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劉宏安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河東富商何義江 何義江字巨源,1886年生於崇興寨一個貧苦家庭,17歲開始出外謀生,25歲販運煤炭、食鹽、糧食,資產漸豐。1914年與人合資開辦“義順生”雜貨鋪,經銷布匹、雜貨、土特產,批發呢絨、綢緞及菸酒、糖茶,資金擴大到20多萬塊銀元。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何義江的駝隊長年往返於包頭與西寧、武威之間。當時由“夜貓莊子”(今關渠一隊)略懂武術的吳金太拉駱駝跟班押貨。1929年,雜貨鋪遭土匪楊自福搶掠而歇業。何義江再創辦“義順源”貨棧,後改名“巨源恆”,在吳忠堡等地設分店,主營批發收購土特產等。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貨棧資金累積達40萬銀元,成為河東首富。何義江仗義疏財,關心社會公益事業,是一位愛國少數民族開明人士。他出資新建靈武崇興臺子小學、靈武簡易師範等,被推選為靈武簡易師範籌委會委員、靈武縣參議會議長。靈武解放時,何義江為解放軍讓房捐糧,迎接解放軍進城。解放後,捐資支援抗美援朝,歷任寧夏省人民政府委員、寧夏省工商聯主任、甘肅省工商聯副主任、自治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工商聯主任、全國工商聯常委等職務。“文革”時期遭受嚴重迫害,1969年10月在吳忠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大寨子的“洋學堂” 民國初年,崇興寨開始在李府設有一個私塾。1917年,大寨子靈官廟設立學堂,有教書先生一人,學生10餘人,教育經費由當地鬥行交易所籌集。1918年,寧夏道護軍使馬福祥為了發展民族教育,在大寨子、吳忠堡等地籌辦學校。他在大寨子捐資210串,下差由地方紳士籌集,創辦臺子私立中阿小學校,何義江為校董。校址選在大寨子東南方向大路拐彎處,建建學堂6間,東西兩旁有住房、雜役室10間,四周築土圍牆,佔地3.4畝。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校門向南開,聘請朱牆(今黎明)拔貢宋琳任校長,有教員2人,學生40多人,開設課程有國文、美術、歷史、地理等。因這座學校建築樣式新穎,開設課程多樣,周邊人稱“洋學堂”。郭橋、吳忠、金積一帶有錢紳士紛紛送孩子寄宿求學。1929年至1933年,韋州人蘇盛華任校長時,同心縣不少富家子弟慕名來前來讀書,學生達130多人,有教師7人。

1936年至1941年,縣上給學校撥款1000多元,用於校舍修建和設備採購,不足由校董何義江捐資,學校在原址重新翻建成磚土木結構校舍。校園內外栽種各類樹木花草,學生增至200多人。何義江帶頭送自己的孫女上學,開女童上學堂之先河。解放後,“洋學堂”規模不斷髮展,改製為崇興完小,1959年改為靈武第二初級中學,即現靈武回中前身。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種牛痘的“王花匠” 1896年,王維德生於河南省新安縣一箇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學習中醫。1916年,王維德和父親徙步千里行醫寧夏。根據掌握的經驗自制痘漿,分頭走村串戶為鄉民看病、種牛痘。1930年,王維德在崇興大寨子街上租了兩間房子,用一頭毛驢帶步早出晚歸,挨門逐戶為百姓看病,尤其擅長給兒童“種牛痘”,在當地家喻戶曉,人稱“王花匠”。王維德自己配製成一些成品藥粉、藥丸和藥劑,對治療小兒疾病療效顯著。他高超的醫術、熱情的服務、低廉的收費,深受老百姓的信任,慕名前來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1954年公私合營時,王維德成為崇興衛生院一名大夫。除了坐診看病以外還為小孩種天花,直至1961年我國徹底消滅天花傳染病,王維德才告別種牛痘的行當。“文革”時期,造反派以“破四舊”為名來抄王維德家,面對打擊與壓力,王維德始終沒有放棄工作。1978年,82歲高齡的王維德退休,仍有不少患者到家裡找他看病。1983年,王維德因病去世,享年87歲。回漢群眾紛紛為這位從醫70餘年,德高望重的鄉村醫生弔唁送行。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刀王”姚德俊師徒 姚德俊祖籍河南,15歲學習打鐵手藝。1906年,19歲的姚德俊隻身來到寧夏,先在永寧仁存渡口一帶架爐打鐵,後定居在大寨子以開鐵匠鋪為生,主要打製老百姓的生活工具。因為手藝高超,十里八村打鐵的活計全都找他,打製的菜刀工藝精良,在方圓十里有“吳河的鍬、老姚的刀”之美名。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解放以前,姚德俊打造的土槍、抬槍很受獵戶歡迎,方圓百里能做獵槍的也只有他一家。那時,鹽池、同心乃至內蒙古前旗等地牧民都來買老姚的羊毛剪子。至今,有些老戶人家還在使用印有“姚記”字樣的刀具。1968年姚德俊病故,享年82歲。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姚德俊的徒弟吳天惠,1929年出生在郝家橋湖家堡,16歲拜姚德俊為師學習鐵藝。因錘、打、沾、淬樣樣精通,打製的刀、斧等刀具背寬刃薄、輕便鋒利,使用起來省力順手,人送“刀王”美譽。