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旅遊企業如何借“外力”修“內功”?

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旅遊、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性產業影響較大。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從中央到各有關部委,再到各地各部門,都在研究對策、出臺政策,對受疫情影響的困難行業和企業進行扶持,其中不少政策惠及文化和旅遊企業。文旅企業也積極開展自救,為疫情過後的市場復甦積蓄力量。

01 加強政策供給 共築戰疫信心

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出臺支持政策。2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財稅、金融、社保等政策。

中央各部委已出臺一系列財稅政策,支持包括旅遊業在內的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渡過難關。比如禁止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行業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對於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疫情防控期間提供旅遊、餐飲住宿等生活服務收入免徵增值稅等。文化和旅遊部推出“救急”措施,向旅行社暫退80%的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緩解旅行社現金流緊張。

中央及各部委的支持政策不僅為困難企業一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政府與企業攜手共克時艱的政策導向。

對於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支持政策,中國旅遊集團專家委員會委員陳文傑分析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很多旅行社不僅陷入生產經營停頓,還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處理各種退改事宜等,其難度可能甚於2003年“非典”時期。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等政策,有助於緩解旅行社生產經營停頓帶來的現金流緊張的困境。值得關注的是,住宿、景區、旅遊交通、娛樂、餐飲等旅遊相關企業也面臨類似問題,有關部門還有很多政策空間幫助旅遊企業走出困境。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教授陸勇分析說,財政部、國稅總局提出“對於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虧損原本可以在今後5年逐步消化,新政策意味著,企業虧損可以在今後8年逐步消化,進一步降低了稅負。這不僅能幫助困難企業減輕稅款支付壓力,而且給困難企業投資人和經營者吃了“定心丸”。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教授馬曉龍認為,由於包括旅遊業在內的生活服務類企業疫情期間基本處於停業狀態,所以“疫情防控期間提供旅遊、餐飲住宿等生活服務收入免徵增值稅”這一政策短期內的支持作用不會太明顯,但長期性的財稅支持效果可能會逐步顯現。

02 針對當前困境 各地務實出招

在地方層面,各級黨委、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以支持廣大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上海發佈《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加大對旅遊、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會展等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信貸支持;河北印發《關於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 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旅遊企業研究開發新的旅遊產品和服務項目,做好疫情過後旅遊市場宣傳,促進全省旅遊總收入穩定增長;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共渡難關的10條措施》,推出暫退旅行社保證金、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鼓勵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支持減免企業租金、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十方面支持舉措;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關於全力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戰勝疫情穩定發展的通知》,提出通過用好稅收減免、費用減免、金融支持、社保支持等九項政策,全力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戰勝疫情、穩定發展;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出臺五項措施支持文旅企業共渡難關,如對文旅企業受疫情影響導致無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國際貿易合同,需要出具不可抗力相關的事實性證明的,要積極幫助企業辦理,對因景區關閉、文藝演出取消等造成的遊客退團退費、行程調整等投訴舉報,要妥善處置;河南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應對疫情影響支持中小微企業平穩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為文旅企業帶來諸多實惠,與此同時,河南省濟源、修武、新縣3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鞏義、嵩縣、林州等10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實施稅費減免緩交等支持全域旅遊和旅遊企業發展,為減輕疫情對企業影響提供堅強保障。

同時,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正積極落實文化和旅遊部部署,向旅行社暫退部分質保金。如,北京2月11日已向首批15家旅行社暫退質保金1166.5萬元;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日前下發通知部署質保金暫退工作,預計暫退金額超3億元。

各地密集出臺支持企業渡過難關的政策,在幫助旅遊企業重振發展信心、積蓄髮展力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上海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說,上海鼓勵企業在停工期間開展培訓,尤其是線上培訓。“我們正緊鑼密鼓地安排職工開展線上課程學習,從產品設計、目的地知識、應急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員工的專業素養。”

廣西將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徵收期延長至2020年6月底。深航鵬逸酒店總經理羅旭東說,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的延長社保徵收期等扶持政策,可以有效緩解短期內現金流緊張,為企業恢復正常運轉提供緩衝期。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韓玉靈認為,各地積極落實退還旅行社質保金政策,對旅行社可謂“雪中送炭”。我國旅行社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十分有限,暫退質保金可以增加其現金儲備,為渡過難關積蓄力量。

03 企業積極自救 謀劃恢復發展

中央和各級政府支持,文化和旅遊部門迅速部署,為旅遊企業注入了信心,在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同時,企業也努力提升自身發展能力。

華僑城集團旅遊研究院院長王剛介紹,集團分析研判,疫情對文旅業的影響可分三個階段,一是防疫、歇業;二是復工、陸續開業;三是市場復甦、反彈。根據這一判斷,華僑城正積極採取措施應對。比如要求企業控制成本,做好現金流保障,開展管理提升和業務流程梳理,持續提升運營和服務水平;抓住市場低潮期,展開硬件維護與更新改造,注意項目進度,一旦旅遊市場出現復甦,相關新項目、新產品、新客房能夠迅速使用;歇業不停工,組織開展員工培訓與企業文化活動,幫助員工迅速找回工作狀態,保持高質量的服務水平。

中青旅遨遊網首席品牌官徐曉磊介紹,中青旅正在妥善安排線上辦公、有關培訓,並積極佈局重點項目,為疫情過後的業務恢復做準備。

黃山旅遊集團副總裁王坤對於疫情防控期間的旅遊業發展概括為一句話——“當下凜冬已至,姑且休養生息,亟需五臟同調”。他說,要緊抓機會“內訓外聯”“謀篇佈局”,旅遊行業上下游貫穿著景區、酒店、交通、餐飲、渠道商等,猶如人的五臟,旅遊業也要藉此機會“五臟同調”,區域聯動、上下聯動。

眾信旅遊有關負責人介紹,眾信正加強業務系統開發,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加強與供應商溝通,增強業務渠道優勢;集中精力提升旅遊產品整體品質,做好消費新趨勢研究,儲備一批新產品,為後續工作積攢力量。

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王德剛認為,“在重大疫情面前,旅遊行業能夠沉著應對,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各類旅遊企業,各項響應流程有條不紊,既體現了我國旅遊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效率與水平,也彰顯了現代旅遊企業的素質與境界,政府的擔當和企業的責任都經受住了考驗。”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厲新建看來,文化和旅遊業發展對當前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等諸多國家戰略都有深遠影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和旅遊業界一定可以渡過難關,併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旅遊報記者 李志剛 胡昊 特約記者 丁寧 )

原題:《借“外力”修“內功” 旅遊企業積極應對疫情影響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