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筒印章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标志 ”之一 ,因为它珍稀的材料,艺术性的雕刻图案以及它身上所赋有的特殊意义,滚筒印章成为当时珠饰和印章收藏的新宠。滚印的发展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还对当时文明的起源、发展、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筒印章成为两河流域独特的印章方式,与泥板一起使用了近3000多年

人类使用印章已经有大约8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标志的滚筒印章。滚筒印章顾名思义,就是呈圆柱形可以滚动的印章,滚印常将纹饰刻在印章的侧面,当滚动印章时,就可以产生连续的阳文印戳。

大约在5500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以城市为标志的文明,我们称之为两河流域文明,作为两河流域文明的缔造者,充满智慧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通过泥板保存,“泥板”就是将那些文字通过芦苇杆刻在黏泥土上,再将黏泥土加热硬化制成。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筒印章也出现在5500年前,滚印本身可以通过滚动产生印戳的特性就非常适合“泥板”的书写方式,通常将滚印身上雕刻的纹饰滚动覆盖在“泥板”的长方形书写区域内,可以起到完整保存的作用。

之后滚筒印章与“泥板”一起使用了3000多年,成为了当时两河流域独特的印章方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先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的杰姆代特·奈尔时期中带滚筒印章印戳的图画文字泥板。

滚印出现在两河流域南部,之后通过传播与发展,两河流域的周边地区比如埃及、叙利亚等,以及随着海贸发展,滚印的印章方式甚至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地区,先藏在大英博物馆里就有古埃及文明、古叙利亚、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谷文明滚印。

后来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更加完备的楔形文字,公元前1000年之后,字母文字开始使用并普及。人们选择了在羊皮卷或莎草纸上书写文字,这样就能够卷起来用绳子固定,盖上平印。虽然滚筒印章的书写方式后来逐渐被平印取代,但不得不说滚筒印章对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印度河谷文明的起源有着深远影响。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筒印章的发展,按照年代顺序,从乌鲁克文化时期到阿契美尼帝国时期共贯穿了十个主要时期

以乌鲁克为代表的苏美尔人城邦在两河流域的兴起诞生了苏美尔文明,在文字诞生之前,苏美尔人发明了滚印,滚印与之后的楔形文字和塔庙并称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标志”。

在乌鲁克时期,滚印主要用作神庙的仓储,由于当时仓储账簿是用陶球这种大型物体,滚印就更加适合用来标识,之后由陶球发展而来的“泥板”也是更适合用滚印作为印章媒介。由此可见,当时的滚印不仅用作封印,也承担了一部分文字的功能。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苏美尔时期,滚印不再用于标识货物信息,它开始被王室、达官贵人和商人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如在乌尔城出土的王室墓葬中陪葬的滚印都刻有印主自己的名字,足以证明当时的滚印已经开始私有化。

之后闪米特人征服了苏美尔人的城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国。由于阿卡德王室的推动,滚印的风格也跟之前的时期有了不同。阿卡德滚印风格的不同体现在它纹饰上首次使用

填充符号,对人体形态也有了写实的描写,以及对神祗形象的描绘。

这个时期的变化对当时滚印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更深层的反映出来当时王室权利和财富的集中。

阿卡德王国的统治时间很短,之后就迎来了“新苏美尔”时期。为了体现出滚印主人的身份地位,这个时期滚印的铭文制定变得非常严格,觐见和英雄斗争的题材开始变得流行,神祗觐见采用了“坐姿觐见”,而且这个时期首次将神祗换成了戴圆帽的神话国王。

古巴比伦时期的滚印风格比较多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两河流域南部首先崛起的伊辛王国和阿尔萨王国争霸的这两百多年的时期滚印风格开始出现“立式觐见”,这也是新苏美尔时期的风格向阿摩利时期过渡。

之后古巴比伦王国征服了这两个王国,“立式觐见”也完全取代了“坐式觐见”。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开始衰落,在滚印的制作上也开始粗糙。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之后由于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滚印的风格在两河流域的基础上也产生了独特的创新元素,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能够独立于两河流域的控制。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之后,滚印风格经历了很长一段的空窗期,直到公元前15世纪才开始出现。加喜特王朝在晚期古巴比伦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铭文的长度用作祷告语,在图案纹饰方面注重简洁。

