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本文共計6474字,“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這是智遠的第061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大人物面前的一次關注,

勝過無足輕重的人千次好印象”。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W先生,同樣是93年出生的,但是別人的命運則是不同,去年在“教育行業”,做知識付費社群,拿了某頭部投資機構的2000萬天使投資,要知道他的前身還是一名社群運營的leader。

他是做社群運營的,上一份履歷是在某頭部的教育公司做“流量增長”,社群變現。

他的個人能力在某個方面確實很強,也有很多的其他方面優勢,比如他“能說會道”的演講能力,“豐富的人脈關係”等。

他的演講並不是誇張,給他出一套議題,他總能在不準備的情況下,即興發揮的拿出白板筆在“黑板牆”上快速的給你說出議題的一二三,並且附帶如何執行的方案,而且思維的方式都很獨特。

提到人脈,我基本有需要的人脈都會找他,比如某公司的高管,某公司的業務負責人,他總能在半天的時間內,去幫我搞定,或者拉群介紹的約上,找到聯繫方式,快速的讓我搭上錢,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有一天我問到他,你這些資源人脈都是哪裡來的,很多高管和自己的行業都不沾邊,你都能找到,有沒有什麼訣竅。

你天天這麼混人脈,累不累,而且不能直接變現,要他有什麼用,然而他卻給我上了大吃一驚的一課,我把觀點整理了一下,在這裡分享給你。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01.會議圈,沒有不重要人

  • 儘量接觸高層,不要接觸業務員。

他說,自己通常一般不去參加各種的行業會,如果去,儘可能的都會找身邊的同事,或者上級領導去爭取一張VIP票,要麼是離演講嘉賓近的票。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大部分參會者都是去大會上聽專家,乃至於演講嘉賓講的乾貨的,而忽略了一點,“建立關係”。

還有的部分人去了大會上,是為了談業務,“拿著名片,進入大會的社群中”,各種的群發,其實到最後,都是沒有業務也可以談的,要知道,真正業務的決策者,一般都不會在“大會社群中去攬業務”。

比如你在聽一個“某高管,聯合創始人”,分享了行業的趨勢,以及自己品牌市場的運營打法後,覺得非常的厲害,那麼下一步怎麼辦?

最好的形式是“搞到聯繫方式”,能夠“當面請教”或者“先建立個鏈接”,日後登門拜訪。

這樣,自己才真正的鏈接到那麼大佬,建立一些關係。

有人可能認為,“我自己本事就是一個小的經理級,主管級”,即使認識這些大佬也沒有什麼意義,他們的圈子也比我高,也交叉不上話,還不如不認識。

甚至於要到了聯繫方式,登門拜訪更不可能了,他們也不會去接待我,級別不夠,怎麼都不行。

他告訴我說:這樣的思考方式和處理方式是不對的,要知道,所有人都是從基層起來的,級別不夠,以及交談不上,是因為自己看到的視野不夠高,建立關係的方式有問題。

可以先做的唯一方式就是:“魚塘理論中的,加個聯繫方式養著,沒事點點贊,過節發個祝福信息,先增加個印象”。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從朋友做起,不要從談業務做起

他說,在職場中認識更多的人上來就是一句,王總,你們公司需要“市場投放”嗎?我是某某投放渠道的代理,然後甩出一張“個人名片”,名片上清晰的印著名字,聯繫方式,title,公司地址,

這些都是做不好業務的。

要知道,如果公司企業較大,背書強,可能有人“還會保存你的名片”,如果企業不大,小公司,再加上是小經理,業務級。

自己發過去名片,別人可能根本就不會去“鳥你”,可能改天就把你給清空刪除了。

  • 隔層的溝通,建立關係很難,那麼怎麼辦?

