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最近,小編在餐飲圈裡面看到了3個牛人搞餐飲的案例:

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 有個牛人張總,立志打造一個小吃連鎖品牌,拿到了一筆200萬的投資殺入餐飲業,結果花費重金請人設計與裝修,完工就花掉80%,發現拿了200萬都不夠花;
  • 另一個牛人趙總,做了點生意,也算是暴發戶,決定投入100萬開個自己理想的餐廳,結果可想而知,3個月後,門店就倒閉了;
  • 最後一個牛人翁總,搞食材配送的,想搞終端門店,就拿出20萬開了個小店,剛入行,又著急開業,第一天營業沒菜單,等到第一版菜單出來,不錯!價格很實在,從低到高排序。一天營業完,盤點數據時,絕大多數顧客都是點最便宜的。

類似的牛人,在餐飲圈看過的很多很多,小編總結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想放生人民幣,就做餐飲;如果你想賺錢,就幹裝修。

看到那麼多人殺入餐飲業,不尊重餐飲的商業邏輯,不懂得餐飲的基本規則,最終投入的錢都給搞裝修的人賺了,有沒有?

  • 小編有個設想:如果想進入餐飲行業的,也搞個類似駕考的模式,先過科目一,再過科目二,然後在進行路考,最終拿到畢業證再去開店,這種餐飲開店的閉店率會不會“暴跌”呢?

令人痛心的是,多數餐飲人都是先買車上路,然後再學交通規則的方式幹餐飲的。

結果,很多餐飲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慢慢懂得了一些餐飲的基本規則。這種經歷就像你開車闖紅燈、撞車或掉坑等一系列事故後,重要懂得了交通規則,增長了見識,可是最終都是得不償失。

遺憾的是,付出巨大的代價獲得餐飲的經營嘗試,還是被多數人推崇的,甚至還形成了一個“共識”:

很多人相信,只有跳坑才能成長,並且堅信,不跳坑不成長。今天躲過一個小坑,未來就要跳一個大坑。

更要命的是,你越是不懂餐飲的全貌,就越會站在自身偏見的思維上看餐飲,而且始終認為自己是對的。

如果沒有空杯心態,懂得多學習,餐飲經營罪容易就是跳“底層思維”三種坑,今天小編就來總結盤點一下。

其實,這種認識的偏見,無非只是對餐飲認知不清!餐飲經營的坑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小編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用底層思維來概述,主要就是三種。

一、欠缺菜單常識

還記得曾經黃太吉、雕爺牛腩颳起的“互聯網餐飲”大風嗎?那個時候讓人感覺只要有錢,懂得玩互聯網,開個餐飲店“割韭菜”簡直是天時地利。

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有個朋友,公立醫院的醫生,單位與待遇都是萬人敬仰的,也許是吃貨的原因,對互聯網餐飲動心了,找了個朋友就合夥開店,投資20萬,加盟了一個缽缽雞品牌。

過程不必多說,自然是閉店了,他在陪了20萬之後,終於明白了餐單的邏輯。

他的菜單在所謂的總部指導下,主推套餐,按照價格排序,分別是38元、58元、88元、128元的四種套餐。

剛開業,生意火爆,可以每天打烊後,一算賺,悲催了,都是不賺錢,苦於客單價太低了。

後來,經過自己的琢磨,提升客單價,開始調整菜單,把58元作為主打套餐排在第一位,然後才是88元、128元、38元的套餐。

菜單推出後,效果還行,當天客單價就能夠達到58元以上。

可惜的是,這個店開業的黃金期已經過了,他們苦苦支撐2個月後,悄然閉店。

二、違背成本規律

每個人都有情懷與夢想,還有個案例,這個人是從做程序員轉行過來幹餐飲的!也許是天天對著電腦煩了,還是怕找不著女朋友,他就想開個理想中的便當。

別小看程序員出身,開店用最好的食材,做最美的設計,然後要最新鮮的小鍋現炒,推出20元的便當。

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門店的口號深入人心:拒絕料包,拒絕大鍋,拒絕降低食材等級,連包裝盒子,都用最好的。

理想總是會讓人付出一些代價的,結果這個門店在經營中還是沒有能夠實現盈利,優化成本結構走出困境才是他的關鍵。

理想與情懷為何總是成為餐飲最大的坑呢?說白了就是違背了商業的基本規律。

這位程序員老闆說:“為了強調價值感,每份餐我增加了半個滷蛋,結果一個月多虧損了8000元。我去掉滷蛋之後,消費者並沒有差評。”

總之,食材的配置等級與客單價嚴重不符,便當20多元,你敢用東北大米,我服了!

三、不懂經營科學

本地有個餐飲企業連鎖品牌,目前有10多家店的規模,雖然賺了不少錢,但是勞心勞累,尤其是員工的成長。聽說阿米巴模式能夠解放老闆,老闆就開始引入阿米巴經營模式。

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我們都知道,當初稻盛和夫改造日航取得成功,引入阿米巴模式是用來提升大企業的運營效率的。

還有上市公司海底撈引入阿米巴模式,也是旨在提升運營效率,解決大公司病的。

可是,這麼一家10多個店的餐飲品牌,更需要扁平化管理,減少內部障礙,確保執行效率,形成凝聚力,從而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可是,在引入阿米巴模式之後,造成內部管理環節增加,管理成本提高,結果卻是降低運營效率。

這其實是經營中的“科學”,為何很多創業者總是重複跳進同樣的坑?其實就是認知侷限。

我們試想:同樣位置的門店,為何有的餐廳虧損,有的餐飲賺錢呢?

很多人會把原因歸於:運氣不好?口味不行?品類不對?廚藝不夠?等等。我們要知道,這是屬於“技術”層面上的認知。

如果是科學的認知是什麼呢?

  • 那就要圍繞人效、坪效、品類、客單價、動線人流量等,計算出品類、面積、客單價的數學關係,從而在沒有開店之初,就基本上預測業績和風險。

比如,一個商場店,一般租金是每平米25元左右,小店面積30平米,每天租金大概750元,加上管理費用,每天成本大概就是1000元左右。

每個月算下來,你的經營成本就是3萬,如果按照餐飲經營的規律,成本不能高於銷售額的20%才能夠生存下來。

那麼,這個小店的客單價定位通常要達到25-30元,餐飲位置要達到10個左右,一天按照接待100個顧客,才能做到日營業額3000元。

如果按照成本每日1000元,營業額3000元,其實你的成本就已經突破掉20%。更要命的是,你的店還未必能做到一天100個顧客,不是嗎?

  • 這就是經營中的“科學”,一切都要用數據說話。

很多人估計要反駁了,他會認為商業就是不可預測的,不確定性才是商業的藝術!

沒錯!管理作為一門存在了一百多年的“科學”,它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經營中的不確定性,不是嗎?

投20萬開餐飲店,生意總不好,看看餐飲經營最容易跳的“三種坑”

寫在最後:餐飲創業和經營是一門羅生門的科學,其中盈利的奧妙深不可測,但是我們至少不能違背底層思維的邏輯:菜單、成本與經營,這是先決條件。當你能夠擺脫這三個坑後,並不代表你的門店就一定能成功,畢竟經營是千變萬化的,沒有標準答案,卻有先決基因,你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這才是明智的。



<strong>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