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陳超


“軍功章還稍微有點斜,重新掛一下。”1月17日,天剛矇矇亮,老兵龔強就穿好一身深藍色呢子大衣,還讓兒子反覆糾正胸前軍功章佩戴的位置。他本想穿上舊軍裝,但那身軍裝壓在箱底幾十年了,加上年年洗曬,早已磨損得不成樣子。


“這件大衣我穿了很多年,就因為它最像軍大衣。”得知自己要回老部隊,龔強讓兒子提前兩天把這件大衣熨燙得平平整整。


龔強把一身大衣穿得筆挺,胸前的黨徽和軍功章格外耀眼。雖然已是91歲的高齡,但他耳不聾、腰不彎、背不駝,走起路來腳底生風,骨子裡依然透著軍人那股剛強的精氣神。


整理好衣著,龔強對著鏡子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他的兒媳對記者說:“聽說要回老部隊,這個敬禮動作他練習了一禮拜。”


龔強是上海崇明人。1949年,他參軍入伍,一干就是20年。退伍前,他已經是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的前身——崇明縣武裝中隊的第3任連長。


後來,因為部隊轉隸移防等原因,他與老部隊斷了聯繫。


前不久,龔強收到三中隊的請柬,邀請他“回家”看看。


“沒想到在有生之年還能重回老部隊。”手裡握著請柬的那一刻,他淚流滿面,對家人說,“我要帶上我的兵一起‘回家’。”


他的兵,能聯繫上的還有16位,也都收到了請柬。


到了老兵“回家”的那天,三中隊張燈結綵,處處透著家的溫馨。


10時30分,在營院前,16名老兵面向老連長龔強整齊列隊。他們的頭髮都已花白,有的腰背佝僂、拄著柺杖。


龔強向每個老兵敬禮,挨個為老兵整理著裝。


走到老兵張超的面前,龔強駐足許久:14枚軍功章掛滿張超的左胸,龔強一個一個整理。


撫摸這些鐫刻著歷史年輪的功勳獎章,龔強雙眼模糊,淚水順著臉頰直往下掉。他哽咽著說:“花名冊上那些名字我都記得,只是人越來越少了。老胡、老顧、老劉,都走了……”


16名老兵被龔強的話觸動,眼眶裡都泛起淚光。


龔強抬手拭去眼淚,返回隊列前的指揮位置:“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


他乾淨洪亮的口令像是衝鋒號,讓這支老兵隊伍的精氣神為之一振。


“齊步走!”龔強帶著老兵隊伍走向營房。三中隊的年輕官兵在道路兩側整齊列隊,行軍禮歡迎老兵“回家”。


在道路的盡頭,老兵們停下來。三中隊現任中隊長張治遠在那裡迎接。


“老兵同志,武警上海總隊二支隊三中隊全體官兵列隊完畢,歡迎你們回家!第19任中隊長張治遠。”鏗鏘的話音剛落,張治遠向老兵敬了一個軍禮。


寒風中,17名老兵站得筆直。作為領隊,龔強面向張治遠,抬手向中隊官兵們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這個軍禮距離他1969年退伍時敬的那個告別軍禮,足足跨越了半個世紀。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九十一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陳 超 李 奎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91歲的老連長龔強帶著他的兵重回老連隊——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年輕官兵列隊歡迎。王 亮攝


尋親


“失聯”30多年,老兵們終於找到自己的老部隊


“歡迎老兵‘回家’!”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指導員李博的聲音稍微有些顫抖。面對這17位神情激動的老兵,他深深地體會到一種無以言表的幸福感。


對於李博來說,這種幸福感源自於找尋老兵的過程。


去年3月,中隊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李博打算從隊史教育切入。然而,隊史記載有些年代殘缺不全、脈絡不清,一時間他無從下手。


為了詳細瞭解中隊成立之初的歷史,李博利用休假時間前往江蘇南通、啟東、海門等地公安部門和檔案館查閱資料。在崇明區公安局,他發現《崇明縣公安志》詳細記載了中隊的歷次調整改革和歷任主官的簡略資料。


