法、兒子的態度都顛覆了他既往認知,從自以為的幸福家庭突然要變得一無所有,那種錯愕不解、無力和失去感同樣能讓觀眾同情。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畫面構圖中兩人的空間關係,則有意的告訴觀眾他們已經產生的距離與隔閡。無論是地鐵、法庭還是空蕩蕩的公寓,妮可和查理經常處於畫面的兩端。而那些面部的特寫,更多是情緒的放大。

同時,這出離婚戲並沒有演變成狗血與撕逼。兩人反而幾乎很少正面衝突和爭吵,每一次面對面都有著最起碼的尊重和體面。

妮可為查理的獲獎發自內心高興,律師調解時熟諳查理口味為他點菜,查理為妮可修理大門,妮可為查理理髮,以及影片結尾妮可為查理繫鞋帶。

這些細節帶來的是真實的傷感。十年夫妻,為人父母,對彼此的熟悉和形成的親情早已融入生活的點滴和習慣中。當最後法庭的對峙和公寓的名場面對手戲,形成影片的高潮時,就更顯得令人唏噓。

這樣公平而客觀的敘事手法充分展現了婚姻和人性的複雜,讓男女雙方都沒有非黑即白的簡單對立。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人物設定去標籤化和臉譜化,演員表演錦上添花

妮可和查理這兩個主人公無疑是這個離婚故事中的核心。導演對這兩個人物的設定並沒有通常電影中因性別產生的刻板印象,前文提到的中立、真實視角同樣在角色身上體現。

妮可和查理的職業設定來源於導演自己熟悉的演藝圈。妮可曾是好萊塢小有名氣的性喜劇裡一脫成名的明星,查理則是紐約先鋒戲劇的導演。

關於兩人的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在電影開場時讀信段落就有了開門見山的交待。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妮可和查理的個性和習慣中並沒有明顯的性別界限

比如擅長做家務、井井有條、看電影愛流淚的是查理,爭強好勝、勇敢、富有感染力、會開瓶蓋的卻是妮可。當然,更會陪孩子玩的,不斷妥協的還是妮可,更自私的、大男子主義的仍是查理。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面對離婚的變故,兩人的反應同樣真實。妮可從猶疑到堅決,查理從淡定到慌亂,彼此之間或默契或刻意的客套、尊重與溫情,針鋒相對快要撕破臉皮時的攻訐、憤怒與崩潰。

妮可會不理會查理為兒子精心準備的萬聖節服裝,查理也從未在意過妮可的髮型與髮色。查理會一夜情出軌,妮可也會報復性地來一出手指性愛。

導演不偏不倚,不去隱藏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不去評判他們的動機與行為。他告訴我們的是,妮可和查理就是無數處在離婚旋渦中的男男女女,我們不能簡單地去說誰對誰錯,誰是渣男渣女,立場和出發點的不同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反倒在主要配角兩位律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鮮明的特點。

勞拉·鄧恩飾演的女律師諾拉個人魅力十足,有著極強的女性主義色彩;而查理請的兩位男律師則個性觀點迥異,一個務實溫和冷靜,一個激進不擇手段。他們身上的共同特點,就是律師的職業特點。

《婚姻故事》人物的鮮活,給了演員們施展個人演技才華的空間。在奧斯卡的男主角、女主角和女配角中都獲得提名,勞拉·鄧恩更是一舉捧得最佳女配角小金人。

兩位主演斯嘉麗·約翰遜和亞當·德賴弗貢獻的表演堪稱現象級,尤其是在公寓中那段足以載入影史史冊的10分鐘對戰名場面對手戲

兩人從一開始的冷靜和客套,逐步敞開心扉,到言語升級,從互相指責演變到攻擊詛咒,矛盾終於激化到頂點,情緒雙雙失控,查理崩潰大哭,妮可黯然神傷。最後兩人又相擁道歉,這一幕道出無數心酸無奈。

“寡姐”的表情細膩逼真,轉換自然生動,逐漸泛紅的雙眼詮釋出了不解、憤怒、心碎;“司機”因猙獰和憤怒漲得通紅的臉龐,劇烈的肢體動作演繹出了固執、傲慢到暴怒、崩潰。查理在房間裡打轉,妮可則步步緊逼,也把這時雙方處境中的權利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除了這段名場面,寡姐兩次流淚的戲自然流暢讓人驚歎,一次是與查理排練完回家後幾句寒暄道完晚安,妮可一轉身眼淚瞬間就下來;一次是在妮可母親家一家三口躺在一起查理給兒子講故事,妮可的眼淚順著眼角默默流出。

