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2020年2月15日晚,被疫情肆虐的武漢又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江蘇籍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因病於在武漢去世,享年86歲。

因新冠肺炎,武漢再隕落一位大師。一時間,不論是華科的校友,或是在新聞中剛剛認識段院士的網友,紛紛為中國痛失一位如此優秀的科學家而惋惜痛心。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一位名為“放牛娃的春天”的網友在評論中寫道:

“與段老只有一面之緣卻一直銘記於心。從西五捨去前青年園的湖邊草坪上,看見段老獨自一人拿著單反照相機拍樹,拍湖,拍建校紀念碑,我沒敢打擾他的雅興便悄悄走過。從當選院士的新聞照片可以認出來是段老。那時候,高高瘦瘦的他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著乾淨整潔的西裝襯衣,面帶著平易近人的笑容,那拍照時開心的神態卻彷彿回到了他的青春時代。”

或許您此前並未聽過段老先生的名號,也未曾知曉先生的發明創造,請讓1號君帶您走近這位天之驕子、國之棟樑。

1934年6月15日,段正澄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1950年,16歲的他進入江蘇省鎮江中學高中部學習。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紮根喻園,一呆就是50多年。

1996年,段正澄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

2009年,75歲的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埋頭工作的他戲稱這是意外收穫。瞭解他的同事卻感慨:“段老是從生產一線幹出來的院士。”

段老一生成果無數,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餘篇。

這些成就,是多少科學家的夢想。但謙遜的段老卻總說:“我的成就,是大家團結協作的結果。”

謙遜、刻苦,是大多數認識段老的人對他的評價。很多人說,精神矍鑠的段正澄此前依然天天到學校,做科研、輔導博士生,絲毫不因卓越的成績而懈怠。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段正澄在曾經的一次採訪中,回憶自己能夠養成刻苦的習慣,源自於曾經在大學裡籃球隊的經歷。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的第一任隊長,專打後衛。1954年,段正澄就帶著隊伍拿到了湖北省冠軍。

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了隊長段正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華工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隻要你會打球。作為隊長,你以後要統計每位隊員的學習成績給我看。”

這次對話給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每晚10點宿舍熄燈後,我會搬一大一小兩個凳子到走廊上,藉助路燈把課補回來。”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肯鑽研,肯吃苦,讓段正澄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機械狂人”。

段老一生中發明眾多,每一件都是“國寶級“,都是惠及人民,推動社會進步的“重量級”創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壟斷了世界汽車曲軸製造設備市場。為了打破壟斷和封鎖,段正澄帶領團隊,住進孝感機床廠,跟工人們同吃同住數年,終於在1983年,研製出國內第一臺數控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經過20多年的不斷升級改造,目前,我國生產的汽車曲軸磨床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有些結構比國外設備更簡單,價格卻便宜一半。

上世界90年代,段正澄帶領團隊開始研究伽瑪刀。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全身伽瑪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同為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高檔激光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段正澄和團隊成員從1985年開始了艱苦的研究。經過20年的努力,研究團隊突破了國內外激光拼焊板的待焊板邊傳統加工方法,發明了激光切-焊組合加工新方法。其產品出口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2003年,該項目“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加工技術與設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然而,屢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段老在2009年才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何成就等身的段老為何年過古稀才被評為院士?

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幫他向外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告訴我,有些項目有些技術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二三十年不算久。項目應用被業界廣泛認可,他才開始報獎、報院士……”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這句機械術語是段正澄的口頭禪,他說,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段正澄和他的團隊曾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段正澄明白,堅持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質,“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百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

50餘年來,段正澄只培養了博士生27名,博士後6名,與其他教授比起來,“產量”不高。

在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沒熬個四五年,很難博士畢業。”段正澄笑呵呵地說道:“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要看3遍。不過關就重來!”

然而,“挑剔嚴苛”的段老又對學生有著超乎尋常的關愛,他說:“我們那時讀大學4年不需要個人出錢,每個月還發1元零花錢,學費、生活費全免。實習路費,畢業設計,紙張都是國家出。就連自己所戴的第一副眼鏡也是國家配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現在,若能為貧困學生分擔點什麼,既是一個老師的職責所在,其實也是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大師已去,榮光猶存。

疾病會讓星星隕落,但帶不走屬於他們的獨特光芒。

正因為有了這些把生命傾注在科研上的學者,才成就了我們繁榮富強的祖國。請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名字,銘記他們為人民帶來的希望之光。

鎮江痛失一驕子!院士段正澄請走好……

記者:沈佳暄

頭條號關注“新華日報經濟新聞部”,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