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解讀:(13)你會不會也犯“當局者迷”的錯誤?

新高考解讀:(13)你會不會也犯“當局者迷”的錯誤?

新高考解讀

你會不會也犯“當局者迷”的錯誤?


專業的選擇、學校的選擇,是關乎個人未來學業、職業和人生髮展的重要一步。

它不僅由客觀因素決定,更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們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自己的個人實際情況。


一、明確個人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生命的原動力,有興趣才有內動力,內動力才會有積極性。興趣比天才重要,興趣使人不會疲倦。有興趣才能學的開心,學的認真。對事物的興趣,很多時候都決著人能否主動、自主地學習和鑽研。這個道理是淺顯易懂的,但問題在於,很多學生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或者將興趣建立在自己對某事物的主觀臆斷之上,而做出了錯誤的興趣判斷。

例如,華人學者丁肇中曾經深有感觸地說:“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裡,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推動了丁肇中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愛迪生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每天在實驗室裡辛苦工作十幾小時,在那裡吃飯、睡覺,但絲毫不以為苦,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

學生可以先借助一些專業性的興趣測評,來對自己的興趣類型做一個初步判斷,加強對自己的瞭解,再根據自己的潛在興趣範圍去做一些實踐嘗試,從而加深對自己興趣方向的瞭解。


二、瞭解個人能力

興趣影響專業目標設定,而學習能力決定能否實現理想。興趣發展,必須以相應的學習能力乃至天賦為基礎。

一個人有了學習的興趣,不等於就能夠學好所選擇的專業和從事所選擇的職業。因為興趣並不表明個人具備了某方面的能力。有的人喜歡文學,想當作家;有的人喜歡繪畫,想當畫家。但無論是作家還是畫家,都需要有一定的天分、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

在實行新高考後,各院校都對其招生專業都做了明確的限考科目範圍。例如,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都要求選考生物、化學、物理等科目。而如果一個想要學習臨床醫學的學生在生物、化學、物理這些專業基礎科目上的學習能力很差,則在高校錄取中就會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我們在決定是否要報考某專業時,必須分析自己是否擅長該專業錄取所對應的那些高中科目,儘量避免包含自己短板科目的專業。

因此,興趣只是影響你的專業選擇方向,而能力決定了你能否實現專業理想。在新高考的模式下,從高中低年級階段,學生就要清晰地、正確判斷個人興趣、學科學習能力,並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規劃好高中課程的學習與未來專業的選擇。


三、結合家庭期望

家庭期望,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家長的職業和教育背景、社會經濟和文化地位等。

根據一項對不同階層考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差異的研究,家長意見對考生專業選擇的重要性隨階層的降低而降低。也就是說,優勢階層的家長因為良好的職業、教育背景,對社會需求和專業內涵有更好的瞭解,他們對孩子的專業選擇的建議相比於對高等教育不甚瞭解的低社會階層家長而言更具說服力,影響更深遠。

另外,經濟實力的差異,讓來自優勢家庭的學生能夠較少地為將來的就業考慮,他們會更多地從個人興趣出發選擇專業,而弱勢背景的學生則更為注重專業的就業前景,身上也揹負著較重的來自父母的就業期望。

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成長有著深深的烙印,學生在做個人學業規劃時,不得不將自己的家庭背景納入考慮範圍,但是家庭的束縛不應該是個人意志的枷鎖,對自身興趣和能力的尊重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充滿自我效能感,實現人生的跨越式發展。


四、考慮身體素質

不同的專業對考生的身體素質要求也是不同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明確指示,考生若存在與高校相關專業要求相悖的身體健康問題,高校可不予錄取。

關於存在某些身體狀況而不宜就讀相關專業的限制條件,同學們可以查看具體說明文件,對比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瞭解自己是否有不宜報考的專業。考生如果被錄取到不宜就讀的專業後,將會在專業學習、就業等方面遇到巨大困難,不利於未來的整體發展。

另外,部分院校對一些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的專業(如體育類、藝術類、醫學類等)還做了格外要求。例如西南大學對報考音樂表演(聲樂方向)的考生要求“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男生身高1.70米以上”。

排除一些生理缺陷或相關疾病的問題,身體基本健康的同學也應該注意培養日常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尤其是在那些有較多戶外實踐的專業,如測繪工程,或課業繁重對學生精力投入要求較高的專業;再如臨床醫學,如果學生的健康狀況不佳,對促進學業水平會是一個負擔。而經常性的運動能夠幫助學生強身健體,還可以緩解學業和生活壓力,釋放負面情緒,從而增進身心理健康。


五、瞭解自我個性

在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同學們還應考慮自身的個性特徵。因為不同的專業和職業對個人的個性特徵的要求是有很大區別的。

一個人具備了學習某一專業的興趣、能力等因素,還要看他的性格心理特徵是否適合學習這個專業和適合從事這個職業。內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好靜型性格、好動型性格,都可能影響著相關專業的學習與發展。

比如學習醫學專業和從事醫學職業的人,在嚴謹和責任心等方面就有較高的要求;而對於一個學習管理專業和從事管理職業的人來說,世故性、恃強性等方面的要求就多一些。


六、明確職業傾向

大學的專業教育,是學生成長為擁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並且能夠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的專門人才的必經之路。

專業教育決定了學生能夠接受何種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和專業技能訓練,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可以選擇的職業範圍。不同的專業賦予了學生不同的技能,也限定了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學生如果對自己就讀的專業不滿意,畢業後想要轉行,就必須再付出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所需的時間、金錢,而且新領域的專業性越強,轉行的成本就越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希望在接受專業教育之後能夠從事對口職業的原因之一。

所以,從自己的職業傾向出發,做好專業選擇,加強“職業—專業”的匹配,對增進未來就業質量,促進“專業—職業—人生”的整體化規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個人興趣,瞭解個人能力,結合家庭期望,考慮身體素質,瞭解自我個性,明確職業傾向,全面認識自我。只有這樣,同學們在做專業選擇、學校轉折時就有了充分而科學的依據,會大大減少專業選擇、學校選擇的風險。

請關注《新高考解讀》第14篇:《新興專業是怎樣產生的?未來前景如何?》。

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也歡迎留言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