新亚述帝国崛起后工匠们在滚印的制作上逐渐引用“典范风格”,更加具有雕塑感,对细节的处理也更加的复杂。由于后来王权的衰弱,地方官员权力过重,开始出现不提国王只有官员的宦官印,直到提格拉斯·皮勒瑟尔三世篡位将王权抓在自己手中,宦官印才逐渐消失。

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后国王那波帕拉萨尔大力倡导兴复巴比伦文化,这在滚印中也有所体现,这时期的滚印出现了“神徽祭祀”的题材。

波斯人占领了巴比伦城之后,建立了阿契美尼帝国,他们开始用官方的文书和铭刻,滚印也进行了官方的流通,产生了波斯人独特的“宫廷风格”。在离帝国比较边远的行省中,本地的工匠也造就了一些“希腊化波斯风格”。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滚印,因它制作上用到的珍稀材料、独特复杂的雕纹以及它本身对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它成为当时珠饰和印章收藏的新宠,后逐渐被平印取代

在苏美尔时期,滚印开始作为王室、达官贵人和商人的私有物,滚印的私有化也促进了滚印成为表达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工具。在当时的古代社会生活中它就跟人的名字一样重要,甚至在之后的巴比伦时期,每个巴比伦人几乎都有一个印章,这充分表达了它对人们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古巴比伦时期的滚印重用十分普遍,在重用时也会改刻新印主的名字,更改一些图文元素。在封印契约上有时会借用见证人的滚印,巴比伦的书吏都会标明清楚借印人的身份,避免混乱。

随着之后的帝国崛起和王室对王权的集中,皇室的作坊也开始制作滚印,工匠们所展示的高超技艺以及所用到的珍稀材质也提高滚印的收藏价值。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通过贸易的传播获得的阿富汗的矿物材料、波斯湾的贝壳、印度河谷的玉髓和玛瑙也被运用在滚印的制作上,在古巴比伦晚期也出现了很多半宝石材质的滚印。

王朝也积极鼓励工匠们创新雕刻技法,研究新的风格,滚印上那些神态凶猛的动物,写实的人体形态描写,神祗形象的描绘也给滚印本身增添了辟邪、祈愿等丰富的艺术色彩。

中亚述的滚印受亚述帝国的尚武精神影响常出现凶猛的神兽和神话动物形象;阿卡德帝国时期滚印上主要刻画神祗、国王和英雄斗争题材;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滚印上出现很多填充元素,比如鱼、狗等充满象征意义的纹饰体现出了当时的宗教观念。

之后出现的字母文字和羊皮纸降低了书写成本,滚印的重要性也大幅度降低,这项伴随着两河流域三千多年的古老工具,最终被平印完全取代卸下了它的使命。

滚印所代表的两河流域文明,以及滚印对当时文明的起源、传播、发展和对现代研究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帮助都是不容忽视的。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滚印的材质以及滚印上雕刻的图案和铭文给考古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希腊出土的木质收藏盒里就装有一颗属于加喜特王朝大臣的滚印,两河流域周边的叙利亚、伊朗、波斯湾地区、安纳托利亚地区都曾先后使用过滚印,可见随着商人和收藏者的脚步,滚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遥远的阿富汗、波斯湾和印度河谷所特有的材料都在滚印上体现过,这体现了当时多个国家的贸易来往,也给贸易路线的研究带来了线索。

滚印的发展贯穿了十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王室权力都影响着滚印的制作风格。像古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滚印的制作上也开始粗糙,而新亚述帝国崛起后工匠们在滚印的制作更加具有雕塑感,对细节的处理也更加的复杂。

滚筒印章是如何发展,后成为收藏新宠,又是怎样被逐渐取代?

总的来说,滚印的发展反映了古代的智慧,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起源、发展、传播。滚印的发展也体现了当时各个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对现代人们研究贸易路线和两河流域的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曰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