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因新冠肺炎疫情,為保障全國近3億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日前下發了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通知,鼓勵廣大師生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和平臺合理開展線上教學。

本講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麗教授主講的《在線教育的基本原理》。

閱讀之前請您思考:

  • 在線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 在線教學和學習中有幾種交互方式?
  • 在線教學和和課堂教學相比有哪些特點?
  • 未來在線教育會向哪個方向發展?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以下根據陳麗教授講座實錄整理,有刪減)

各位教師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內容是《在線教育的基本原理》。

首先,請大家跟我一起思考兩個問題。

疫情期間,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各地區的中小學延期開學。緊接著,2月12號教育部又下發通知,特別指出要防止中小學簡單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的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在延期開學期間組織教學。

有人說用在線教學方式完成教學任務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麼教育部說要防止這種現象?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當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之後,會有這麼多地區出現簡單照搬課堂教學內容開展線上教學的情況?

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根本的原因是對在線教學的規律,對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認識不足造成的。人們認為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簡單的呈現內容,所以當有了網絡和直播系統等平臺,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在線教學就是讓教師在網上講課堂內容。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候,通過這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在線教育的規律是非常必要的。

遠程教育的本質特徵

我們要認識一種教學方式的本質規律,必須從教和學的行為的關係來認識。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在線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它跟傳統的以人際直接互動為主要形式的面授教學在本質上有著不同,它是一種師生時空分離,基於媒介的教育教學實踐。

這種教育教學實踐與能夠直接、實時、連續互動的課堂教學相比,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在時空上分離了。

時空分離具有靈活性的優勢,它不要求教師跟學生同時到教室,它可以讓更多的人同時學習。但同時時空分離也有侷限性和適應性。

教學行為是人際之間的連續的直接的互動。雖然通常從表面上看這個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在講,但其實它含有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兩個過程。

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有這兩個過程,並且教育教學活動的好壞,主要不是取決於教師是否呈現清楚,而是在於教的行為是否有效地促進學的行為,在於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成效。

因此我們說在時空分離的情況下,在線教學的關鍵難點是怎麼保證教的行為能夠對學的行為真正起到促進作用。

課堂教學由於教師和學生處於同一個時空,教師在呈現內容的同時,能夠看到學生,學生也能夠感受到教師。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甚至精神面貌隨時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為,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渾然一體。

但是,在線教學、遠程教學時就會出現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不再這樣渾然而成了。有可能教的行為只是部分的促進了學的行為,極端的情況下甚至一點兒促進也沒有。特別是對於對低齡的學生,如果他們知道教師看不到自己,家長也不一旁監督,很可能打遊戲、看電視、吃零食。

所以在線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如何能夠保證學習行為的發生,並保證學生能夠達到學習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專業領域有一個理論叫“教與學的再度整合”,也就是說在線教學中決定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是,如何在教和學時空分離的情況下,能夠像課堂教學那樣實現教對學的促進作用。

遠程學習中的教學交互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既然在線教學遵從特殊的規律,那麼在實踐中,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是通過三種教學交互方式來開展的。第一是與教師進行交互,通過直播,或者微信等工具;第二是與學習資源進行交互;第三是學生之間的交互。這三種教學交互方式,與課堂教學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都存在與教師的交互。但是由於時空分離,學生對交互的感覺弱化了很多。這對於成人來說,由於學習目的明確,還能夠堅持。但是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如果感覺教師不在,就會有 “放羊”的心理。

幸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新的教學交互方式——學習資源。如果學習資源設計的適合學段,是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的。另外,學生之間的交互也與同在一個教室時不同,但是互聯網有越來越多的工具可以讓學生之間方便的交流。

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這三種交互過程中,如果某一種交互特別強,即使另外兩種交互弱一點,也可以達到學習目標。比如有了實時的、在線的師生互動的教學,可以相應弱化學生與學習資源、學生與學生交互的要求;對於沒有wifi等無法採取同步教學的地方,可以採取學生與學習資源的交互來作為最主要的方式。

