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這些天都在加強自我防護,在家回顧來海南的點點滴滴,想起了海口市的鼓樓。我來海南雖沒幾年,但已多次參觀過海口市的府城鼓樓。府城鼓樓位於瓊山府城一條名叫鼓樓街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古樸大方的城樓。

據《瓊州府志》和《瓊山縣誌》載,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臺基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擴建而成。

在古代,府城是海南衛的所在地。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鼓樓坐落於城之正中偏南。樓內有重兵駐守,居高臨下,以窺城內外動靜,衛護治安,是一項軍事設施。樓內原有明正統元年(1436年)銅禁鍾一口,鍾銘記述了捐資鑄鐘情況及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現存五公祠。

鼓樓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樓下城庸寬厚,下臨曠野,有石級拾登,直通城門。原樓高三層,現僅存二層。均受歷代珍視,故屢毀屢建。從鼓樓碑文記錄,可知它近500年來的興替遷易。

從明代從化十七年(1481年),衛指揮使李泰增砌臺基副使徐斐設置銅臺滴漏以計時起,曾多次修建和遷易。萬曆十六年(1588年),鼓樓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孫秉陽、郡守周布賢才移建於城之東門內,為今鎮之東門。以後,郡守塗文奎,又移至舊址復建。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山發生大地震,鼓樓又遭塌毀。次年,尚書王誨遂重修,乃保存今樓。門額上分別灰塑“海南壯觀”與“奇甸文明”楷字。

1994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乘44路公交車在瓊山旅館下車,步行至打鐵巷口,就看到古水老師的身影,他在等人。古水老師是通過新媒體採訪活動才認識的,在網上看過他的帖子,被他淵博的關於海南民俗民風的學識所折服。除了叫上我,他還約了邢哥,二位報社的記者和一位文化工作者。

稍息後,大隊人馬就到齊了,我們一起去鼓樓。

在鼓樓街的入口,我們還能看到倖存的古牌坊的基座。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牆上張貼著有關鼓樓街路面改造的通告,我想這應該是“雙創”的一部分。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鼓樓城門下,現在仍然是一條主要通道,人來車往很是熱鬧。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違章建築依鼓樓而建,完全是親密接觸。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鼓樓主建築破敗不堪,隨時有坍塌的可能。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施工隊擬採用鋼筋水泥來加固樓面,受到了大家的質疑。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古建築專家陳總也來到了現場,對“破壞性的保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一塊明代的城牆磚重達幾十公斤,隨便的掉棄在工地上,古水老師很是心痛。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邢哥與陳總在商討古建築的整體保護,他們面對的是破敗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邢氏祖祠,我知道此時邢哥的心情。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明代的《重建鼓樓記》碑由於一直放置在露天,已風化看不清碑文了。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部分牆縫被用水泥填充,好心估計會變壞事。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現今,鼓樓的軍事護衛功效雖已消失,但她是海南的國防史、海南的建築史及海南的文化史的最好見證者,對研究海南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價值,是我們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如何去善待她呢?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跟著古水老師走讀海口府城鼓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