最好的形式就是和他做朋友。在一開始,要到了微信,建立了關係,不要急於表達,急於發名片,要先做什麼?來一個自我介紹這個自我介紹要找背書式的,如果沒有,就說我是XX行業,做什麼的。

比如,自己去參加大會,認識了某企業的高層,加上了微信,你可以上來說,

幸會,王總,我是“張總”的朋友,也在XX行業,我負責什麼?,一句簡答的話即可。

儘可能站在別人思考的角度,弱化自己的“短板”,漏出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增加印象分。

這個“張總”可以是自己上級,上級肯定是會幫你的,使用上級的名字去做關係,一方面拉近了自己和上級的距離,一方面上級在他的眼裡又強化了一下認知度。

要知道,想和別人建立關係,首先第一步,不要把自己的差距拉的太遠,儘可能拉近,這樣才有機會。

當別人回覆或者有印象後,不要急於去表達我做什麼業務的,這樣會很商業化,要平時多維護,多聊天,可以聊其他方面的,要知道,當溝通到位的時候,可能才有合作的空間。

沒有不重要的人,只是沒有到“麻煩”的時候,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認識某高管,領導等好像沒有太大用,就算了。

要知道,一些人脈資源,自己沒有用,不代表身邊的朋友沒有用。

當身邊朋友有用,急著尋找的時候,自己剛好也認識,而在中間做了推薦,也能增加感情,不是人脈沒有用,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

他的第一個觀點告訴我:大會中,學會借力混臉熟,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不重要的人,只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儘可能多接觸高層,而不是侷限於“業務員”。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02.人脈就好比王者榮耀中的“輔助”

他給我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他說,H先生去一家公司應聘了新媒體運營總監,而這位H先生剛好是自己的朋友,要知道在企業招聘往往都是精挑細選,看中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回覆的時間很長。

其實在很多企業“HR”不回覆也是常態,因為"HR“手中面試的人較多,對於小型企業來說,甚至於是一個HR對多個部門,難免會忘記。

也只有等“用人部門”發話了,HR才做“對候選人”的通知。

他那次給我打電話問我,你認不認識某某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呀,我跳槽去他們公司面試了,現在還沒有回覆,想要一個結果,不管是不是合適,總不能一直拖著等,好歹給句話,打聽下情況。

於是我的那個朋友W先生就翻了下自己的通訊錄,找到那個公司面試H先生的業務負責人,詢問了下情況,順便打了個招呼,說了下H先生以前的業務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詢問後,在當天的下午,H先生就收到了“HR”的電話,要進行背景調查,以前公司的工資流水調查。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在這裡他闡述的不是“HR”不重要,如果不是在BAT級別的企業,HR是不涉及到業務的,可能工作的權重會多一些在“職能部分”,所以,業務領導用人的權重決策基本會在70%以上。

假設是BAT的明星企業,可能業務和HR的權重各佔據一半,那麼這個時候去詢問HR,可能會得到一個準確的回覆,當然在面試的時候,在HR那裡的印象分也是一大部分。

假設不是在明星企業,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一個地方。HR可能只是在初級面試的時候提供一些印象分,在中期提供一些背景調查,綜合評估,更多的還是在業務上面。

因為業務的KPI承擔者投資回報率,就好比公司招聘一個投放的負責人一樣,如果沒有投放經驗,那麼投出去的每一筆錢換來的用戶量都是不一樣的,相反,有過投放經驗的人,就知道在哪個方面需要注意。

他用這個案例告訴我,有的時候通過某個現場,會議,論壇等混來的人脈,臉熟,在關鍵的時候,能起到“輔助作用”。

像是打王者榮耀一樣,肉總能在射手扛不住的時候,站出來替你助攻一下。人脈也是一樣,當我們需要助攻的時候,人脈有的時候可以“及時的幫助自己一把”,當然前期是做好“維護”。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王者榮耀宣傳海報

03.在高管面前“混個臉熟”

不管是參加會議,還是做任何的內部活動,他說,自己要儘可能地與高層決策人士坐的近一點,要讓他們看見自己,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的工作越明顯也就是說這個人越顯眼,出於工作的考慮,自己的職位就會被評價的越高。

現在不像以前,做好事不留名,現在是“在自己沒有很厲害之前,一定要高調的展示出自己的才華,這樣才有被重要,乃至於升職的可能”。

有很多的經理級別的人,短短几年就能被提拔為總監,“某個業務線的負責人”。那是因為這些經理經常在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時,懂得去合適的表現出自己的業績,甚至於讓“高層領導加深自己的印象”。

