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華中科大已經失去4位教授

2月15日晚,正處於疫情風暴眼中的武漢傳來一個不幸的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正澄,因病不幸去世。


新冠疫情期間,華中科大已經失去4位教授


當天下午6時35分,段正澄院士心臟停止跳動。經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全力搶救無效,於7時35分宣佈去世,享年86歲。


新冠疫情期間,華中科大已經失去4位教授

段正澄院士。圖片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官網


段正澄院士是段氏伽馬刀發明人,他的伽馬刀用於腫瘤治療,惠及一百多萬人。2009年,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們都叫他“機械狂人”,因為他認準的事從不放棄。他曾告訴學生們,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


短短數日,已有4位華中科技大學大師離我們而去。


此前,2月7日23點左右,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生命科學院楚天學者紅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3日0時10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劉筱嫻不幸在武漢同濟醫院逝世,享年87歲。


甘守寂寞做科研,年逾古稀當院士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後留校工作。他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96年,段正澄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


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2009年,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埋頭工作的他戲稱這是意外收穫。瞭解他的同事卻感慨:“段老是從生產一線幹出來的院士。”


段正澄教授當選教授時已經75歲。花白的頭髮,硬朗的身體,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報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過,其實,內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段正澄說,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段正澄和他的團隊曾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


據湖北日報去年報道,60多年來,段正澄堅持深入一線與企業合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多學科交叉與集成,進行高端裝備的創新研究和工程化開發,研發了多臺(套)國際、國內首創的高端自動化裝備,並在湖北實現了產業化,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銷售產值已超過15億元。


楚天金報曾經的報道提到,段正澄教授的話語裡沒有“我”,多是“我們”。他說,一個重大的研究項目,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大家團結協作。


1996年9月,深圳一家公司負責人找到段正澄,邀請機械學院人員加盟並主持“全身伽瑪刀”的研發。隨後,四單位聯合的課題組開始了緊張的分工協作,其成果打破了昂貴進口設備壟斷各大醫院的局面。“團隊的和諧合作讓我們把想法變成了現實。”段正澄說。


談及自己的團隊,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團結的氛圍,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力。


捐出百萬獎金: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愛


2012年湖北全省科技獎勵大會上,78歲的段正澄滿頭白髮、挺直硬朗,成為全場焦點。


他代表眾多獲獎者上臺發言,坦言自己心情激動,最感謝母校培養。


會後,他婉拒眾多媒體採訪,表示目前僅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是100萬元獎金個人部分將全部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獲獎後第一件事還是回到實驗室工作。


在華中科大機械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沒熬個四五年,很難博士畢業。“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要看3遍。不過關就重新再來!”段院士笑呵呵道,有的弟子因論文過不了,沒少在他面前哭鼻子。他認為,做論文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總結,作為研究生,不會總結自己的成果是件遺憾的事。


雖然學術上要求嚴格,段老對後生是發自內心的關愛。


1977級學生、曾任華中科大組織部部長的李斌說,段老平時很好相處。因為和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段正淳”只有一字之差,且音相近,部分學生私下叫他“段王爺”。一次,有人當著他的面打趣。他連忙笑著擺手:“兩回事,兩回事。”


湖北日報去年的報道提到,儘管2018年底辦了退休手續,但段正澄院士仍工作在一線,每天上班下班,指導學生,經常到省內各地工作站開展工作。


華工建校第一屆學生,優秀籃球隊隊長


段正澄院士是土生土長的華中科大人。1953年,華中科技大學前身華中工學院成立,他是當年華中工學院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那一年,他在校園裡親手種下了一棵法國梧桐。


從華中科大附屬中學西南角往北數,路邊第二棵法國梧桐樹,就是他當年栽下的。


六十多年的風雨洗禮,當年小樹苗,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1957年,段正澄畢業後留校任教。20世紀50年代,華中工學院正處初建階段。作為華中工學院的第一批大學生,段正澄趕上了那個火熱的年代。


“把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許多格,每個格子就是一間教室。”節假日,段正澄和同學們都要參加勞動,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現在的東二樓、東三樓,都有我挑過的磚。”


回憶起這段歲月,段正澄感慨萬分:“雖然生活艱苦,但很磨鍊人的意志。正是因為親自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而努力。”


新冠疫情期間,華中科大已經失去4位教授

段正澄院士(中)與同事探討項目改進。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而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段正澄說,是刻苦。


1953年考上大學後,身高1.80米的段正澄很快成為校籃球隊隊長,專職後衛。一次,球隊拿到省級比賽冠軍。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段正澄:“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學校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隻要你會打球。


這段話段正澄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每晚10點宿舍熄燈後,我會搬一大一小兩個凳子到走廊上,藉助路燈把課補回來。”


大師遠去,榮光猶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