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從遠處看,它就像滾滾濃煙。但你走接近的時候,你會發現數以億計的蝗蟲,像暴風雪一樣厚,像雨滴一樣數不清。它們在空中撲打著翅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陣型,遮天蔽日。”

——《華盛頓郵報》

東非,正在遭遇25年來最大的蝗蟲災害!

4000億隻蝗蟲,像一隻巨型空軍,啃食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所過之處,糧食片甲不留。

蝗災對肯尼亞農作物的災害是70年之最,肯尼亞政府已宣佈有300萬人面臨著極端糧食短缺,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直接宣佈農業生產完全停滯。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肯尼亞,密密麻麻的蝗蟲大軍遮天蔽日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通報,目前蝗蟲災害已擴散到7個國家,包括吉布提、厄立特里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隨著形勢的繼續惡化,FAQ警告說,害蟲遷移到更多鄰國的風險越來越大。

聯合國更是警告說,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在內的東非國家的蝗災可能引發人道主義危機。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蝗蟲路線圖,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紅色表示已成蝗蟲群。


01 / 破壞大王


這一次,困擾人類的主角是“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

這是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被稱作“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

沙漠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其生命週期分為三個階段:卵、若蟲和有翅成蟲。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肯尼亞,當地人手捧死去的蝗蟲。 Photograph: Daniel Irungu/EPA

雄性和雌性的一次交配就足以使大量的卵受精,此後,雌性會尋找合適的軟土來產卵。卵孵化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溼度,環境也將決定卵的孵化時間。


沙漠蝗蟲若蟲在成蟲前將需經5次換羽。但當食物供應和氣候條件合適時,成蟲期可能會在兩至四個星期內完成,環境條件不理想,則可能將會長達六個月成蟲。雄性比雌性更早成蟲。沙漠蝗蟲成蟲後變黃,雌蟲的腹部開始隨著卵的發育而腫脹。


在生態和氣候條件最優情況下,成功的蟲群會連續發生幾代的大小蟲害,從而導致群聚入侵四面八方的國家,單一蟲群最多可以覆蓋12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可以大約40至8000萬蝗蟲。


蝗蟲一般可存活三個到六個月。此次,FAQ預估稱,沙漠蝗蟲在9個月的適宜期內可以繁衍三代,肯尼亞新的蝗蟲群預計在4月份形成。如若沒有強有力干預措施,6月份數量可能擴大到20倍。


這些蝗群的破壞潛力巨大。規模為1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與3.5萬人的進食量相當。目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的數萬公頃耕地和牧場遭到破壞,1190萬人已處於糧食不安全境地。


蝗災業已影響了印度拉賈斯坦邦,在該邦駐紮的70萬印軍因糧食被吃光不得不撤軍。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

印度官員說,抵達印度的蝗蟲,一部分從巴基斯坦過來,一部分從伊朗過來。一小群沙漠蝗蟲平均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大約10頭大象、25匹駱駝或2500人的口糧”。


02 /全球變暖惹的禍?


沙漠蝗蟲從無害的單獨個蟲到飢食的群居昆蟲的轉變通常是在旱期發生的,但當降雨落在沙漠蝗蟲繁殖地點,植被氾濫時,蝗蟲的數量就會爆增,加劇群體爭奪食物。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中科院院士、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沙漠蝗的發生與蝗卵孵化期和降雨密切相關,降雨會增加孵化率。因此,降雨量和頻次對沙漠蝗的預警和預測非常重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與上一年蝗蟲種群密度較高,產卵量很高密切相關。如果具備上述原因,翌年溫度比較高,回升比較快,就容易導致蝗災的爆發。


有專家指出,持續的異常潮溼天氣,包括過去18個月襲擊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的幾次罕見的氣旋,是罪魁禍首。強降雨使植被迅速生長,讓蝗蟲數量在6個月內增了400倍。


從FAQ的蝗災跟蹤報告,可窺見此次蟲災的路徑:


  • 2019年1月:第一批蟲群已經離開空曠地區來到也門和沙特阿拉伯,並最終到達出現強降雨的伊朗西南部;
  • 2月至6月:在也門、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大範圍的春季繁殖導致大量蟲群形成;
  • 6月至12月:蟲群從伊朗入侵印巴邊境,由於季風季比正常時間長,蝗蟲繁衍了三代,進而產生了更多蟲群。在也門,蟲群形成並遷移到索馬里北部和埃塞俄比亞,在那裡繁殖並形成更多的蟲群;
  • 10月至12月:蟲群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北部向厄立特里亞、吉布提、埃塞俄比亞東部的奧加登、索馬里中部和南部遷移,到達肯尼亞東北部;在也門、沙特阿拉伯、厄立特里亞和蘇丹的紅海沿岸平原的部分地區形成了大量的蟲群。


有氣象預報專家指出,全球變暖使印度洋氣旋頻率增加,這可能導致非洲更頻繁的蝗災。該氣候的形成恐怕還與澳大利亞東部毀滅性的森林大火有關。


03 /蝗蟲何去何從


蝗蟲群是隨風飛翔的,在風速平均的條件下,它們一天可飛越100到200公里。


據科學研究顯示,它們的飛行高度,可以飛到海拔2,000米左右,但由於海拔更高時溫度很低,因此,蝗蟲群無法越過阿特拉斯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或喜馬拉雅山脈等高山山脈。


據中國農業農村部通過監測調度分析顯示,沙漠蝗對我國的危害概率很小,國內大規模暴發蝗災風險很低。康樂院士亦表示,中國不是沙漠蝗的分佈區。上世紀初,有科學家報道在我國雲南發現有沙漠蝗,但未被之後的科學家所證實。因此,沙漠蝗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蝗蟲的發生和移動是很難預測的,同時蝗蟲在寬闊偏遠的地區,飛行速度也很快,因為對付蝗蟲群並沒有太多可靠辦法。有一種策略是通過飛機和無人機對它們噴灑殺蟲劑,尤其是要在它們群居進程中就提前干預。FAQ就曾指出,在去年的繁殖成群過程中,也門等國家並沒有進行很好的干預。


目前肯尼亞正採取空中噴藥措施,空中噴藥的最佳時機是蝗蟲大軍還停在地面時。蝗蟲是冷血生物,白天變暖前幾無活動力,所以清晨是最佳噴藥時機。但目前時常被暴雨打斷。


FAQ和毛里塔尼亞正在測試用無人機,希望在蝗群來之前跟蹤和監視,併發起預警,以便採取相應行動。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FAQ也已投資1000萬美元用於蝗蟲治理,並向國際發起了7000萬美元的籌資呼籲。


近年來,中國的蝗災治理是改治結合的策略。通過對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並利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高密度的蝗蟲發生區。


農業農業部透露,中國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同時正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的蝗蟲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2月13日,農業農村部蝗災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發佈的第一期《治蝗快報》顯示,該辦公室將積極為巴基斯坦和非洲蝗災防控提供技術支持,分享我國蝗蟲可持續治理經驗。同時,做好應急防控準備,確保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


參考鏈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6%BC%A0%E8%9D%97%E8%9F%B2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feb/16/the-five-things-you-need-to-know-about-locusts-swarms-east-africa-kenya-somalia-ethiopia-pesticid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invertebrates/group/locusts/

http://www.fao.org/

(綜合報道)


4000億隻,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移性害蟲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