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把做人處事叫作大學之道

  我們為什麼把做人處事叫作大學之道,反而工藝、技術,象數學我們通通叫作小學,小學其實就是現在大學裡面所教的。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裡,這些知識的東西統稱為小學。

  以前你看我們老早就發明了火箭,宋朝就有帶人火箭,只是帶出去沒有帶回來。他不知道太空怎麼樣子,弄了一支火箭很大,那個發明的人就坐在上面,然後他自己在上面點火,咻!衝出去了,就不知道哪裡去了。大概人家說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就是他這樣衝出去,不知道哪裡去,有沒有出太空我就不知道了。時鐘,全世界最早的時鐘,宋朝的時代,我們中國人發明的,這是外國研究的結果,不是我們自己自吹自擂。我們齋僧的時候文物展、精品展的時候,芝柏表的老闆,他秀出來給我們看的。春秋時代,魯班大家知道嗎?他的工藝技術很好,你不要班門弄斧,為什麼?魯班的門口你不要拿斧頭在那面搞,他是最厲害的。他就發明那個小鳥,在天上飛,飛七天七夜,他把這個東西拿給墨子看,你看這個東西怎麼樣?這墨子很生氣,柺杖拿起來,啪!就把它打掉了,雕蟲小技!假如那個時候,他帶有一點西方人的頭腦,說那麼小,弄大一點給我坐,你看2500年前就可以發明飛機了,厲害吧。

  可是呢?我們都把它當作是小學,不重要,確實不重要,2500年來沒有這些科技,我們照樣活很好,那為什麼?就是有大學。所以,四書裡頭的大學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知道講什麼嗎?我們佛家講的,在明明德就是智慧,在親民就是慈悲,在明明德是上求,在親民是下化,在止於至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有沒有感受到?這個思想就是佛法,有不對嗎?那你看看大學裡面教我們的是什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所講的就是做人處事。做人處事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做人處事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做人處事是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位不要以為說,我都講這些做人處事的世間小事,不是出世間的究竟義,我告訴你,只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已,你的出世間會超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所以,我們不要忘了,我跟各位講,我們學華嚴,我專攻的也是華嚴,那至高無上、不共別圓的一乘佛法就在我們掌握中,我們怎麼會不知道呢?對不對?各位想想看,我們怎麼會不知道什麼叫作究竟義呢?問題是這個究竟、這個最高、止於至善的東西,他沒有離開最根本的,就是做人處事。

  我們一再跟各位分析,這個做人處事的世間善法,是一切修行的基礎,假如沒有這個完整的人格性,你怎麼精進修行,你都會產生偏差,所以男的成魔,女的成精,就在這裡。你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能講說修出離道。

  這一點你或許會發現,為什麼古人沒講,古人確實沒講,這一點我們也知道,我們不能夠古人沒講,我們就不講,那些不講的人是他根本不知道。古代之所一直沒講,因為他們在做人處事上面是非常標準的,所以不必再講。今天我們是因為家庭教育崩潰,大學崩潰,所以我們必須再重新強調。假如今天大家做人處事都沒問題,那何必再強調這個呢?古代是以這個為基礎,所以他修學會容易成功,現在我們這大學之道的基礎沒有了,你只有小學的什麼——計較,那你怎麼修學呢?

  今天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幾乎都是受過現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那你完全都是小學的思想、觀念,你以這樣的基礎,沒有大學的基礎,你修學什麼呢?各位想一想,我們不是不知道,我也是活在這個時代的現代人,我也只是大學畢業而已。不過我跟你講,我們那時代的大學畢業,比你現在的博士,我們書讀的多了,我們在做人處事的要求上面要求的多,各位知道嗎?這是一個關鍵。

  我們有了一個這樣很健康的身心,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學,不會偏差,所以,站在修學的立場上來講,我的基礎跟古人一樣。那麼以這樣的基礎來做修行以後,我們發現現代人缺少什麼?這二十幾年來,與群眾相處,我們就發現,他缺少大學之道,沒有大學教育,沒有大學訓練,只有小學,所以我們知識非常發達,你就用知識的這一套要來做生命的改造,哪有可能呢?不可能。因為生命的改造要用的是生命,大學之道是生命教育,小學是知識教育,你用你知識的判斷根本不能、不行。

  我們不是說大家不要讀書,不要受教育,不是,是那套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我們不能引用到修學上面來。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要用來弘法,用來做什麼?器世間的經營,道場經營需要,群眾的組織教育需要。就是信眾,你必須把他加以組織跟訓練,他需要有制度,需要有管理,這個時候需要知識的部分。

  但是我們今天告訴各位,大家都弄錯了,真正跟各位講說我們要把信眾們加以組織,建立制度好管理的時候,那不是不能用大腦嗎?這個時候你就講隨緣了,為什麼要隨緣呢?因為你不負責任,知道嗎?我們講在修法中不要用大腦,你又把他引進來了,修法中不可以用大腦,但度眾生一定要用大腦。

  我們一再跟各位講,正法、修法他是要趨向於寂靜的、寧靜的、不生不滅的,你要注意,正法這個東西是寧靜的,是寂滅的,是不生不滅的,修法是要讓我們達到這個寧靜的、寂滅的目標,不生不滅的目標。但是你要知道,弘法是熱鬧的,是積極的,是生生滅滅的,我們覺得這個法很好,希望他常住世間,那你就要用世間法。

擷自《華嚴學與生命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