根據資料信息,李博推測:在中隊成立之初的主官中,《崇明縣公安志》上記載的“崇明縣武裝中隊第3任連長龔祥”應該依然健在。然而,他走訪公安、民政等多個部門,都沒有找到“龔祥”的任何信息。


就在李博打算放棄尋找“龔祥”的時候,崇明縣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無意中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希望:一位名叫龔強的老人曾來反映,《崇明縣公安志》上把他的名字“龔強”寫成了“龔祥”,希望予以糾正,還留下了住址和電話號碼。


“莫非龔強就是‘龔祥’?”李博搭車趕往龔強的住處。當見到龔強家門口那塊“光榮之家”牌匾時,他心中的希望再次升騰。


敲開門,李博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並遞上《崇明縣公安志》。


那一刻,龔強手捧《崇明縣公安志》,哽咽了:“老顧啊,老嚴啊,都走了……我這個名字,書裡寫錯了,我叫龔強,不是龔祥。”


確定自己找到了中隊第3任老連長龔強,李博也異常激動。


“老部隊就在崇明,這麼多年您沒找過嗎?”李博提出自己的困惑。


這讓龔強的情緒突然激動起來。他梗著脖子說:“找過,怎麼沒找啊!”


1969年,龔強從部隊轉業。從那以後,他每年都會帶著戰友們回中隊看望一次。期間,崇明縣武裝中隊調整改革為武警崇明縣中隊。


直到1983年,龔強和戰友們照例回老部隊“探親”,卻在營門前吃了“閉門羹”。多方打聽,他們才得知,因為任務需要,中隊轉隸移防。


“老部隊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回憶當時的情形,龔強依然難掩傷感,“那一刻,我們就好像突然變成了‘沒有家的孩子’。”


其實,那年武警崇明縣中隊雖然移防,但並未搬離崇明島。在那之後的很多年,龔強曾多次路過崇明中隊的新營區。


然而,由於老部隊的番號已經改變,官兵們也換了新式軍裝,龔強怎麼也不會想到,那座新營區內就駐紮著自己苦苦尋找的老部隊。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也老了。”老人感慨著,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現在,我終於找到老部隊了,真想再回去看看啊!”


去年“八一”建軍節,中隊黨支部共同商議決定:以找到老連長龔強為契機,在全中隊發起“我的連長我的連·尋找老兵”活動,爭取讓更多老兵“回家”。


“這本通訊錄是我整理的,上面記得比較全……”面對再次登門的李博,龔強拿出一個泛黃的本子,上面整整齊齊地記著近20名老戰友的聯繫方式。


於是,李博和戰友們開始按照那份通訊錄尋訪老兵。


“找尋老兵的過程就像是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有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有的已經離世,有時候還要面對家屬的誤解……”“尋親”之路雖然坎坷,但李博和戰友們始終未放棄。


越來越多的老兵被找到。李博聽到老兵們一次又一次地感慨:“沒想到,還有人想著我們、念著我們……”


團聚


在老兵們心頭縈繞數十年的“團圓夢”,終於實現了


走訪結束後,李博重新制作了一張老兵聯絡表,將他們的姓名、電話、年齡、履歷、地址、特點等信息都做了詳細記錄。


從那以後,老兵們就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地打給李博。哽咽的話語聲中,老兵們都在不斷表達著同一個願望:“我們一直都想回老部隊看看,那是我們的‘家’!”


考慮到老兵們急切想要“回家”團圓的心情,2019年底,中隊黨支部討論決定:邀請這群老兵集體“回家探親”。


那天,中隊張燈結綵,全體官兵整齊列隊,歡迎老兵回家。


中隊長張治遠向老連長龔強報告並互致敬禮之後,新老戰友立刻簇擁在一起。一雙雙手緊握著,大家暢談著、歡笑著,每個人都盡情感受著團聚的喜悅。


指導員李博提議,新老戰友一起拍張全家福。快門按下,老老少少幾十張笑容被定格在同一個幸福的瞬間。


隨後,老兵們觀看了中隊的軍事彙報表演。看到各型新式槍械在戰士們手中被快速分解和組裝,老兵施安東嘖嘖稱讚:“當年我們用的槍還要從國外買。現在國家強大了,洋槍洋炮不吃香了!”


