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對於疫情期間亂象早有“預言”,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吃人”

魯迅對於疫情期間亂象早有“預言”,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吃人”

魯迅對於疫情期間亂象早有“預言”,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吃人”
魯迅對於疫情期間亂象早有“預言”,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吃人”

相信,大家對這張照片都不陌生。1994年4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憑藉這幅攝影作品《飢餓的蘇丹》,榮獲普利策新聞獎。

照片表現了蘇丹人民生活的困境,本以為可以喚起人們心中最柔弱的憐憫,沒想到獲得殊榮的攝影師卻被一些人抨擊為“踏在小女孩屍體上獲得的普利策”、“卑鄙自私的人”、“屠夫”。

因為承受不了人們的言語指責,兩個多月後,凱文·卡特選擇結束了自己27歲的生命。

不得不感嘆,人真的能“吃”人。能殺人的不只是刀子,還有和刀子一樣鋒利的語言,和刀子一樣冰冷的人心。

魯迅先生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就向我們展現了那些“吃”人之人的可惡嘴臉。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魯迅筆下的“我”,是一個“狂人”,就是一個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我”總是擔心被別人吃掉。為什麼擔心呢?因為“我”曾親眼看著哥哥吃掉了妹妹,既然哥哥可以吃妹妹,所以他也就可以同樣吃了“我”。

小說裡,魯迅用夢囈之語展現了憤怒、不滿,以及希望、祈求等複雜情緒,也觸動了我們思考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

/ Part 01

魯迅筆下“人吃人”的社會

魯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早在一百多年前,魯迅就以深切的洞察力,告訴我們:封建集權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

這些“吃人”的人,他們有著“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充滿了仁義道德,其實內心裡都是骯髒齷齪。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當然,魯迅筆下的“吃人”,不是真的充滿血腥,只是隱喻現實社會的殘酷,也為我們展現了醜陋的人性。

我們可能被陌生人吃掉,也可能被最親近的人吃掉,比如小說裡的“我”就被哥哥夥同陌生人計劃著吃掉;

也許,我們以前是不吃人的人,甚至是鄙視吃人的人;可是,當我們受到社會大染缸的浸染,竟然一點點變成了“吃人”的人。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強者吞併弱者,多者侵蝕寡者。一千年前的封建社會如此,回到今天呢?

最通俗來說,“吃人”大抵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傷害,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去傷害他人。

“吃人”幾乎成為很多人的生存武器。

“吃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文明的、有的是粗魯的、有的是光明正大的、有的是偷偷摸摸的。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比如,有人為了討好別人,偽裝自己的正面“人設”,表面上是人畜無害,可是背地裡又做著背信棄義的事;

有人為了獲得一己私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詆譭別人,漸漸地變得肆無忌憚、貪婪無度;

有人義正言辭地說著“道德正義”,可到自己身上就可以“為所欲為”。

還有人,為了個人利益去坑害別人,比如無良商家的黑心交易,不擇手段的惡意競爭。

不管怎樣,競爭始終存在且是殘酷無情的,而那些風平浪靜下的波瀾,又未嘗不透漏著人性內心深處的殘忍。

/ Part 02

“這些想要吃我的人,都曾經被別人吃過”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兇。”

這些想要吃“我”的人,或許以前都和“我”一樣,是弱小的、鄙視吃人行為的。可是,當他們身邊的人被別人吃掉以後,這些膽小如鼠的人竟開始肆無忌憚地去“吃人”。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他們都不願承認和被揭穿吃人的本質和真相,一旦有人質疑,他們便擺出一副極不友好的姿態,凶神惡煞地盯著那個人。

就像“我”的哥哥,他當初吃了妹妹,妹妹去世的時候,哥哥還假惺惺地抹著眼淚。而現在,哥哥卻理直氣壯地夥同外面的人要來吃“我”,全沒了憐憫之心。

當“我”去質問哥哥,是要吃我麼,他開始是一臉冷漠不承認,後來將凶神惡煞的嘴臉徹底暴露。

這些曾經善良的人是如何變得冷血的呢?又或者說是如何寬慰自己良心的呢?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小說中寫道:“他們早已佈置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

這些“吃人”的人多麼“智慧”啊,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吃人行為變得正確,就給自己披上了仁義的外衣。

因為“我”是瘋子,所以,吃了一個瘋人,不但沒有錯,還是功勞呢。他們甚至逼人自戕,以此為他們的殺人行為解脫。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生活中,我們身邊不乏這樣一些人:一邊罵著別人沒素質,一邊自己走路吐痰;一邊罵著世界不公平,一邊又不停託關係找門路……在這些人看來,彷彿別人都必須做“聖人”,而自己就可以做“壞人”。

難道“吃人”就是他們發洩的出口麼?那些曾經被虧待的就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補償嗎?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既然別人可以“吃人”,我為什麼不可以呢?這個看似自洽的邏輯背後,卻隱藏著人內心裡最不堪的黑暗。

/ Part 03

到底是做一個“吃人”的人,還是做一個“真”的人?

魯迅筆下的“吃人”,不只是指肉體上的消除,更是指思想、精神上的蠶食。

這部小說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魯迅為我們還原了吃人之人的心理真相。

在“狂人”看來,“吃人”的人有兩類,一種是以為從來如此,應該吃的;一種是知道不該吃,可是仍然要吃。

前者大概是從出生起就認為“吃人”是應該的,這個認知或許來自於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可能來自於周圍的教育傳載。

而後者則更多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遵守大自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為了不被他人吃掉,最終只好妥協於吃人的大環境。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那我們不能反抗麼?

作為“狂人”的“我”也曾用大笑去反抗,也曾有義勇和正氣,周圍的人也曾被我的笑聲所震懾而失了色。可是,後來呢?

雖然“狂人”本心不想“吃人”,但經過自我反思後,發現可能“我”已經間接地吃了妹妹的肉。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和“吃人”的人結成一夥,思想漸漸地被消弭,最後內心崩塌,活成了一具行屍走肉。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魯迅在最後發出一聲吶喊“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要求人們停止吃人,但又談何容易呢?如果人人都想做一個“真”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舒舒服服的生活。可是,現實偏偏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很難去做一個“真”的人。

想想,有多少老師教育要敢於大膽質疑,可是到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長教育孩子要安分守己呢?或者在自己經歷了社會的爆擊後,不得不告訴孩子“社會就是這樣,你又不能改變社會,所以只能適應”。

做一個“真”的人,還是“吃”人的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A or B的普通選擇。

其實,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只要我們守著自己的底線,就可以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別人。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有一天,如果我們只是去做我們相信的事,而不問值不值得;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與生活死磕,也許生活會慢慢地開始改變。

即使不能改變社會,我們也總有保持清醒的權利,也要隨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或許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讀《狂人日記》的原因吧。

【本期話題】身處“吃人”的社會,你會選擇做一個怎樣的人?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鲁迅对于疫情期间乱象早有“预言”,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吃人”

本期插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