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解放後,吳天惠先後在崇興農具廠、縣農具廠、自治區糧油機械廠工作。因“響噹噹”的行業和“過硬”的本事,成為靈武第一個高級工匠。1989年,吳天惠退休後在家開設鐵匠鋪,長子吳建雲繼承了他的手藝,將其技藝申報為市級非遺項目。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百年牛記中藥鋪 1892年,牛宗義出生於陝西華陰一箇中藥鋪世家。1918年到寧夏以趕集賣藥為生。1923年在崇興大寨子開辦“永益源” 藥鋪,他因經營的藥材貨真價實,加工的藥材藥味純正,藥效增強,患者服用方便,藥鋪聲名逐漸遠播。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牛宗義生意興隆後熱心公益事業。1925年,捐款1300塊大洋興建中阿私立小學。1947年,捐款600塊大洋興建臺子清真大寺。馬鴻逵統治時期,農戶種田稅賦繁重,牛宗義為貧困家庭承擔稅賦。每當經濟拮据的回族人家遇到喪事,他主動施捨布匹三丈六尺,使“埋體”及時入土。在流感瘟疫氾濫時,他在村子支一口大鍋,用自制的中藥“銀翹散”熬藥免費分送給百姓喝。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小兒麻診、天花流行時,他免費發放“宣毒表發湯”。因接濟窮人仗義疏財,他與當地回族群眾結下深厚的感情,在方圓幾十裡頗有名望,鄉親四鄰尊敬地稱他“牛大善人”。1954年公私合營後,藥鋪合入崇興衛生院。1958年,牛宗義病逝後其子牛耀祖承繼家業,在靈武開設中藥鋪。牛耀祖之子牛衛東將牛記中草藥水丸製作技藝申報為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靈武開辦起兩家“牛記大藥房”分店。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能醫亦商花振海 1904年,花振海出生於陝西華陰,1920年來到大寨子在一家中藥鋪當學徒,後開中藥鋪。花振海還開起一家字號名叫“福興源”的生資日雜店鋪,他既懂醫又善於經商,生意十分興隆。1932年,擴充店面另開一家中藥鋪,字號名叫“復興源”。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幾年後,他的弟弟花振雲從陝西遷到崇興定居,在街上購買土地開了一家布綢雜貨店,起名“永興昌”。華振海喜歡喝酒,酒量過人,為人豁達,懂經商之道,他把原籍陝西的藥材和土特產販運到靈武,再把靈武的糧食、皮毛、甘草等物品販運到陝西,是一位知名度較高的商人和中醫大夫。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1950年和1963年,他分別參加靈武縣第二屆和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1953至1963年,擔任靈武縣第一至第四屆工商聯合會副主任。公私聯營後,花振海一直在崇興衛生院工作。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英年早逝的詩人王亞凡 1914年6月,王亞凡出生在河南內鄉縣。少年時期受進步思想影響參加了革命,早年在延安從事抗日救亡演出,創作出一大批戲劇、詩歌文藝作品,成為延安最年輕的文化工作領導者。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解放後,王亞凡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著有詩集《王亞凡詩抄》,組詩《第一次航程》《朝鮮見聞》《延河曲》等。1960年底,王亞凡響應黨的號召,到靈武參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被任命為縣委書記處書記兼崇興公社副書記。1961年1月7日,王亞凡到崇興公社,隻身住在宿社。當時取暖使用沒有煙筒的火盆。當天夜裡,王亞凡因煤煙中毒不幸身亡,年僅47歲。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王亞凡遇難的消息傳到北京,震驚了整個文藝界,《人民日報》刊登了訃告,由茅盾、周揚、老舍等組成治喪委員會,在中國文聯大廳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茅盾親致悼詞。天妒英才,壯志難酬。王亞凡的遺體被安葬在靈武烈士陵園,這位全國著名詩人從此在這裡長眠。2007年清明節前夕,王亞凡親屬來到靈武掃墓。詩人未了的詩情文願,或許能在塞外古城得以寬慰。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流年似水,風雨滄桑。崇興大寨子曾經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早已沉跡在歷史的塵埃中,成為遠逝的歲月。時光如梭,往事如夢。雖然大寨子往昔早已被世人淡忘,演繹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民間留傳。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探秘寧夏靈武–崇興大寨子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