走進現代化的營房,看到整齊劃一的內務設置,聽到熟悉的軍號聲,老兵們興奮異常,不住感嘆“彷彿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老連長龔強說:“那時候,我們也和這群新戰士一樣,血氣方剛、激情滿懷,一心想要衝鋒陷陣、奮勇殺敵。”


交流中,老兵龔惠生把自己珍藏的“口袋書”捐了出來。翻開這本“口袋書”,內頁上粗略勾勒出手榴彈的構造簡圖,記錄著實彈射擊等課目的訓練筆記。


“部隊是個大學校。”龔惠生回憶說,“我就是靠這本‘口袋書’,最後成長為訓練能手!”


老兵施安東主動把超期服役證捐給中隊。1964年、1965年,施安東勤學苦練“郭興福教學法”,兩次獲評“五好戰士”,成為專勤專訓課目的優秀“小教員”。部隊為了保留訓練骨幹,批准他超期服役了兩年。


吃團圓飯的時候,餐桌上擺著紅燒肉、鹽水蝦、滷水牛腱等精美菜餚。老兵們難以相信,這些都是炊事班5名戰士做的“家常菜”。


聽完炊事班班長張林烽對菜品的介紹後,老兵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老兵龔惠生說起中隊早年的生活:為了改善伙食,他們當年經常利用節假日,扎稻草、抓螃蟹,用抓回來的崇明特產“老毛蟹”給戰士們加菜。


“現在我們不再養豬種菜,也不用抓螃蟹了,部隊伙食實現了常態高效的社會化保障,平時吃的都和今天一樣好。”列兵袁磊一說完,老兵們都笑了。


“笑聲裡是濃濃的‘家’的味道。”指導員李博說,“在老兵們心頭反覆縈繞的‘團圓夢’,終於實現了。”

傳承


跨越半個世紀的新老戰友對話,傳承著同樣的紅色血脈


“我們那時的訓練內容很多,像戰術、押解、抓捕設卡、巷戰訓練、擒敵拳,基本上都是些專勤專訓的內容。”座談會上,老連長龔強率先打開話匣子,“那個時候要對付的兇犯很多,必須把本領練硬!”


坐在一旁的列兵張翔接過話茬:“雖然當兵沒多久,但是我感覺部隊實戰化訓練氛圍非常濃厚,我相信自己以後也能夠成為執勤一線的尖兵!”


列兵張翔一說完,老連長龔強就立馬握住他的手,對坐在一旁的老兵朱元郎笑著說:“看,真是個好兵!”


看到這一幕,指導員李博深感欣慰。他掰著手指對記者說:“老連長1969年離開部隊,到現在剛好滿50年。但在這場穿越半個世紀的對話中,他和我們年輕官兵聊的最多的都是精武強能!”


在這些老兵中,92歲的張超是歲數最大的,戰功赫赫。


80歲的老兵郭友家,是這群武警老戰友中最年輕的一位。張超是他的班長。郭友家回憶說:“那時伙食不好,班長經常省出自己的飯菜,留給我吃。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班長的恩情。”


兩位老人回憶著往事,手緊緊握在一起,說到動情處都抹起了眼淚。官兵們都被老兵們深厚的戰友情而打動。


“我還上過朝鮮戰場,那時候練的是臥倒、快速行進……”老兵朱元郎回憶道。


“抗美援朝!”一聽到這兒,新戰士們都來了勁,圍著朱元郎,聽他講述那段作戰經歷。


“那時候我們肩背手提,一天要負重行軍四五十公里,有時候遇著平地,跑著都能睡著。”上甘嶺戰役打響後,朱元郎在寶山羅店報名參軍。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趕了一個月的山路,終於來到朝鮮戰場,在第二防線運輸隊專門給前線運炮彈、糧食。