在線教學中教和學的特點

首先來看在線教學的特點,分別是:多階段、新任務、新環境、團隊作業、新理念。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第一是多階段。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就把教和學的相互作用全完成了。但是在組織在線教學時,要清楚課程主要的教學交互方式是什麼?如果學生要利用資源,就要準備好資源,如果要互動,就要準備好平臺。最為重要的是當學生開始居家自主學習後,教師還要提供幫助和支持。比如過程中客戶端登錄不了、學生不會操作、找不到學習資源等。所以教學由原來的課堂講解和聽講,變成了設計課程、準備環境、準備和發送資源,以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支持。

在這個多階段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在傳統學校中以面授為主的教師不會做的事情。教師要能夠設計學習活動,能夠準備學習資源,如果教師沒有用過此類工具,就必須重新學習。另外教師還會有新任務,比如怎麼監控學生居家學習的效果?

第三個特點是新環境在線教學對技術有高度的依賴。平臺、工具和資源是重要的教學條件,這些都是新的環境。不過,雖然環境是多數教師和學生現階段開展在線教學和學習的最大焦慮點,但我覺得經過培訓是可以解決的。

在線教學的第四個特點是團隊作業。大多數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在線教學,都由多個角色共同完成,是團隊作業的方式。比如一個課程是一個項目組,其中有教師、有教學設計人員。過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別人設計,但是今天開展具有工業化信息化的教學實踐的時候,設計者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有教育技術學專業,專門培養教學設計人員。

此外,家長為什麼會抱怨?因為原來課堂教學力量的配備,通常只有一個教師,沒有學習知識服務人員。於是要保證延期開學期間的學習效果,只能由家長承擔了在線教學的學習知識服務角色,嚴格說來這不是家長的職責,但是因為我們沒有準備好,沒有這樣的團隊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直接的支持。

第五,在線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

課堂教學的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因為它的教學中最主要看見的行為是教師的呈現和教師的組織安排。但是在學生居家在線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要關注學生的準備情況,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設計適合他的學習活動,支持和管理學生。

所以說,當教學變成了如何促進和幫助學生的居家在線自主學習時,這種變化是非常大的。教育管理者不應該認為準備了平臺、技術支持,直接將課堂教學改成在線教學就可以了。

再來看在線學習的特點。我認為在線教學對於學生來說要求更加高。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居家在線學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連續關注,也沒有同伴可參照的情況下獨立開展的學習,不同年齡段具有不同的適應性。

教育部在2月12號的發文中,特別提到嚴禁幼兒園組織在線教學,因為這個學段的孩子還沒有獨立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對於成人,比如大學生,獨立學習仍然非常的焦慮、孤單。什麼時間聽課?聽完了如何做題?怎麼就算做好了?這些全都需要學生自我管理。

在遠程教育的專業領域有一個詞叫自我導向的學習,對學生要求極高。很多中小學生是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和培養的。成人是因為到這個年齡段,有了一定的能力的積累。但是如果沒有經過訓練,也仍然遇到困難。比如很多人都問,網絡上有那麼多資源,為什麼不自己在家學呢?就是因為人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沒有那麼強,自我目標感、方向感沒有那麼強。

剛才我們談到環境,我在這裡特別說要關注學生的終端環境。不同地區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同家庭的設備環境很不一樣。很多農村地區,家裡沒有電腦,學生怎麼開展在線學習,就用手機這麼小的屏幕嗎?

所以說居家在線學習,對學習者來說更挑戰。除了設備條件,最挑戰的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們一定要知道,不同學段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很不同的。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低的時候,教師要把學習過程的管理全都設計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教師會感覺開展在線教學除了不適應以外,工作量也加大了。

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好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時空分離情況下的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技術的支持,使得在線教學適用的範疇越來越大,在線教學的靈活性、時空的靈活性越來越大。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基於網絡的人際交互的效果越來越好。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開放了視頻會議系統、實時交互的教學系統,這比以前沒有或很少有實時的人際交互的遠程教育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在線教學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都能夠被記錄下來,可以基於這樣的數據,非常精準的監控教學過程。