讓高層加深印象,就是自己的加分項,只單單擁有上司的欣賞是不夠的,要想自己的才華被顯露,還要讓“上司的上司”記住自己。

只有擁有與“上司的上司”碰面的機會,打交道的機會,才能被發現,尤其是在較大的企業,千人以上的,人海茫茫中,讓高層管理發現自己更是一種能力。

W先生說,他用了2年的時間做到了“社群線的負責人”,不僅僅是業務水平能力強,自己能力強,要讓別人發現自己,他說,原來他的上級是一個總監,只知道壓榨自己,拿自己的“業績”,去高層管理那裡邀功。

他非常受不了這個,如果是別的夥伴,可能早就提出離職了,然後他不是這樣,他回想起自己抓住機會的時刻是從季度述職中得到的。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季度述職的機會牢牢抓住:

那一次季度述職,因為想節省時間,三個部門一起,但是因為位置不夠,從原來的高層管理做到對面到“大家一起做一個圓桌上”。

可是誰也不願意挨著“高層領導”坐,很多人第一方面怕自己說不好捱罵,第二方面怕高層領導,因為領導給人的印象總覺得是“非常的嚴厲”。

而都沒有人坐的時候,W先生就坐在了領導的旁邊,結果也是第一個述職的,他現在回想起來,他說自己也是挺緊張的,見到高層,總覺得身上有一種不同的魅力。

那一次,他憑借自己“非常厲害的口才”,加上自己“曾經做過的業績”,通過述職,成功的引起了“高級管理團隊的重視”。

後來因為“業務的增加”,他就有了機會自己帶了一條單獨的增長線,才有了後續提拔的機會。

抓住了那一次機會之後,W先生憑藉他自己的能力,把整個的GMV拉了一個新的臺階,自己便從一條線的管理者,升級為整個社群增長部門的管理者,從5-6個人小團隊,成功帶了足足20個人。

他說,如果自己想在人群中“顯露出來”,除了基礎的能力外,要抓住每一次展示的機會。

儘可能在高級管理者面前“混臉熟”,讓他們記住你,知道你勤快,做事能力不差,那麼下一次“機會”可能才屬於自己。

在職場中,敢炫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如果自己想上升一個高度,那麼前期一定要按照“要上升”那個高度去要求自己。

當機會降臨的時候,自己正好原來鍛鍊過那個高度思考的事情,那麼才能牢牢抓住,混臉熟也是一種能力。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04.學會向“重要的人物”請教

W先生說,如果想和一個人建立關係,除了和他日常的聊天以外,就是向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物去請教問題,也能增加彼此的感情,拉近合作的機會。

比如在工作中,員工大會上,走廊上,或者在上廁所的時候,和高層領導一起做電梯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上來說一句:

“領導早上好,就很尷尬的站在那裡,面對尷尬的氣氛”。

高情商的人,要讓領導重視你的存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和他打交道,詢問問題,讓別人意識到你的存在,並且對你有積極的看法。

當然,有的時刻可能時間比較短,所以問的問題要非常容易回答。

如果你在乘電梯的時候問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高層領導突然回答不上來,或者他只能給你一個勉強的答案的話,也沒有關係,他也可能會記住你,只是會把你列入到另一類人群中,但是“氣氛就非常的尷尬,人也會非常的尷尬”。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簡短的時間範圍,

你的問題必須很容易回答,不要太囉嗦:

上次我坐電梯就遇到了這樣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個電梯裡面應該有5-6個人,剛好趕到上班的高峰期,首先上來的是一個男的,左手拿了個包子在吃,右手拿了杯豆漿。

而在中間樓層停靠的時候,上來了一位女士,通過打招呼,我看出來那個女士應該是吃包子那位男士的領導。

那位領導問了“早上好後”,第一句上來是領導你的口紅好漂亮,什麼色號的,在哪裡買的?

一位男士問女領導口紅色號,我們可以幻想一下,在電梯裡面,眾人面前是不是這個場面較為尷尬。

而那位女領導委婉的回答說:“謝謝”,之後並沒說在哪裡買的,結果男的便吃包子,又神補刀了一句:

“在哪裡買的”。

其實這樣會不會更尷尬,有的時候我們在簡短的時間,得體的寒暄兩句,即是增加自己的“印象分”,大可不必問一些“刨根問底的話”。

試想一下,女領導即便是回答了,說在“超市”“網上”買的後,自己該如何接住呢?所以,我們應當思考,自己通過簡短的時間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要有收回接住的餘地。

