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和系統構建思路要點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益至講壇的本期內容。我們專注於分享傳播精益理念,歡迎大家加入到益諮會,一起學精益,勤思考,讓精益行動起來!


- 1 -


傳統的工作模式已遠不能滿足現代貿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要求,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步轉化為供應鏈優化精益管理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逐步變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企業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管理供應鏈的能力。


- 2 -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在滿足客戶需要的前提下,對整個供應鏈(從供貨商,製造商,分銷商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管理,例如從採購、物料管理、生產、配送、營銷到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的貨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把物流與庫存成本降到最小。


大眾對於供應鏈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強調從需求源到供應源的整個完整鏈。實際上,供應鏈是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人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進行理解。


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和系統構建思路要點


- 3 -


廣義供應鏈是指企業外部的供應鏈關係。在廣義供應鏈中,每個企業都是鏈中的一個節點,企業與企業之間是通過“供與需”,即需求源、通過需求計劃建立連接的關係。廣義供應鏈的上游是供應商,下游是客戶(在ERP系統中稱用戶),其中,客戶有辦事處、代理商、批發商、服務商等多種類型。


在廣義供應鏈中當核心企業產品經營時,向上遊的供應商,週而復始地提出“需”的信息;對下游的客戶,週而復始地提供“供”的信息。為了保證每個企業的資源合理地調配,需要制訂物料需求計劃,及時提交“供需平衡”信息。


在全球供應鏈的環境下,所有企業的產品經營活動都是以客戶為核心的。圍繞著客戶的需求,企業對供應鏈的“物料、資金、人力、數據、時間”5種資源進行計劃、調度、調配、控制及合理利用,從而形成了用戶、零售商、分銷商、製造商、採購供應商間的供應鏈管理與控制。


而狹義供應鏈是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關係。在狹義的供應鏈中,拆除了企業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圍牆,把過去企業內部分離的業務過程,通過供應鏈的關係集中起來。銷售部門需要採購部門按時、按量地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反過來採購部門依據銷售部門和庫存信息採購產品。由此建立起了銷售與採購,“需與供”的供應鏈關係。


與廣義供應鏈不同,狹義供應鏈是企業內部的一個供應鏈節點。在企業內部供應鏈的環境下,該節點動態地連接採購、銷售、產品管理控制、庫存管理和財務各個部門,並快速地處理與傳遞信息。即狹義供應鏈節點是縱向計劃、橫向物流的縱橫結構,其特點如下:


橫向物流由採購管理、庫存管理和銷售管理構成。由它們來採集、存儲、處理、傳遞物料的採購、倉儲、銷售活動信息;縱向計劃由產品管理控制、庫存管理和財務管理構成。由它們來計算、傳遞產品的資源計劃信息;物流的上部分是資源需求計劃管理,由此來控制物流。物流的下部分是資金計劃管理,由此來控制物流與資金流信息。


- 4 -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作業不同的是,前者要求企業產品經營時,利用ERP系統工具,重組業務流程。企業業務流程的第一步是利用產品管理控制物流,第二步是利用物流信息控制資金流,兩者可以同時進行。


因為任何一個業務活動可能產生兩個以上的信息。例如,採購入庫的活動推動物流流動,同時入庫活動使得成本上升,引起價值流流動;入庫活動產生應付款的信息,刺激資金流動。然而只要入庫活動信息被共享,倉儲、成本、財務部門均可以協同作業。


而傳統的管理方式,業務活動信息無法共享,要人工處理。例如,先統計物流的信息,再統計資金流的信息,最後將兩種信息的結果進行比較,問題出現後,再反過來查找原始憑證,檢查活動原因,追究責任,使得管理變得非常複雜。


因此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思想,不能等同於一個軟件產品。軟件是先進管理思想的載體,是管理者用於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工具。無論是企業外部還是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實際就是在尋找一套完整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包括應用模式、業務流程、信息系統模塊等內容。


應用模式是依據解決方案設計的。它必須囊括企業產品經營中的所有業務活動,才能確保信息的完整性。而獲得完整的信息,則要求企業的業務本身就是完整的並且是有序的,這就是業務流程的作用,由此來確保這些業務活動是有益的,是可控的、可追溯的。


然而由於企業產品經營的個性化和多樣性,每個企業的產品經營方式不同,業務流程也不同,其應用模式也不盡相同。因此設計一個適合本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應用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專業的一項工作。


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和系統構建思路要點


- 5 -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開展供應鏈管理工作有什麼看法?或者有什麼工作心得?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另外,如果覺得此文讓你小有收穫,可以搜索“益至諮詢”與我們進行互動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