“司機”在後面一段與木訥觀察員的對手戲一樣精彩

,侷促、謹慎、窘迫,還不小心誤傷自己,倒在地上在兒子面前掩飾自己的尷尬,都把查理的努力與無力表現的極為細膩。

只可惜,他們遇到了《小丑》的華金·菲尼克斯和《朱迪》的蕾妮·齊薇格更加毫無爭議的表演,與奧斯卡小金人失之交臂。

勞拉·鄧恩的戲份並不多,但極具女性主義的獨白、律師身份的傲嬌、對妮可說不上是真誠還是虛偽的同情和教導,都讓她的奧斯卡小金人足夠有說服力。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對婚姻本質的探討,背後是人性的剖析

這樣一部以離婚為題材的電影,其對離婚過程的現實白描,由此反映出來的婚姻本質問題自然能引發人的思考和共鳴。

妮可和查理是如何從一見鍾情,共結連理,生子育兒,到十年之癢,矛盾重重,不可調和?這或許是每對處於婚姻危機中的家庭都會在爭吵後迷惑不解的。

妮可和查理的這一過程,一點都不新鮮:溝通不順帶來的誤解,一方強勢帶來的妥協,價值觀的不同,婚內的出軌,這些在現實中再常見不過。

電影並非與愛情無關,開場的讀信滿是浪漫,直到結局都似乎告訴人們,妮可和查理的感情依然存在。只不過,這份感情早已超脫愛情本身,更多是親情的聯繫與流露。

這似乎是很多人認同的愛情的結局——婚後轉變為有後代血脈相連的親情。但親情再深,婚姻的牢固程度依然脆弱不堪。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婚姻的本質只有在離婚時才會顯現,那就是對於後代的撫養和財產的分配。

婚姻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體現,其實是一種夫妻之間的契約關係:承諾共同撫養後代,並因此需要共同支配財產。財產的獲取則需要夫妻雙方工作勞動去實現,而這就與各自在家庭分工有關。顯然,女方的生理特性在生養後代方面付出的成本無疑更多,這也是為什麼婚姻法在子女撫養和財產分配上要更照顧女方。

現代社會女性更獨立的意識和經濟能力,使得她們在婚姻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如果婚姻中女性對自我價值有更強的追求而無法獲得伴侶的理解和支持,這份契約關係就會受到挑戰。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妮可和查理的離婚訴求,正體現了這一點。妮可不滿足於做查理的附庸,失去自己的價值實現可能和人生方向。查理的掙扎則來自對失去兒子監護權的恐懼不捨。查理獎金和妮可片酬的爭奪也是焦點之一。

影片很自然引入律師角色,把婚姻的這個本質更加鮮明的體現出來。兩位律師極盡“煽風點火”之能事,把夫妻間的點滴行為甚至隱私無限放大,攻擊對方,為的就是幫助當事人在子女撫養權和財產的分配上佔得先機和優勢。

就像片中律師所言,刑事官司的律師是尋找“壞人身上最好的一面”,離婚官司的律師就是尋找“好人身上最壞的一面”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這樣的做法看似殘忍不堪,對雙方傷害極大,但在對離婚後各自權利義務的裁定上卻是最體面的方式。

背後正是源於人性的複雜。妮可與查理之所以會離婚,權力的不對等帶來的衝突和矛盾是源頭之一。而這幾乎是所有感情中都存在的現實:總有一方處於弱勢,不斷妥協;另一方佔據主導,處於權力天平更高的一端。

妮可認為查理過於自私,甚至對這種自私毫無自覺。可妮可就絕對的無私了嗎?當離婚不可避免,結局之一至少要剝奪其中一方對孩子的監護權。妮可和查理已經算足夠體面、彼此尊重,也仍然會撕扯到用最惡毒語言攻擊與詛咒對方的地步。現實中的離婚案件,只會比電影更加狗血和無情。

自私是人的本性。就像律師,再怎樣替當事人據理力爭,也要先強調自己的律師費每小時要收多少美金。

離婚的雙方,不同的立場下的行為語言,在對方眼裡都是自私,都是對自己的不理解。人類永遠都會是主觀視角,在自己的世界裡充當主角。

未婚的你,要不要看《婚姻故事》?

至於《婚姻故事》算不算婚姻勸退指南,那就是不同的成年男女自己要去判斷和選擇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