向“高級管理者”提問的時候,切記不要太複雜,也不要說那些無意義的話,如果實在沒有話說,就不要說,打個基本的招呼也是一種儀式感的“形象分”,切記一定要談吐自然。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要知道,在一個公司,如果工作了3-4年,還處於基層崗位,沒有接觸到高層管理者,那麼自己兩個選擇,第一,想法設法讓更高層的管理者注意到你,發現你的能力。

其二,離職,尋求更好的發展,因為3-4年還沒有得到高層管理的認識,自己也就可能只能在中低層那個段位裡面混。在大人物面前的一次關注,勝過無足輕重的人的千次好印象。

要把握住重要的升職或者被發現的機會,自己的業務水平是底層邏輯。

除了日常的一些關鍵時刻,可以向高層領導提問以外,自己還有很多的場景,比如公司舉辦的“體育活動”“春遊的時候”“團建的時候”都是可以的。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05.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脈圈”

W先生說,聰明的人,在去一個公司的第一個月,就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脈網”,這些都有助於自己在多年以後,內部競爭中捷足先登。

“社交人脈網”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公司內部”,有助於個人“升職”。

第二種是“公司外部”,外部的人往往給與的幫助比內部要大,比如在人脈拓展上面。

W先生說:沒有不重要的人,這條準則對任何一個想取得成績的人,都是至關重要的,自己在去年融資的時候,也是“靠人脈的關係”認識的VC,接觸的天使投資,而這些在公司內部是不可能有的。

在公司中,等級越高,下屬就越多,就代表這個人越重要,越有權利。

因此,許多管理者在年度計劃中用盡精力去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把工作計劃從做單一的個人計劃,到做部門的計劃,這些都是有預謀的。

千萬不要等著領導說:XX你幫我做一份部門的年度計劃吧的時候,自己才去做這個計劃,儘可能的要做到,在領導沒說之前,把計劃做好,這樣領導才能信服你有這個能力,才願意提拔你。

而在提拔你之前,周圍的同事,技術,產品運營等,相關的人,其實自己早已經混的非常的熟,那麼這個時候,領導就非常的省心的去讓你做管理者的位置,而不是等著安排你做了這個位置後,還要逐一的去介紹,難以服眾。

儘可能的過早在公司內部建立自己的社交網,一方面不僅僅為了升職,其次也能對自己的業務展開有很大的幫助,建立社交網不是搞關係,而是互相幫助。

混臉熟也是一種“社交能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外部的社交網註定自己看到的高度

有人覺得自己在內部把工作做好就好了,自己不善於做社交,“外面的圈子”沒必要去混,那麼這麼理解,W先生認為:“大錯特錯”。

在公司內部,注重一個人的是“內功”,“業務的能力”,公司外部,註定的是在行業或者領域中,自己看到的風景的高度,對行業或者某個技能深知的深度。

為什麼好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從運營,技術,產品,到市場,都要求人要有基本的“洞察競爭對手”的本領呢?

一方面是自我防衛,第二個方面就是非常清晰的知道別人在做,自己當下階段應該怎麼幹。

在關鍵的時候,外面的幫助對於我們的個人發展是巨大的。

以市場為例,比如,某個大會,邀請你去做嘉賓分享,那說明自己在公司業績做的不錯,然後市場有人發現你的才華。

邀請你去,一方面給公司長臉了,另一方面自己的身份價值IP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第三個方面,你在外面還能認識到更多的大佬,不同階層專業人士。

而通過和這些人士的交流,學習,自己不僅僅得到的是“思想高度”上的成長,說不定還能建立“業務上的合作”,同時還能提升自己的戰略眼光,趁早建立自己的人脈網,是年輕時候必走之路。

寫在最後:

在外界混臉熟,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脈“圈的時候,儘量讓自己擁有幾個方面的優勢特徵,這樣更容易讓別人記住,比如:“學會幽默”,這些都是“引人注目”的特點。

在形象上面,儘量讓自己保持乾淨利索

,這樣別人看到你的第一眼,也會覺得您平時在工作中比較幹練。

不管在公司內部,還是外面,人們常說:“我非常喜歡這個人”,“他的做事風格怎麼樣”其實背後的潛臺詞是“這個人總是能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想要別人記住你,就要學會發現別人的需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