一次,洞外溫度已達零下38攝氏度,朱元郎送完兩個炮彈回到防空洞,發現身上的棉襖還是被汗溼透了。靠在炕爐上烘乾衣物的時候,他因為太勞累,合上眼睛就睡著了,直到屁股被炕火燒疼了才驚醒。


“當年,和我一同入朝的13名戰友,最後只回來了6個。”回想起戰場上的生離死別,朱元郎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這個下意識的細微動作,給年輕的戰士們帶來深深的觸動。


老兵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朱元郎一樣上過戰場,但都經歷過很多驚心動魄的鬥爭。


“那時候,我們見紅旗就扛,見榮譽就爭,事事都要搶第一,就希望能夠奮戰一線。”龔強回憶道,1954年8月1日,中隊受領一項重要任務。戰友們都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要求上一線。


“我們都是黨培養出來的兵,不會忘記黨的恩情。”提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龔強依然激動不已。他拍著胸脯向年輕戰友們保證:“我將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老兵們雖然青春已逝,但保家衛國的情懷還在,以隊為家的初心依舊。當聽到中隊已經連續17年被評為總隊標兵中隊時,他們喜得合不攏嘴,紛紛勉勵年輕戰友“好好幹”。


一個個老兵、一段段故事,把中隊漫長的隊史串了起來。在老兵們回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年輕的官兵們也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新兵張翔代表戰友,向老兵們立下誓言:“我們一定會傳承優良傳統,練就過硬本領,當好新時代的武警戰士。”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記者手記


從老兵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陳 超


91歲的老連長龔強和他的16個兵,一夜間成了“網紅”。


在這個寒冬,17名老兵“回家”成了一條暖新聞。以此為背景拍攝的“老兵點名”短視頻,上傳到“人民武警”抖音號之後,獲得了百萬點贊。


對於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尋親”的舉動,不少網友留言表達支持。網友“小軍迷”留言:新時期的武警官兵個個都是有心人,沒有他們的細心和努力,就沒有今天的精彩故事。


“我們找尋老兵的經歷也是追溯建隊歷史的過程。”該中隊指導員李博說,老兵就是一本本生動的“活教材”、一座座歷史的“富礦”,年輕官兵從老兵身上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紅色傳統的力量。


“當握住老兵的手時,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我心中湧動!”新兵鍾錦宏說,這些老兵雖然離開軍營幾十年,但他們的軍人作風依舊硬朗。


剛下連的時候,新兵鍾錦宏顯得有些“文弱”。在訓練場上,他不敢施展拳腳,喊口令的氣勢都比同批戰友弱了一大截。


經過與老兵的深入交流,瞭解到他們出生入死的軍旅經歷,鍾錦宏深受觸動。如今上了訓練場,他就像變了個人,每個戰術動作都拼盡全力,喊殺聲鏗鏘有力。


鍾錦宏說:“我要像老兵一樣,展現出軍人應有的血性膽氣。”


老兵身上所承載的隊史,以及其中所蘊藏的紅色基因,是激勵年輕官兵幹事創業的“催化劑”。


徐寶來因為轉改士官的事,與父母發生了很多爭執,那段時間正經歷著激烈的思想波動。在和龔強暢聊之後,他了解到老連長充滿傳奇色彩的軍旅經歷,認識到參軍報國的崇高意義和部隊對個人發展的巨大助益,堅定了在部隊這個熔爐中成長成才、建功立業的決心。


後來,他主動打電話回家,對父親說:“爸,你不用擔心我了。我會在部隊好好幹。”


中隊指導員李博對記者說,老兵們身上有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深深鑿刻的印記,那是印在骨子裡的軍人標記,是不可磨滅的軍人情懷,即使脫下軍裝,他們依舊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


在該中隊榮譽室,老兵們捐贈的老物件已經擺進了櫥窗,增加了隊史的“厚度”。這些老兵的故事,將教育和激勵一茬茬年輕官兵,傳承和發揚好老兵身上所承載的紅色基因,從豐富的隊史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本文刊於2020年2月18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版


跨越半個世紀的軍禮,91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