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扎什倫布寺造像:身著瓔珞法衣的四臂成鎖觀音


四臂成鎖觀音 造像:18世紀,佛衣、龕:18世紀 造像:銅,佛衣:絲綢、珍珠,龕:紫檀木 造像:扎什倫布寺扎什吉彩作坊,佛衣、龕:清宮內務府造辦處 現藏故宮博物院 拍攝於“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

這是一尊製作和裝飾工藝極其考究的不空羂索四臂觀音菩薩立式銅鎏金像。是典型的扎什倫布寺造像。 不空羂索觀音菩薩、可另稱為不空悉地王觀世音菩薩或不空羂索菩薩。密號為等引金剛。以“不空羂索”為名,是象徵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導眾生, 其心願不會落空的意思。

扎什倫布寺不僅是佛學中心,也是一座藝術和文化中心。其官屬作坊扎什吉彩,生產的扎什琍瑪銅造像,以及大量仿尼泊爾和古代印度風格的作品,曾對乾隆時期的宮廷造像產生過較大影響。


觀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有眾多形象,她的每一種形象都代表著一種佛教思想,一種宗教功用,都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不同化現。

觀音立姿站於方形臺座上,造像藍色髮髻高梳,方圓臉,面部鍍金濃厚,面容安祥沉靜,戴精緻的五葉小冠。

觀音一面四臂,分別持羂索、金剛杵、念珠、金剛鉤等法器。 四臂觀音是觀音菩薩最常見的形象,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種類和形象,藏族人民習慣唸誦的六字真言,即“六字大明咒”,便是此觀音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所髮出的心咒。

胸佩珍珠寶石瓔珞,身著華麗精美的佛衣。

身著織錦緞八寶圖案法衣為清宮配做,繡工精細,上綴珍珠串珠及寶石,飾以八寶紋、蓮枝紋及海水紋等。 衣物正面繡雙魚、華蓋、蓮花、寶瓶等八寶紋及蓮枝紋。

背面繡有盤長、寶傘、海螺、法輪等八寶紋及蓮枝紋。



這尊四臂觀音立像,外罩清宮造辦處後配的紫檀木重簷亭式玻璃門佛龕。 清宮佛像除了以黃箋註明來源、品類外,配龕題記也是另外一種佛像記錄方法,是將那些與佛像相關的內容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刻在佛像的配龕背面。

寶瓶頂,滴水為蓮花紋

龕後陰刻四體文題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欽命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大利益扎什琍瑪四背成鎖觀世音菩薩”。

這段文字記載了造像的由來,是乾隆命駐京喇嘛阿旺班珠爾認看身份後,配置木龕供奉於養性殿西暖閣佛堂。

龕內貼有三張黃箋,分別為“三號”“無捲齋”“癸字第二十六號”。但並未找到故宮中無捲齋所在,若是哪位看客有了解的,還請賜教。

清宮配作木龕並題寫銘文的佛像,一般都是工藝絕佳、時期較早或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除此之外,宮中還有在佛像底座刻款和貼白紙籤兩種輔助方法。

龕身雕刻有瓔珞紋飾

龕兩側分別雕有十字金剛杵造型,十字金剛杵乃西藏密宗法器一種,梵名叫“伐折羅”,所謂十字金剛杵,實際上是由兩個金剛杵相交叉構成的,在漢文中因其形狀是"十"字形而得名十字金剛杵。

佛教密教則用它來代表堅固鋒利之智,可斷除煩惱、除惡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