再說人工智能技術,它給在線教學提供了個性化知識服務的可能。可以根據過程監控數據,推送學習內容,可以告訴教師學生對知識點的反應。

所以說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在線教學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把教和學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強化,讓三種教學交互形式都可以變得更強。

實際上,中國不是今天才有在線教育,只是這次應對疫情開展了大面積的在線教學。在線教育有三種主要形態,一類是獨立的、專門通過網絡提供學歷非學歷教育的機構,比如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第二是在線的課程形態,比如慕課,是以在線的方式來完成的課程。第三是把在線教學作為一個環節,比如高等教育叫混合式教學,基礎教育叫翻轉課堂,或者有的叫習本課堂。

我們今天重點交流的是課程形態。我想特別說在線教學除了是在師生時空分離情況下提供教育服務,或者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以外,也是推動整個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兩空間向三空間轉變。兩空間是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關係空間。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形成了第三個空間——網絡空間,信息科學稱為信息空間。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網絡空間具有區別於前兩個空間的特殊性,比如說資源共享、信息眾籌、行為數據化。它在組織形式、流程、功能都發生了改變。這是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根據。

為什麼國家提出互聯網+?互聯網+教育是把教育放到三空間支撐的情況下,來探索怎麼最優、更優?而絕不是把傳統的學校的課堂教育簡單的搬到線上。這是整個教育的變革過程,它可能會帶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變化,教育組織體系的變化,教育服務流程的變化,教育服務方式的變化。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什麼叫知識?知識是人類積累的生產生活的智慧。在農耕時代,智慧的傳播是在實踐中進行的,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口耳相傳。後來人類有了符號、文字、印刷技術,可以把人類的智慧用符號化的方式記錄下來,大面積傳播。由於符號的抽象性,能夠記錄下來的都是適合符號記載的人類智慧。所以我們在書本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原理、本質,是可以理論化的東西,但是對那種需要大量操作的境遇化的智慧和經驗,書本記錄的都不是特別好,即使記錄下來也不太好用。這是因為文字這種符號呈現做的能力是非常弱的。而且我們會發現,書本里面的內容都是形成一定共識的,是一個公共製品,才能廣泛傳播。

但互聯網出現之後就發生了變化。每個人有了移動終端,特別是有了音視頻之後,大量的操作的經驗都可以傳播,傳播者並不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文字表達能力。而且網絡中的內容,是草根群體智慧匯聚的,是動態變化的。並且這種經驗和智慧不一定是達成共識的公共製品。我們說長尾理論,當服務多樣化,雖然每一種服務用的人很少,但總體的服務範疇仍然非常大。這對教育來說是一種新的現象,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不僅能夠使得原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得以改進,服務更大範圍、更多的人,它也可以讓我們探索、生成、傳播、培養這個時代的特有的知識,提供前所未有功能。

同時互聯網也給教育提出了命題,雖然我們知道在線的新的知識對非常有用,但是應該怎麼培養學生?如果學生不適應互聯網,不會在網絡環境中更快速的獲得知識和能力,怎麼能成為未來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四中全會提出我們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是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這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積極呼應,是對人類從工業社會走到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新要求的積極的回應,更是對我國新時代教育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呼應。

我們原有的以課堂面授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學校為主要教育服務基地的學校教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個性化、靈活的終身的教育服務的需要。所以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在全民終身學習作為生活的方式的時代,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線教育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在線教育不僅給我們提供瞭解決現在教育問題的途徑、推動教育資源共享的途徑、解決教育的鴻溝問題的途徑。同時在線教育的發展,也給我們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而揭示在線教育的規律是我們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的任務,是新的時代教育研究的重要的任務。

這次疫情提供了一個契機——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踐。全世界還沒有國家有過這樣的實踐。這種實踐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支持?實踐中將呈現何種中國特色的在線教育的規律,都值得研究。

中國是互聯網大國,我們在線教育的規模、技術、實踐,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領先的。如果我們能夠借這樣的機會共同去探索、揭示這樣的規律,有可能為人類的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